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东侧的百姓群中,一位老牧民捧着一袋风干肉,挤到巴图额尔敦面前:“小将军,这是我家自制的风干肉,耐饿,你带着路上吃,记得多杀叛贼,护好咱们的草原。”巴图额尔敦接过风干肉,躬身道:“多谢老人家!我定带着您的心意,平定叛乱,护好草原!”老牧民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期盼。
一位年轻女子抱着一个布包,找到中都卫戍军的一名士兵——那是她的丈夫。她打开布包,里面是几件缝补好的衣物与一双新做的布鞋:“路上冷,多穿点;鞋子磨破了就换这双新的,别冻着脚。”士兵接过布包,紧紧握住妻子的手:“你在家照顾好爹娘,等我回来,咱们好好过日子。”女子含泪点头,看着丈夫转身归队,久久不愿离去。
一群孩童围着虎卫的士兵,好奇地摸着他们的玄铁甲:“叔叔,这甲好硬,能挡住叛贼的刀吗?”士兵笑着点头,取下腰间的小铜铃(虎卫的标识),递给一个孩童:“拿着,等叔叔们平定叛乱回来,再给你们讲故事。”孩童们欢呼着接过铜铃,蹦蹦跳跳地跑开,铜铃的响声在空气中回荡。
张谦看到百姓们热情送粮,便让粮草队的吏员拿出一些青稞饼,分发给百姓:“大家的心意我们领了,但这些青稞饼是将士们的口粮,不能多要,这些饼送给孩子们,谢谢大家的支持。”百姓们接过青稞饼,纷纷道:“将军太客气了,只要能平定叛乱,咱们愿意多送些粮食!”张谦道:“有大家的这份心,将士们定能打赢胜仗。”
军民互动的场景,被萧虎看在眼里,他对身边的内侍道:“民心所向,便是胜利所向。有百姓的支持,那拉珠尔的北征之路,定会顺畅许多。”内侍道:“陛下仁政,百姓安居乐业,自然支持大军平叛,这是陛下的功德。”萧虎摇头:“这不是朕的功德,是将士们与百姓共同的心愿——都盼着草原安稳,日子太平。”
粮草队的最后核查,是大军启程前的重要保障——张谦带着吏员,逐一检查每一辆粮草车的封印、每一袋青稞的重量、每捆干草的干燥程度,确保粮草充足、完好,能支撑大军十日的行程,后续的临时粮站也已备好,不会让大军因粮草短缺而延误。
张谦手持“粮草调度册”,走到第一辆粮草车前,让吏员打开封印——封印是“北征军粮”的朱印,完好无损。吏员解开麻布,露出里面的青稞袋,每袋都贴着“五十斤”的标签。张谦随机抽取一袋,用秤称重:“五十一斤,合格,多一斤是怕路上损耗。”他又检查了干草的干燥程度,用手捏了捏干草:“干燥,没有霉变,战马吃了不会生病。”
粮草队共有两百辆驿车,每辆车载青稞五十袋、干草五十捆,由两匹马拉动,车夫均是经验丰富的老驿卒。张谦对车夫们道:“路上要注意行车安全,尤其是过山地时,要放慢速度,避免粮草车翻倒;若遇到雨天,要用油布覆盖粮草,防止青稞受潮。”车夫们齐声应诺:“张大人放心,我们定保护好粮草,按时送到前线。”
张谦还检查了粮草队的护卫——五百名骑兵均是从中央卫戍军中挑选的精锐,身着轻甲,手持角弓,腰间悬着短刀。护卫统领道:“张大人,我们已制定好护卫方案,每五十辆粮草车配一百名骑兵,前后各五十名,中间保护,确保粮草安全。”张谦点头:“很好,若遇到阿鲁台的劫粮队伍,能战则战,不能战则优先护粮草撤离,及时向那拉珠尔将军求援。”
