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章:杭爱临营(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尔统军抵杭爱山察敌)
杭爱山南侧的峡谷间还凝着晨霜,枯黄的牧草没过马蹄,风卷着沙砾打在玄铁甲上,发出细碎的“沙沙”声。那拉珠尔勒住战马,抬手示意大军停下——眼前是一片东西走向的狭长山谷,谷两侧是陡峭的山壁,长满低矮的灌木,谷内有一处隐蔽的山泉,水质清澈,足够五万大军饮用。他从怀中掏出李衡送来的“杭爱山地形图”,指尖划过图上标注的“黄草谷”:“此处便是黄草谷,山壁可挡风寒,灌木能掩营帐,山泉供饮水,是扎营的绝佳之地。”
长子巴图额尔敦翻身下马,弯腰拨开脚下的牧草,露出湿润的泥土:“父亲,谷内地势平坦,泥土紧实,适合搭建营帐;山壁上的灌木茂密,从谷外望去,根本看不到里面的动静,隐蔽性足够。只是谷口较窄,需派重兵防守,防止叛军突袭。”他还捡起一块石子,朝山壁扔去,石子撞在岩石上,回声不大:“山壁吸音,营内动静不易传到谷外,连战马嘶鸣都能减弱大半。”
虎卫统领孛鲁台也上前查看,手指敲了敲山壁的岩石:“岩石坚硬,可在上面凿洞设哨卡,哨兵藏在洞内,既能观察谷外动静,又不易被发现。谷内的山泉旁可设饮马区,派专人看管,避免士兵乱取水,弄出声响。”中都卫戍军指挥使帖木格补充:“谷两侧的灌木可保留,只清理出营帐搭建的区域,这样从高空看,谷内仍是一片荒草,更难被叛军察觉。”
那拉珠尔点头,将地形图递给身边的亲兵:“传我令,巴图额尔敦带先锋五千人,先清理谷口障碍,搭建临时防御工事;孛鲁台带虎卫,在谷内划分营帐区域,主力营居中,侧营护两翼;帖木格带中都卫戍军,清理灌木,平整地面;张谦带粮草队,去谷西侧三里的小山谷扎粮草营,与主力营形成犄角;也先帖木儿带工匠,即刻搭建中军帐与哨卡。”将领们齐声领命,各自策马离去,五万大军如流水般涌入黄草谷,马蹄扬起的尘土被山壁挡住,很快便落定,仿佛从未有大军经过。
谷外,两名探子已伪装成阿鲁台部的散兵,牵着几匹瘦马,慢悠悠地朝着杭爱山主峰的方向走去——他们要先探查叛军外围的巡逻情况,为后续详细侦察铺路。那拉珠尔站在谷口,望着探子远去的背影,又看向谷内忙碌的士兵,眼中满是沉稳:“扎好营,察清敌布防,咱们才能稳操胜券。”
大军扎营的第一步是“地形细分”——工部工匠与将领们一道,按“主力、侧营、哨卡、饮马区、军械库”的功能,在黄草谷内划出明确区域,每块区域用白石灰做标记,确保营帐搭建有序,既方便调度,又能最大化利用隐蔽地形,避免暴露踪迹。
工匠总管帖木儿(工部老匠)带着十名工匠,用麻绳丈量谷内面积:“谷长三里,宽半里,可容五万大军扎营。主力营占中间一里地,分三排搭建,每排营帐间隔十丈;左右侧营各占半里地,距主力营五丈;哨卡设四个,分别在谷口两侧山壁与谷内两端;饮马区在山泉旁,占地半亩;军械库靠近中军帐,方便看管。”他用石灰在地上画出线条,线条笔直,拐角整齐,如同一幅规整的营寨图。
孛鲁台带着虎卫,按石灰线搭建主力营的营帐——虎卫的营帐为玄色,布面厚实,边缘缝着铜扣,既能防风,又能隐蔽。士兵们两人一组,先将营帐的支架搭起,再覆盖布面,最后用铜扣固定,动作熟练,半个时辰便搭好十顶营帐。孛鲁台检查一顶营帐,用手扯了扯布面:“支架要埋深三尺,避免风大掀翻营帐;布面的铜扣要扣紧,不能留缝隙,防止夜间漏光。”士兵们立刻按要求调整,确保每一顶营帐都牢固隐蔽。
