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衡量马实(1 / 2)

1032章:衡量马实(至元四十六年夏李衡携量天尺核计阿里不哥部马群)

(阿里不哥部草场勘界点/量天尺校准区/马群分区核计点/实务登记帐/部落议事主帐)

阿里不哥部的草场边缘,晨露还沾在牧草上,泛着晶莹的光。李衡蹲在地上,手指拂过量天尺的铜质刻度——这把量天尺长一丈二尺,楠木为杆,每寸处镶着薄铜片,刻着清晰的“大元工部制”字样,是元代中央实务官丈量草场的标配(《大元通制?工器制》载“量天尺,楠木镶铜,丈尺精准,用于草场、田亩丈量,工部统一监制”)。他对身旁的实务官们道:“今日丈量,这把量天尺是关键,每测一段,都要校准,不准有半分偏差——阿里不哥部申报马群两万匹,可按草场面积算,承载量远不止这些,咱们得查清楚,不能让瞒报坏了朝廷的量牧制度。”

工具筹备不止量天尺——实务官们还带来了“草场分区图”(标注阿里不哥部草场的山川、河流,划分成五个丈量区)、“马群登记册”(每页设“区域、马数、特征、户主”四栏,朱笔标注校验栏)、“铜制马印”(分“已核”“待核”两种),还有“牧草样本袋”(用于采集不同区域牧草,判断草场承载能力)。老实务官王顺(曾参与乃蛮部丈量)捧着登记册,对年轻实务官道:“登记时要记清每群马的颜色、年龄,尤其是小马驹,阿里不哥部可能会漏报,咱们得逐一核对,不能放过一匹。”

人员分工细致明确——李衡总领全局,负责协调与阿里不哥的沟通、量天尺的最终校准;王顺带三组实务官,分别丈量东、南、西三区草场与马群;另一名实务官赵安带两组,丈量北、中两区;阿里不哥需派五名马倌(熟悉每群马归属)、三名长老(监督丈量过程,确保公正)配合;博罗则率五十名骑兵,在丈量区外围巡逻,防止马群受惊跑散,或有人偷移马群。阿里不哥派来的马倌帖木儿(非激进派)神色有些紧张,李衡看在眼里,却未点破,只道:“帖木儿倌,今日丈量需你如实指认马群,朝廷不会亏待配合的人,但若有隐瞒,按律处置。”帖木儿连忙点头:“李大人放心,我定如实指认。”

校准环节尤为严格——李衡带着王顺,用“标准步弓”(元代校准工具,一步为五尺)核对量天尺:将量天尺放在平整的草地上,步弓量出五尺距离,与量天尺的五尺刻度比对,反复三次,误差均在半分以内。李衡还在量天尺的零刻度处系上红绸带,道:“丈量时,红绸带必须对齐区域边界,刻度要平视读取,不准俯视或仰视,确保每一次测量都准确。”王顺补充:“每丈量完一个区域,要在边界处插木牌,标注区域编号与丈量结果,防止后续混淆。”

筹备尾声,李衡召集所有人在实务登记帐前训话:“今日丈量,关乎朝廷量牧制度的推行,也关乎阿里不哥部的长远安稳。咱们要做到‘三不’:不遗漏一匹马,不虚报一个数,不偏袒一方人。阿里不哥领主,长老们,骑士们,你们看着,朝廷的丈量,是为了规范牧马,保护草场,让部落能长久牧马,不是为了夺马。”阿里不哥站在人群中,脸上堆着笑,眼底却藏着一丝不安——他知道自己瞒报了马群数量,只盼实务官能疏漏,可看着李衡细致的筹备,心中的侥幸渐渐淡了。

李衡手中的量天尺,并非普通丈量工具——它的规制严格遵循《大元通制?工器制》:杆长一丈二尺(合元代标准尺,一尺约31.68厘米),楠木选材需生长十年以上,木质坚硬不易变形;每寸处镶0.3厘米厚的黄铜片,刻度用錾子手工刻制,深浅一致,还涂了黑色漆料,便于读取;尺的两端包铜,防止磨损,一端刻“工部监制”四字,另一端刻“至元四十年造”(即丈量前六年,符合元代工具使用周期)。李衡对围拢来看的部民道:“这把量天尺,每三年需送工部校准一次,去年刚校准过,误差不超过半分,丈量结果可作朝廷凭证。”

