第1068章 虎卫录策(2 / 2)

那拉珠尔的亲自编撰与细节打磨,需“抓要害、重实用”——那拉珠尔以战术总结初稿为基础,结合自身指挥经验,逐字逐句撰写入册内容,重点打磨“惑敌”与“突袭”的衔接细节、不同场景的调整方法,确保后续将领能看懂、会用,体现元代“将领编兵法,重实战不重文采”的特点。

编撰时的核心关注点——那拉珠尔编撰时,最看重“实用性”,每写一段,都问自己“若我是新将领,看了会不会做”。写“火把布置”时,最初写“多持火把”,觉得太笼统,便修改为“每十人设三排,前排举高,中排平举,后排稍低,让火光有层次感,看着像大部队”;写“突袭路线选择”时,补充“选路线时,需让士兵提前走一遍,标记障碍物(如石头、树桩),避免夜袭时绊倒”。博罗在旁看着,道:“将军,不如再加条‘火把绑法’,咱们之前是把火把绑在木杆上,间距一尺,这样举着稳,也好看,新将领可能不知道怎么绑。”那拉珠尔立刻采纳,补充“火把绑法:木杆长六尺,火把间距一尺,用麻绳绑紧,顶部留三寸,方便点燃”。

不同场景的调整方法补充——考虑到后续虎卫可能在不同地区作战(如草原、山地、河谷),那拉珠尔特意增加“不同地形调整”部分:山地夜袭,火把需“绑在长杆上,避免被树枝挡住”,突袭路线选“缓坡,避开悬崖”;河谷夜袭,火把需“用麻布包裹底部,防火星掉水里熄灭”,突袭路线走“河岸内侧,避免踩水出声”;草原夜袭(若必用),需“找沙丘或土坡,火把在坡后移动,只露火光,不露人影”。他对李谦道:“咱们在杭爱山用得顺,但换了地方,地形不一样,战术也得调,不然照搬,肯定出问题。”

指令传递细节的完善——夜袭时天黑,视线差,指令传递很关键,那拉珠尔在“突袭执行”中补充“信号约定”:用“一声哨”表示“佯攻队准备”,“两声哨”表示“佯攻队行动”,“三声哨”表示“突袭队冲锋”;若遇紧急情况(如突袭队遇岗哨),用“鸣镝”(带响的箭)传递信号,佯攻队听到后,加大动静,吸引残兵注意力。帖木格回忆:“九月初一那次,突袭队遇到一个岗哨,吹了鸣镝,咱们立刻多喊了几队编号,岗哨果然回头看,突袭队就把他拿下了。”那拉珠尔道:“这信号约定,必须写清楚,不然两队失联,要么佯攻太早,要么突袭太晚,就乱了。”

语言表述的通俗化处理——元代兵法虽用文言,却需通俗易懂,避免生僻字。那拉珠尔撰写时,尽量用简单词汇,如“惑敌”不写“谲敌”,“兵力”不写“卒数”;长句拆短句,如“夜间行动时,士兵需轻装,不穿重甲,以减少脚步声,避免被岗哨察觉”,拆为“夜袭兵,轻装行,去重甲,减脚步声,防岗哨觉”。他对李谦道:“虎卫的将领,有的识字不多,写得太文,他们看不懂,咱们要让每个将领,哪怕只认几个字,看了步骤也知道该怎么做。”

编撰后的自我复盘——写完初稿后,那拉珠尔放下笔,闭目回忆三次夜袭的场景,对照初稿,检查是否有遗漏:想到八月初五突袭岗哨时,士兵用“匕首”(而非短刀)解决岗哨,因为匕首更轻便、无声,便在“突袭武器”中补充“优先用匕首,次用短刀,避用长剑,防出鞘有声”;想到九月初一撤退时,用“标记物”(如在路线旁插小旗)指引方向,便在“战后撤退”中补充“撤退前,可在路线旁插小旗(夜间用白色,显眼),防迷路”。自我复盘后,初稿又补充了三处细节,更显完善。

将领讨论与战术优化,需“集众智、补不足”——召集博罗、帖木格、合撒儿(弓箭兵统领)等参与过夜袭的将领,讨论初稿,收集“不同兵种配合、特殊情况应对”的建议,优化战术,体现元代“军事决策,集思广益”的传统。