巴图额尔敦则在谷口搭建临时防御工事——他让人在谷口挖了一道宽两丈、深一丈的壕沟,沟内埋上尖刺,沟外设置三层拒马,拒马间缠绕带刺的藤蔓。“谷口是唯一的进出通道,必须守住,”巴图额尔敦对先锋士兵道,“再在拒马后搭三座箭楼,每座箭楼驻十名弓箭手,日夜值守,发现叛军立刻示警。”士兵们挥着锄头挖壕沟,汗水浸湿了轻甲,却没人停歇,很快,一道坚固的防御工事便出现在谷口。
帖木格带着中都卫戍军清理灌木——他们用斧头砍掉营帐区域的灌木,却保留了谷两侧山壁的灌木,只在灌木间开辟出狭窄的通道,供士兵巡逻。“这些灌木是咱们的掩护,”帖木格道,“砍太多会暴露谷内情况,保留下来,既能挡视线,又能挡风寒。”士兵们小心翼翼地砍伐,避免弄出太大声响,砍下的灌木也不浪费,堆在谷口,作为额外的防御屏障。
张谦则带着粮草队,前往谷西侧的小山谷——这里比黄草谷更小,却更隐蔽,谷内有一处小溪,可作为饮马水源。张谦让人在谷内挖了十个地窖,用于存放青稞与干草,地窖口用木板覆盖,再铺上层泥土与牧草,从表面看与普通地面无异。“粮草要隐蔽存放,”张谦对粮草护卫道,“再在谷口设两道哨卡,派两百名骑兵巡逻,防止叛军偷袭。”粮草队的士兵们有条不紊地卸粮、入窖,动作轻缓,生怕弄出动静。
隐蔽措施是扎营的核心——从营帐伪装到声响控制,从炊烟处理到信号传递,每一项都细致入微,确保大军在黄草谷内扎营,却不被杭爱山主峰的阿鲁台叛军察觉,为后续侦察与进攻争取时间。
营帐伪装由工部工匠负责——他们在每顶营帐顶部铺一层干草,干草与谷内的牧草颜色相近,从谷外或高空望去,营帐与周围的荒草融为一体。工匠总管帖木儿还让人在营帐两侧插满干枯的灌木枝,只留一个小口作为营帐门,门口挂着与灌木颜色相近的麻布帘。“这样一来,就算叛军的探子从谷外经过,也只会以为这里是一片荒谷,不会发现咱们的营帐,”帖木儿对那拉珠尔道,“咱们还在营帐周围撒了些马粪,伪装成牧民临时停留的痕迹,更能迷惑叛军。”
声响控制则由各部队将领负责——那拉珠尔下严令,营内禁止喧哗,士兵交流需低声,战马需拴在铺有干草的地面,防止马蹄踩踏发出声响;工匠锻造兵器、修补铠甲,需在中军帐旁的隐蔽作坊内进行,作坊walls用泥土夯实,减弱声响。巴图额尔敦还让先锋士兵的马蹄裹上麻布,巡逻时只走预先清理好的通道,避免踩断灌木发出动静。“昨夜有士兵不小心打翻了水桶,”巴图额尔敦对那拉珠尔道,“我已罚他去守哨卡,让所有人都知道,声响控制的重要性。”
炊烟处理是隐蔽的关键——大军每日需生火做饭,炊烟若直冲天空,极易被叛军发现。张谦让人在谷内挖了五十个“地灶”,地灶深三尺,灶口直径一尺,灶尾连接一条五尺长的烟道,烟道通向山壁,炊烟从山壁的缝隙中缓缓冒出,与山间的雾气交织,不易被察觉。每个地灶旁都有士兵值守,控制火势大小,确保炊烟只少量冒出。“咱们还规定,每日只在清晨与傍晚各生火一次,统一做饭,减少炊烟出现的次数,”张谦道,“饭做好后,地灶要立刻熄灭,用泥土覆盖,不留火星。”