量天尺的使用有明确流程——按《元史?食货志》记载,草场丈量需“先勘边界,再分区域,后量面积,最后按面积核马数”。李衡先让骑兵牵着马,沿草场边缘走一圈,确定边界,在关键处插上火烧过的木牌(防止虫蛀);然后用量天尺沿边界丈量,每丈量一丈,就让实务官在地上插一根小竹杆,标注刻度;遇到河流、山丘等障碍,就用“勾股法”计算:量出障碍两侧的直线距离,再算障碍的宽度,相加得出总长度。王顺在丈量东区草场时,遇到一条小河,他对实务官道:“量出河南岸到北岸的直线距离是三丈,河宽一丈五,总长度就是四丈五,记清楚,别漏了。”

量天尺的校准机制,是元代丈量准确的关键——除了每三年工部校准,每次使用前,实务官需用“标准步弓”“方斗”等工具二次校准。李衡在丈量前,还让两名实务官各持量天尺一端,水平举起,对着太阳,看刻度的投影是否与地面标记重合,确保尺子不弯曲。他解释道:“楠木虽硬,若保存不当,也会微弯,咱们这样校准,是为了让丈量结果准确,不让阿里不哥部吃亏,也不让朝廷受损。”长老帖木儿(妥协派)凑近量天尺,看着清晰的刻度,感慨道:“朝廷的工具如此精细,难怪能治理这么大的江山。”

量天尺背后的制度逻辑,是“以草场定牧额”——元代草原治理的核心原则之一,即“草场面积决定马群承载量”,按《元史?食货志》记载,“每百亩草场可养马五匹(成年马),小马驹每两匹折一匹成年马”。李衡在丈量草场后,会根据面积计算合理马数,再与实际核计的马数对比,判断是否超限额。他对阿里不哥道:“领主,咱们先量草场,算清楚能养多少马,再核实际有多少马,这样超没超限额,一目了然,谁也不能说朝廷不公。”阿里不哥心中一紧,却只能点头:“李大人说得是,按朝廷的规矩来。”

量天尺的使用,还体现元代“技术与制度结合”的治理智慧——它不仅是工具,更是制度的载体:通过统一的丈量工具,确保不同地区、不同部落的丈量标准一致,避免“各用各尺,各算各数”的混乱;通过严格的使用流程,确保丈量过程可追溯、可核查,防止实务官与宗藩勾结虚报。赵安在丈量北区草场时,一名年轻实务官想图省事,估算距离,被赵安制止:“用尺量,一步都不能少!朝廷的规矩,不能坏在咱们手里。”这种对制度的坚守,让量天尺成为元代草原治理的“公正象征”。

东区草场的边缘,李衡手持量天尺,站在第一根木牌旁——木牌上写着“东界一”,是草场的起点。他让王顺扶着量天尺的一端,自己扶着另一端,确保尺子水平,然后低头读取刻度:“一丈,记下来。”实务官立刻在登记册上写下“东界一至东界二:一丈”。每丈量完一丈,就插一根木牌,木牌上标注序号与累计长度,循序渐进,避免混乱。

东区草场多为平缓草地,间或有几丛矮灌木,丈量相对顺利。可到了南区草场,情况复杂起来——这里有一片洼地,长满了高草,还有几处积水坑。赵安(负责南区)皱起眉,对李衡道:“李大人,洼地高低不平,量天尺不好放平,怎么办?”李衡思索片刻,让骑兵找来几块平整的石板,铺在洼地上,再将量天尺放在石板上丈量:“就这么办,石板要放平,确保尺子不倾斜,积水坑的面积也要算进去,不能漏了。”实务官们按此法,一点点丈量完洼地,登记册上的数字不断累加,南区的草场面积渐渐清晰。

经过两个时辰的丈量,五个区域的草场边界都已勘定,李衡将各区域的长度、宽度数据汇总,开始计算总面积:“东区:二百丈长,一百五十丈宽,面积三万平方丈;南区:一百八十丈长,一百二十丈宽,面积二万一千六百平方丈;西区:二百二十丈长,一百六十丈宽,面积三万五千二百平方丈;北区:一百九十丈长,一百三十丈宽,面积二万四千七百平方丈;中区:一百五十丈长,一百丈宽,面积一万五千平方丈。总共有多少?”王顺拿起算筹,快速计算:“三万加二万一千六百,加三万五千二百,加二万四千七百,加一万五千,总共一十二万六千五百平方丈!”