为确保后续粮草供应,张谦还派驿卒前往蒙古故地的三个临时粮站(黑泉驿、怯绿连河驿站、杭爱山外围),再次确认粮草储备:“每个粮站需储备青稞一万石、干草两万斤、牧草三万斤,由五百名士兵守护,你们要确保粮站的防御工事完好,预警哨卡到位。”驿卒们领命后,立刻快马出发,前往各粮站核查。
最后核查完毕,张谦将“粮草核查册”交给那拉珠尔:“那拉珠尔将军,五万大军十日的粮草已备好,后续粮站也已确认,您可放心北征,粮草供应绝不会出问题。”那拉珠尔接过册子,翻看几页,满意道:“有张大人统筹,我无粮草之忧,定能专心平叛。”
兵器队的最终清点,由也先帖木儿负责——他带着工匠与吏员,检查每一门虎蹲炮、每一把短刀、每一张角弓,确保兵器完好、可用,为大军北征提供坚实的兵器保障。
也先帖木儿首先检查虎蹲炮——十门虎蹲炮整齐排列在校场北侧,炮身的夜视瞄准标完好,木杆转动灵活,灯座的油脂已加满,荧光石泛着淡绿光。也先帖木儿让工匠点燃一盏灯座,灯光与荧光石的绿光交织,照亮了炮口前方的靶心:“很好,瞄准标清晰,炮身无松动,可随时投入战斗。”他还让炮手试射了一门炮,炮弹呼啸着飞向远处的空地,落点偏差仅一尺,完全符合实战需求。
短刀的清点则按部队分组进行——虎卫与先锋部队的短刀已全部发放,也先帖木儿随机抽查了几名士兵的短刀:“刀身是否平直?刀刃是否锋利?刀柄是否牢固?”士兵们拔出短刀,刀刃寒光闪闪,刀柄的麻布缠绕紧密。也先帖木儿用一把短刀劈向木杆,木杆应声断裂,他满意道:“短刀质量合格,近战中定能发挥作用。”
角弓与箭矢的检查也格外细致——也先帖木儿让士兵拉弓测试,角弓的拉力均在五十斤以上,符合标准;箭矢的数量也足额,每一名士兵配破甲箭三十支、普通箭五十支。他还检查了箭矢的锋利程度:“破甲箭的箭头要能穿透三层皮甲,普通箭的箭头要能穿透两层皮甲,这样才能有效杀敌。”工匠们用皮甲测试,箭矢均能穿透,也先帖木儿点头:“很好,箭矢合格。”
兵器队还准备了备用兵器——五百把短刀、两百张角弓、五千支箭矢,由工匠们统一保管,若战斗中兵器损坏,可随时更换。也先帖木儿对工匠统领道:“路上要注意保养备用兵器,短刀要涂油防锈,角弓要防潮,确保备用兵器随时可用。”工匠统领道:“也先帖木儿大人放心,我们已准备好油布与防潮箱,定能保护好备用兵器。”
最终清点完毕,也先帖木儿将“兵器清点册”交给那拉珠尔:“那拉珠尔将军,所有兵器均已检查完毕,完好可用,备用兵器也已备好,您可放心北征。”那拉珠尔接过册子,道:“有也先帖木儿大人的细致,我军无兵器之忧,定能斩叛贼、平叛乱。”
将领们的最后告别,是大军启程前的温情时刻——那拉珠尔与孛鲁台、帖木格、博罗帖木儿等将领,在高台旁短暂相聚,互相叮嘱,约定在西北汇合,共同平定阿鲁台叛乱,这些话语中,透着战友间的信任与默契。
那拉珠尔拍着孛鲁台的肩:“孛鲁台,虎卫是大军的精锐,主攻中军大营的重任就交给你了,务必一鼓作气突破营门,为后续兵力打开缺口。”孛鲁台道:“将军放心,虎卫已做好准备,定不负所托,按时突破营门。”两人相视一笑,之前在战术定策时的争议,早已化为并肩作战的信任。
帖木格握着那拉珠尔的手:“将军,虎身部队负责包抄两侧,我会按计划摧毁侧营的投石机,缠住侧营兵力,不让他们支援中军,您可放心主攻。”那拉珠尔道:“帖木格,侧营的投石机对虎卫威胁最大,你需优先摧毁,若遇到困难,及时发送烟火信号,我会派援兵支援。”帖木格点头:“将军放心,我已准备好火箭与斧头,定能摧毁投石机。”