信号传递则采用“隐蔽烟火”与“哨笛”结合——营内设置三个烟火点,分别在谷内东、中、西三处,烟火点设在山壁的洞穴内,点燃后烟雾从洞穴缝隙冒出,只在营内可见,谷外看不到;士兵巡逻与传递消息,用特制的哨笛,哨笛声细而短,与山间的风声相近,不易被叛军识别。信号兵统领道:“咱们已演练过多次,哨笛的‘前进’‘撤退’‘警戒’三种信号,士兵们都能准确识别,烟火点的位置也只有将领与信号兵知道,不会泄露。”
隐蔽措施落实后,那拉珠尔让人从谷外观察——站在谷口百米外,只能看到一片荒草与灌木,听不到任何声响,也看不到炊烟,完全看不出谷内藏着五万大军。“很好,”那拉珠尔满意道,“这样的隐蔽措施,阿鲁台的探子就算到了谷外,也发现不了咱们,咱们可以安心侦察他的布防了。”
先锋的首轮侦察由巴图额尔敦亲自带队——他挑选二十名精锐探子,伪装成阿鲁台部缺粮的散兵,带着几匹瘦马、少量发霉的青稞,从黄草谷西侧的小路出发,悄悄靠近杭爱山主峰的叛军布防区,目标是摸清叛军外围的巡逻规律与布防范围。
探子们都换上了阿鲁台部的破旧皮甲,甲上还故意划了几道口子,脸上抹了些泥土,显得狼狈不堪。巴图额尔敦将自己的玄铁甲换成皮甲,腰间挂着一把生锈的弯刀,手里牵着一匹瘦马,马背上驮着一小袋发霉的青稞:“咱们要装得像些,遇到叛军的巡逻兵,就说‘部落被元军劫掠,逃来投奔阿鲁台领主’,别露出破绽。”一名探子道:“将军放心,咱们之前都演练过说辞,不会出错。”
走了半个时辰,前方传来马蹄声——三名叛军巡逻兵正朝着他们的方向而来,巡逻兵身着皮甲,手持长矛,腰间挂着短刀,神色警惕。巴图额尔敦示意探子们放慢脚步,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朝着巡逻兵走去。“你们是哪个部落的?来这里做什么?”巡逻兵首领勒住马,长矛指向巴图额尔敦。巴图额尔敦立刻跪倒在地:“大人,我们是合丹部的散兵,部落被元军劫掠,粮草被抢,只能来投奔阿鲁台领主,求大人收留。”
巡逻兵首领打量着他们,看到破旧的皮甲与发霉的青稞,又看了看瘦马,眼中的警惕少了几分:“合丹部?之前怎么没听说你们要来投奔?”巴图额尔敦道:“元军来得突然,我们一路逃来,没来得及提前通报,若大人不信,可去合丹部的旧地打听,我们确实是合丹部的人。”巡逻兵首领沉吟片刻,对身边的士兵道:“先把他们押去西侧辅营,让统领审问,若真是合丹部的人,再报给阿鲁台领主。”
巴图额尔敦与探子们被押着向西侧辅营走去,沿途悄悄观察——叛军的外围巡逻兵每五里设一组,每组三人,每半个时辰换防一次;巡逻路线多沿山路展开,避开茂密的灌木区;西侧辅营的营墙高丈五,墙外挖了壕沟,沟内埋着尖刺,营墙上有士兵来回走动,营门两侧各有一座投石机。巴图额尔敦将这些细节记在心里,手指悄悄在掌心划着记号,确保不会遗漏。
抵达西侧辅营外,巴图额尔敦借口“口渴”,请求巡逻兵给碗水喝,趁机又观察到辅营内的士兵多是老弱,装备简陋,士气低落,不少士兵还在私下抱怨“粮草不够吃”。巡逻兵不耐烦地给了他们一碗水,便将他们押去临时关押的帐篷。巴图额尔敦知道,首轮侦察的目的已达到,便在帐篷内悄悄与探子们约定,深夜趁守卫松懈时逃走,将情报带回大军营地。
主力的深度侦察则分为三路——东路探子察叛军中军大营,西路探子察西侧辅营,北路探子察后山小路,每路探子五人,均伪装成叛军士兵或牧民,携带“布防详册”,详细记录叛军的兵力、装备、换防时间,为后续战术调整提供依据。