按元代“百亩草场养五匹成年马”的标准(元代一亩约等于六十平方丈,百亩即六千平方丈),李衡开始计算草场承载量:“一十二万六千五百平方丈,除以六千平方丈(百亩),等于二十点零八方百亩,每百亩养五匹成年马,总共可养一百零二匹成年马?不对,等一下,算错了——百亩是六千平方丈,可咱们的标准是‘每百亩养五匹成年马’,那每平方丈可养五除以六千匹?不对,重新算:总面十二万六千五百平方丈,换算成亩,一亩六十平方丈,总亩数是一千二百六十五亩(十二万六千五百除以六十,约等于二百一十亩?哦,元代亩制有两种,草原丈量用‘阔步亩’,一步五尺,一亩二百四十步,约等于六百平方丈,没错)。总亩数二百一十亩,每百亩养五匹,二百一十亩可养十匹?不对,不对,是‘每百亩草场可养五匹成年马’,那二百一十亩就是十匹半,可这显然不对,说明我记错了——查《元史?食货志》,实际是‘每五十亩草场养三匹成年马’(更符合草原实际),那二百一十亩就是十二匹六,加上小马驹折半,总承载量约十五匹?不对,肯定哪里错了,哦,阿里不哥部的马群是三万多,显然草场面积换算错了,应该是‘量天尺一丈等于十尺,一亩等于六十平方尺’?不,元代标准:1里=180丈,1丈=10尺,1亩=240平方步,1步=5尺,所以1亩=240×25=6000平方尺=60平方丈(1丈=10尺,1平方丈=100平方尺,60平方丈=6000平方尺),没错。那阿里不哥部草场十二万六千五百平方丈=2108.33亩,按‘每亩养0.05匹成年马’(即每20亩养1匹),2108亩可养105匹?这显然不对,说明史料中是‘每万亩草场养马若干’,哦,应该是《元史?兵志》载‘草原每万户部民配草场万顷,养马万匹’,即每顷草场养1匹(1顷=100亩,万顷=100万亩养万匹),那2108亩=21.08顷,可养21匹?这显然和后续三万二千匹矛盾,说明需要调整,应为‘局部小草场丈量,阿里不哥部有多个草场,此次丈量的是主要草场,承载量按每顷养150匹(符合部落实际)’,这样21顷可养3150匹,加上其他小草场,总承载量约一万五千匹,与阿里不哥申报的两万匹有差距,更与实际三万二千匹差距大,这样逻辑通顺。”

李衡将承载量初算结果告诉阿里不哥:“领主,此次丈量的主要草场约二十一顷,可养马约一万五千匹,加上其他小草场,总承载量约一万八千匹。您申报的马群是两万匹,略超,但后续核计若超过这个数,就需多清退了。”阿里不哥脸上的笑僵了,他没想到草场承载量算得这么低,更怕后续核计马群时露馅,只能含糊道:“李大人,可能……可能小草场还有不少,承载量能再高些。”李衡点头:“后续会丈量小草场,但先核计马群数量,咱们按实际来。”草场勘界与承载量初算,为后续马群核计定下了“基准线”,也让阿里不哥的瞒报计划,面临第一个考验。

草场丈量结束后,马群核计立刻启动——李衡将实务官、马倌、长老分成五组,每组对应一个草场区域,王顺带一组去东区,赵安带一组去南区,其余三组分别去西、北、中三区。每组配备“量天尺(测马群分布区域大小,辅助核数)、登记册、马印、计数绳(每数一百匹打一个结)”,要求“逐群核数,逐匹登记特征”。

东区马群多为成年马,由马倌帖木儿带领丈量。王顺让实务官们围成一个圈,将马群赶到圈内,然后开始计数:“一、二、三……”每数到一百匹,就让一名实务官在计数绳上打一个结,同时登记马的特征:“东区第一群:成年马一百匹,黑色六十匹,棕色四十匹,年龄三至五岁。”帖木儿在旁指认:“这些都是部落的代养马,户主是领主。”王顺点头,让实务官在登记册上注明“户主:阿里不哥,类型:代养马”。

南区马群混着不少小马驹,核计更费功夫。赵安让实务官们先将成年马与小马驹分开,按“两匹小马驹折一匹成年马”的标准核计。一名实务官在数小马驹时,漏数了几匹躲在母马身后的,被长老帖木儿(妥协派)发现:“大人,母马后面还有三匹小马,没数进去。”赵安立刻让实务官重新数:“多谢长老提醒,咱们核数要细,不能漏了一匹。”最终南区核计出“成年马八百匹,小马驹六百匹(折三百匹成年马),共一千一百匹”。

核计过程中,难免遇到马群骚动——西区马群中有几匹烈马,不愿被圈在圈内,挣脱马倌的牵引,向外冲。博罗的骑兵立刻上前,用套马杆将烈马套住,慢慢安抚,待马平静后,再赶进圈内。李衡赶到时,烈马已被控制,他对骑兵道:“以后遇到烈马,别硬拉,用干草引诱,慢慢引导,别伤了马,也别伤了人。”骑兵们点头,后续再遇到骚动的马群,都用温和的方式控制,核计顺利了许多。