不同兵种配合的补充建议——合撒儿(弓箭兵统领)提出:“夜袭时,弓箭兵作用没写全,咱们之前让弓箭兵在佯攻队后,射火箭(箭头裹布,蘸油点燃),射向残兵营地,既能惑敌,又能烧帐篷,这点得加上。”那拉珠尔点头,在“惑敌手段”中补充“弓箭兵配合:佯攻队后设弓箭兵十人,射火箭,烧敌营外围帐篷,增惑敌之效”。博罗(骑兵统领)则道:“骑兵在突袭队中,可负责‘快速追击’,残兵溃逃时,骑兵能追得快,缴获更多物资,但之前的总结没提,得加上骑兵的分工。”优化后,在“兵力分配”中注明“突袭队含骑兵,占比三分之一,负责冲锋、追击;步兵占三分之二,负责夺目标、守物资”。

特殊情况应对的建议收集——将领们讨论“若佯攻被识破怎么办”,帖木格道:“八月初五那次,岗哨一开始没信,还朝咱们扔石头,咱们就多派了几个人举火把,绕到岗哨侧面喊,他才慌了。”建议补充“佯攻被识破:可增火把、添人声,或派小股兵力(五至十人)佯攻另一侧,分散残兵注意力”;讨论“若突袭时遇残兵巡逻队怎么办”,博罗道:“最好绕开,若绕不开,就用匕首解决,别出声,实在不行,才用弓箭,且只射巡逻队的岗哨,不射其他人,避免惊动大部队。”优化后,在“战中应变”中补充“遇巡逻队:优先绕,次用匕首歼,避用弓箭,防声大”。

新兵适配性的建议——帖木格考虑到新兵可能不适应夜战,建议:“夜袭前,需让新兵练‘夜间行走’(蒙眼走熟路线)、‘无声动作’(拔刀、搭箭不发声),不然战时容易出错。”那拉珠尔采纳,在“战前准备”中补充“新兵训练:夜袭前三日,练夜间走、无声动,每人至少走三次路线,熟悉地形”;博罗还建议:“给新兵配‘夜光石’(夜间发光的石头,从军械库领取),系在腰间,方便识别队友,避免误伤。”优化后,在“装备准备”中补充“新兵配夜光石,系腰间,队友互认,防误伤”。

优化后的初稿修订——李谦将将领们的建议,逐条整理,交给那拉珠尔,那拉珠尔逐一修订初稿:在“兵种配合”中加入弓箭兵、骑兵的分工;在“战中应变”中补充佯攻被识破、遇巡逻队的应对;在“战前准备”中加入新兵训练、夜光石装备。修订后,再次读给将领们听,博罗道:“现在全了,不管是老兵还是新兵,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看了都知道该做啥,遇到情况也知道怎么应对。”合撒儿也道:“弓箭兵的作用加上,咱们下次夜袭,就能更有章法,不会像之前那样,有的弓箭兵不知道该射哪。”

兵法审核与定稿入册,需“按流程、严把关”——将优化后的战术文稿,先报萧虎审核(确认是否符合全局军事策略),再经军械库(负责兵法保管)核验体例,最后盖章、登记、入册,确保入册流程合规,战术具备官方效力,体现元代“军事典籍,审核严格”的制度。

上报萧虎的审核流程——那拉珠尔将战术文稿(抄写在绢帛上,封面写“虎卫兵法?奇袭篇?夜袭惑敌”),由驿卒快马送中都,呈给萧虎审核。萧虎三日后方批复,批复文书(钤“萧虎印”)中写道:“夜袭惑敌战术,经三次实战验证,有效可行,可入《虎卫兵法》。唯需补充‘战后收拢时,需留后卫队’,防残兵反扑;另,奇袭篇需加‘战术适用规模’,此战术适用于百人至五百人,超五百人则火把、人声难惑敌,需调整。”驿卒将批复带回后,那拉珠尔立刻按批复修改:在“战后收拢”中补充“留后卫队十人,在撤退路线后警戒,防残兵反扑”;在“战术总论”中补充“适用规模:百人至五百人,超五百人,需分多队,每队按此战术执行,避免暴露”。