东路探子由虎卫百户帖木格(非管控司吏员)统领,伪装成叛军的粮秣兵,混入中军大营外围的粮库——他们穿着叛军粮秣兵的皮甲,腰间挂着粮库的腰牌(之前从俘虏的粮秣兵身上缴获),推着一辆装满干草的驿车,朝着中军大营的粮库走去。粮库外的守卫检查腰牌后,便放他们进入,帖木格趁机观察——中军大营的粮库储存青稞约三千石,干草五千捆,由两百名士兵守护,守卫多是阿鲁台的亲信,警惕性较高;粮库旁是军械库,里面堆放着刀矛与箭矢,却很少看到玄铁甲,多是普通皮甲。
西路探子由中都卫戍军百户合撒儿统领,伪装成叛军的修补工匠,前往西侧辅营修补营墙——他们带着斧头、锤子等工具,声称“奉阿鲁台领主之命,来修补营墙的破损处”。辅营统领检查工具后,便让他们开始修补,合撒儿趁机与营墙上的士兵闲聊,得知西侧辅营共有兵力五千,其中三千是阿鲁台从各小部落强征的士兵,两千是察八儿的残兵,两部士兵因“粮草分配不均”常有争执;辅营的投石机只有五座,且其中两座因缺少零件无法使用。
北路探子由岭北行省驻军百户脱脱统领,伪装成牧民,赶着几头山羊,前往后山小路探查——他们声称“后山的牧草肥沃,来放山羊”,避开叛军的巡逻兵,绕到后山小路。脱脱发现后山小路只有五十名骑兵巡逻,每半个时辰一次,巡逻兵多是老弱,警惕性不高;小路两侧的山壁较陡,中间只容五骑并行,适合设伏;小路尽头通往阿尔泰山,是阿鲁台的退路,沿途未设防御工事,只有几处临时的休息点。
三路探子在约定时间内返回黄草谷,将“布防详册”交给那拉珠尔——详册上详细记录了叛军的兵力分布(中军一万、西侧辅营五千、东侧辅营五千、后山五十)、装备情况(投石机十三座、玄铁甲三百套、普通皮甲三千套)、换防时间(中军每时辰换防,辅营每半个时辰换防,后山每半个时辰换防)、粮草储备(中军三千石、西侧辅营一千石、东侧辅营一千石)。那拉珠尔看着详册,对将领们道:“有了这些情报,咱们的战术就能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进攻。”
侦察情报汇总后,那拉珠尔在中军帐召集将领们议事,用沙盘还原叛军布防,分析叛军的薄弱环节与应对策略——中军帐内的沙盘按一比一百的比例制作,用黑色棋子代表叛军,红色棋子代表元军,将领们围在沙盘旁,结合情报各抒己见,细化“虎形战术”的进攻细节。
那拉珠尔指着沙盘上的中军大营:“阿鲁台的中军虽有一万兵力,却是他的核心,守卫最严,但粮草只够支撑十日,且士兵多是强征的小部落兵,士气低落,这是他们的薄弱点;西侧辅营兵力五千,却多是老弱与残兵,投石机还有两座无法使用,可作为主攻方向之一;东侧辅营兵力五千,装备稍好,却与中军间隔两里,援军难以及时赶到;后山小路防御最弱,是阿鲁台的退路,必须派重兵守住。”
孛鲁台看着沙盘上的中军大营:“将军,中军大营的营墙高丈五,墙外有壕沟与尖刺,虎卫主攻中军,需先用虎蹲炮轰开营门,再派精锐冲锋,可按之前的计划,用两万虎卫作为虎头,主攻营门。”他还建议:“中军的粮库是要害,攻破营门后,可派一千虎卫突袭粮库,烧毁粮草,动摇叛军的军心。”那拉珠尔点头:“这个建议好,烧毁粮草,阿鲁台的中军便会不战自乱,进攻会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