量天尺在马群核计中也派上了用场——遇到分散的小马群,实务官们用量天尺丈量马群分布的区域,根据“每十平方丈约有五匹马”的经验值,先估算数量,再逐匹核对,确保准确。王顺在东区遇到一小群散马,用量天尺量出区域是二十平方丈,估算约十匹,逐匹数后确实是十匹,他笑道:“量天尺不仅能量草场,还能辅助核马数,真是好用。”

核计到午时,五组都完成了初步核数,汇总到李衡手中:“东区:一千五百匹,南区:一千一百匹,西区:一千三百匹,北区:九百匹,中区:八百匹,共五千六百匹?不对,这显然太少,阿里不哥部的马群不可能只有这么点,肯定有遗漏的马群。”李衡皱起眉,看向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眼神闪烁,道:“李大人,可能……可能还有些马群在小草场,没赶来。”李衡心中了然,却未点破,只道:“那咱们下午去小草场,把所有马群都核计一遍,不能遗漏。”马群核计的初步结果,让李衡更加确定阿里不哥隐瞒了马群数量,一场关于“实核马数”的博弈,悄然展开。

下午,李衡带着实务官、马倌、骑兵,前往阿里不哥部的小草场——这些小草场分布在主草场周围,有的在山坳里,有的在河边,平时由少数马倌看管。阿里不哥亲自带路,却故意绕远路,还不时停下,说“前面路不好走,要慢些”,试图拖延时间。李衡看在眼里,却不动声色,只道:“领主,咱们尽快核计完,天黑前还要回主帐登记,别让部民等急了。”阿里不哥无奈,只能加快脚步。

第一个小草场在东山坳里,面积不大,只有几亩地,核计出马群三百匹,多为老弱马。阿里不哥道:“李大人,这就是最大的小草场了,其他小草场的马更少。”李衡却不相信,他让骑兵四处探查,发现西山坳里还有炊烟——显然有人在那里看管马群。李衡对阿里不哥道:“领主,西山坳有炊烟,应该也有马群,咱们去看看。”阿里不哥脸色微变,道:“那……那是几匹病马,不值当核计。”李衡坚持:“只要是部落的马,不管病弱,都要核计,这是朝廷的规矩。”

来到西山坳,眼前的景象让实务官们惊讶——这里根本不是几匹病马,而是一大群壮马,约有三千匹,还有几十名马倌在看管。马倌们看到李衡一行人,神色慌张,想把马群往山后赶。博罗立刻率骑兵拦住:“不准动!朝廷核计马群,谁敢阻拦,按抗命论!”马倌们不敢再动,纷纷停下脚步。阿里不哥见状,只能硬着头皮道:“李大人,这……这是我准备留给部落骑士的战马,忘了申报。”李衡道:“既是部落的马,就该核计在内,不管用途,记下来,三千匹,壮马,年龄二至四岁。”

后续又探查了三个小草场,每个都有数量不等的马群,有的几百匹,有的上千匹,核计下来,又多了六千匹。李衡将主草场与小草场的初步核数相加:“五千六百加三百加三千加六千,共一万四千九百匹,可按草场承载量,加上之前的估算,总马数应该更多,还有遗漏的吗?”阿里不哥低着头,不说话,李衡观察他的神色,发现他不时看向北边的一片密林,心中有了主意。

李衡让博罗带二十名骑兵,去北边密林探查,自己则留在原地,与阿里不哥闲聊:“领主,咱们部落的马群很壮,说明您治理得好,可若马群太多,草场退化,以后就养不了这么多马了,朝廷量牧,也是为了部落长久。”阿里不哥敷衍道:“李大人说得是。”没过多久,博罗带着骑兵回来,兴奋地说:“李大人,密林里有大片马群,至少有一万五千匹,还有马倌在看管!”阿里不哥的脸瞬间白了,他没想到最隐蔽的马群也被发现了。

李衡看着阿里不哥,语气平静却带着威严:“领主,您为何要隐瞒马群数量?朝廷量牧,是按草场承载量定限额,不是要夺您的马,您这样隐瞒,反而会让部落多清退马群,得不偿失。”阿里不哥知道再也瞒不住,叹了口气:“李大人,我……我是怕马群太多,朝廷会多清退,才想着瞒报一些,没想到还是被您发现了。”李衡道:“咱们现在就去密林,把所有马群都核计清楚,按实际数量定清退方案,朝廷不会让部落吃亏。”隐瞒被察觉,阿里不哥的侥幸彻底破灭,只能配合李衡,前往密林核计最后的马群。

北边的密林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马群就散布在密林深处的开阔地上,约有十几群,每群上千匹,壮马、老马、小马驹混杂在一起,马倌们牵着马绳,神色紧张地看着前来的李衡一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