军械库的体例核验——修改后的文稿,送杭爱山军械库,由军械库令(负责兵法保管)核验体例:检查是否符合《虎卫兵法》的篇章节次(奇袭篇、结构为总论-步骤-战例-注意事项)、文字表述是否与旧册一致(如“兵力”是否统一、“战例”是否简明)、是否有审核人签名(那拉珠尔签名、萧虎批复)。军械库令对照旧册,发现“注意事项”的标题,旧册用“备考”,文稿用“注意事项”,便提醒:“将军,旧册奇袭篇的注意事项,均标‘备考’,需统一。”那拉珠尔立刻修改,将“注意事项”改为“备考”,确保体例一致。

定稿与盖章入册——核验无误后,文稿定为“终稿”,用桑皮纸抄写三份:一份装订入《虎卫兵法》新册(桑皮纸装订,牛皮封面,书脊烫印“至元四十六年秋增订”),一份存入军械库“战术档案”(与战报、草图一起存放,加锁保管),一份交那拉珠尔留存(用于后续教学)。入册时,军械库令在新册上加盖“虎卫兵法印”(铜制,方二寸,印文为篆体),并在“入册登记册”上记录:“至元四十六年九月二十日,增‘夜袭惑敌’战术,入奇袭篇,编撰人那拉珠尔,审核人萧虎,存档号Q-018。”

入册后的告知流程——军械库将入册消息,通过驿站传讯,告知中都虎卫总部、杭爱山各据点的虎卫将领,让他们知晓《虎卫兵法》新增了战术;同时,在杭爱山据点的“军学房”(用于将领学习),张贴“夜袭惑敌”战术的摘要(含核心步骤、适用场景),方便将领随时查看。那拉珠尔道:“入册不是结束,是开始,得让所有将领都知道有这个战术,以后遇到合适的情况,才能用得上。”

战术的教学与初步应用,需“教到位、验实效”——在虎卫中开展“夜袭惑敌”战术的教学(讲解、演练),并在小规模平叛中应用,验证战术的实际效果,收集反馈,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体现元代“兵法入册后,教学先行、实战检验”的军事逻辑。

战术教学的开展方式——那拉珠尔在“军学房”组织教学,参与人员为虎卫各队的百户、千户(共二十人),教学分“讲解-看图-提问”三步:第一步,讲解战术的核心要素、步骤、注意事项,结合战报与文稿,逐点说明;第二步,展示战术草图与《虎卫兵法》新册,让将领们对照图册,理解夜袭路线、火把布置;第三步,开放提问,解答将领的疑惑(如“无月之夜看不清路线怎么办”“火把不够时怎么凑数”)。博罗作为教学助手,现场演示“火把绑法”“信号哨声”,让将领们更直观理解。一名百户问:“若残兵有狗,夜袭时狗叫怎么办?”那拉珠尔道:“战前可让士兵带‘肉干’,扔给狗,让它不叫;若狗还叫,就派一人绕后,解决狗,再行动。”

夜间演练的组织实施——教学后,组织五十名虎卫士兵,在杭爱山据点西侧的空地上,模拟“夜袭残兵岗哨”的场景:二十人扮佯攻队,三十人扮突袭队,用布偶代替岗哨,用草垛代替岗哨棚。演练在无月之夜进行,严格按战术步骤:佯攻队持火把移动、喊人声,突袭队绕后突袭,战后按原路线撤退。演练中,一名突袭队士兵绊倒,那拉珠尔立刻暂停,指出:“战前要检查路线,清除障碍物,这次就是没清石头,才绊倒人,以后实战中,这点绝不能忘。”演练后,让将领们总结得失,每人写一份“演练心得”,反馈问题。

小规模实战应用的机会——九月底,有牧民举报“杭爱山北侧的山谷,有五十名阿鲁台残兵,占了一个旧驿站,抢过往牧民的牛羊”。那拉珠尔决定用“夜袭惑敌”战术,派百户脱脱(参与过教学)指挥:佯攻队十人,持五十支火把,在驿站东侧佯攻;突袭队四十人,从西侧山谷绕后,弓箭兵五人,射火箭烧驿站外围的草棚。脱脱按战术步骤,子时行动,佯攻队点燃火把、喊人声,残兵果然以为是大部队,慌乱中弃站溃逃,突袭队缴获牛羊二十头,无一人伤亡。