博罗帖木儿则关心后续的汇合事宜:“将军,我部在岭北行省已备好临时营地,您率军抵达后,可先在营地歇息,再商议进攻计划。另外,我已派探子探查阿鲁台的最新布防,会及时将情报传递给您。”那拉珠尔道:“博罗帖木儿,辛苦你了,有你的情报支持,咱们的进攻会更有针对性。”博罗帖木儿道:“为平叛出力,是我的本分。”
巴图额尔敦也来到将领们中间,向孛鲁台、帖木格请教近战技巧:“孛鲁台大人,马战时若被敌兵包围,该如何突围?”孛鲁台道:“若被包围,要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冲锋,用短刀劈开缺口,不可分散兵力,记住,狭路相逢勇者胜。”帖木格补充:“还要注意观察敌兵的薄弱环节,比如老弱士兵较多的方向,从那里突围更容易。”巴图额尔敦认真倾听,将技巧牢记在心。
告别接近尾声,那拉珠尔看着将领们:“诸位,北征之路漫长,平叛任务艰巨,但只要咱们齐心协力,按计划行动,定能平定阿鲁台,恢复西北安稳。我在西北等大家,咱们并肩作战,凯旋归来!”将领们齐声应诺,眼中满是坚定,纷纷翻身上马,回到各自的部队,准备迎接大军启程的时刻。
辰时三刻,那拉珠尔登上高台,举起萧虎赐的虎头弯刀,高声下令:“大军启程!”校场上的号角声响起,悠长而响亮,传遍整个中都郊外,五万大军按预定顺序,缓缓向北进发——先锋巴图额尔敦带着五千骑兵,手持红色先锋旗,走在最前方;主力那拉珠尔带着两万虎卫与一万五千中都卫戍军,紧随其后;岭北行省驻军与蒙古故地预备兵负责掩护;粮草队与兵器队殿后,在护卫骑兵的保护下,缓缓前行。
萧虎站在高台上,目送大军远去——玄铁甲的反光在晨光照耀下,如一条黑色的长龙,蜿蜒向西北方向延伸。他身边的内侍道:“陛下,大军已走远,天凉,咱们回宫吧。”萧虎摇头,目光仍望着西北:“再等等,朕要看着他们走出中都的地界,才放心。”高台旁的将领与百姓们,也纷纷驻足目送,有的挥手,有的呐喊,直到大军的身影消失在远处的天际线。
那拉珠尔在队伍中,不时回头看向中都的方向——皇城的轮廓渐渐模糊,校场的高台也已看不见,他知道,此次北征,肩负着萧虎的信任、百姓的期盼与西北的安稳,容不得丝毫懈怠。他勒住马,对身边的巴图额尔敦道:“传令下去,加快行军速度,争取早日抵达蒙古故地,与李衡汇合,再向西北进发。”巴图额尔敦领命,立刻派亲兵传达命令,先锋部队的速度渐渐加快,马蹄扬起的尘土,在草原上划出一道清晰的轨迹。
大军途经中都郊外的村落时,百姓们仍在路边挥手送行,有的还点燃了祈福的桑烟,烟雾袅袅,与晨雾交织在一起,透着浓浓的期盼。那拉珠尔看着百姓们的身影,心中默念:“陛下,百姓,我那拉珠尔定不负所托,平定阿鲁台叛乱,早日凯旋,还西北一片安稳的草原。”
秋日的阳光渐渐升高,洒在大军的身上,玄铁甲泛着冷光,短刀悬在腰间,虎蹲炮的夜视瞄准标在阳光下隐约可见,五万大军的脚步声、马蹄声、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北征的壮歌,向着西北的杭爱山方向,坚定地前进。中都的送行虽已结束,但平叛安民的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