实战后的反馈收集——脱脱回来后,向那拉珠尔汇报实战情况:“火把惑敌很管用,残兵一开始还抵抗,看到火把多,就跑了;就是西侧山谷的路太滑,突袭队走得慢,差点耽误时间。”那拉珠尔让李谦记录反馈,在《虎卫兵法》的“备考”中补充“夜袭若走滑路,士兵需绑草绳在鞋底,增摩擦力”;同时,召集将领,让脱脱分享实战经验,其他将领也纷纷表示“学到了,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就知道怎么用了”。

教学与应用的效果评估——一个月后,那拉珠尔评估效果:参与教学的二十名将领,均能复述战术步骤;小规模实战应用两次,均成功,且伤亡极少(仅伤一人);将领反馈“战术实用,容易学”。他对博罗道:“看来这战术入册没白做,教学和实战都证明,它管用。以后咱们虎卫,再遇到敌众我寡的夜战,就有章法了。”评估后,将“夜袭惑敌”战术定为虎卫的“常规奇袭战术”,要求所有将领必须掌握,后续新兵入伍,也需纳入训练内容。

战术入册的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需“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夜袭惑敌”战术入《虎卫兵法》,不仅完善了虎卫的战术体系,也为元代西北平叛提供了可借鉴的战法,体现元代“以战总结、以法传薪”的军事传承理念。

当下对虎卫战力的提升——战术入册后,虎卫在杭爱山的平叛中,夜袭的成功率从之前的“凭经验”(偶尔成功)变为“按战术”(次次成功),两个月内,用“夜袭惑敌”战术,拔除残兵岗哨五个,夺粮囤三个,破临时营地两个,缴获物资(青稞、战马、牛羊)价值远超之前。博罗道:“以前夜袭,全靠将军指挥,现在有了兵法,哪怕将军不在,咱们按步骤来,也能成功,虎卫的战力,确实强了不少。”那拉珠尔也道:“以后换了将领,只要看兵法,就知道怎么用夜袭惑敌,不用再从头摸索,这就是传承的好处。”

对元代西北平叛的借鉴价值——萧虎将“夜袭惑敌”战术的文稿,抄送西北其他元军据点(如黑水河、松树林),让他们参考应用。黑水河据点的将领,用该战术夜袭阿鲁台残兵的粮道,成功截断残兵的粮草供应,为后续平叛打下基础;松树林据点的将领,反馈“战术实用,尤其在西北草原,夜袭时火把惑敌效果比中原还好,因为草原开阔,火光看得远”。萧虎在给那拉珠尔的回信中写道:“此战术可推广至西北诸军,为平叛助力,你功不可没。”

对《虎卫兵法》完善的推动作用——“夜袭惑敌”战术入册后,那拉珠尔又组织将领,总结“日间伏击”“诈降诱敌”等战术的实战细节,补充到《虎卫兵法》中,让兵法更全面。军械库令统计:至元四十六年底,《虎卫兵法》的奇袭篇,从之前的三篇战术(日间伏击、诈降诱敌、火攻),增至四篇,内容也更详实,新增战术的战例、步骤、注意事项,均按“夜袭惑敌”的体例编写,让兵法更具系统性。

对元代军事总结传统的延续——元代重视“战后总结、兵法编撰”,从成吉思汗时期的《大札撒》,到后续的《虎卫兵法》,均体现这一传统。“夜袭惑敌”战术的总结入册,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以实战为基础,以体例为规范,以实用为目的,让军事经验得以传承,避免因将领更迭而失传。那拉珠尔在《虎卫兵法》新册的后记中写道:“夫兵者,非唯勇,亦唯法。法从战来,战从法行,如此循环,方能常胜。”

杭爱山的冬夜,中军帐内的灯火仍亮着,那拉珠尔手持《虎卫兵法》新册,翻到“夜袭惑敌”那一页,指尖抚摸着桑皮纸,上面的字迹已有些磨损,却仍清晰。帐外,传来巡逻士兵的脚步声,远处的牧地,牧民们的帐篷透着微光,一片安稳。那拉珠尔合上册,心中明白:这战术入册,不是为了留名,而是为了让虎卫能一直守护这份安稳,让杭爱山的平叛,能早日结束,让老弱们能一直过着有粮吃、有安稳住的日子。帐内的灯火,映着册上的“虎卫兵法”四字,也映着那拉珠尔的身影,成为元代军事传承中,一个平凡却重要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