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汉官遴选(1 / 2)

1007章:汉官遴选(至元四十六年春前南宋户部主事李衡接命赴蒙古故地统筹实务)(至元四十六年春二月廿?中都白虎殿/江南平江府李衡官舍/中都驿站/蒙古故地边界驿馆)

量天尺在弘吉剌部试点虽初见成效,但“汉官与草原吏员协作不畅”“诸王借协调漏洞推诿”“实务纠纷难及时化解”的问题渐显——汉官周彬在试点报告中提及“三日内因‘地形系数理解分歧’,丈量进度停滞两次;阿里不哥部借‘无专人统筹’,拖延超限马群收编”。此时萧虎与耶律楚材意识到,需遴选一名“善政务协调、通实务处置”的汉官赴草原统筹,而前南宋户部主事李衡,因在江南治理中展现的“跨群体协调能力”,进入遴选视野。

周彬的《弘吉剌部试点问题册》详细记载:正月廿八,汉官按“洼地减两成”核算可养马数,草原吏员却按“洼地减一成”计数,双方争执半日;二月初五,合丹部以“汉官无统筹权”为由,拒绝提供马群明细,需快马请示中都后才配合。周彬在中都汇报时直言:“若有专人居中协调,汉官与草原吏员不致分歧,诸王也无借口拖延。”萧虎翻看报告,在“协调缺失”四字旁画红圈:“量天尺是工具,协调是根本,缺了善协调的人,工具再好也难落地。”

耶律楚材分析“草原实务需三类协调”:一是“汉官与草原吏员的专业协调”(量天尺使用、地形系数认定);二是“汉官与诸王的利益协调”(超限马群收编、补贴发放);三是“实务纠纷的应急协调”(部落间草场争议、马群计数异议)。他强调:“此人需懂汉地政务、知草原习俗,更要善‘柔化矛盾’——诸王抵触硬压不行,汉官与草原吏员分歧强拧也不行,得用协调之术。”这番话,将遴选标准聚焦“善协调、通实务”。

元代平定江南后,常启用“熟悉汉地政务、善协调地方群体”的南宋降官(《元史?世祖纪》载至元二十二年“以南宋故官治江南诸路”),因其“懂传统政务逻辑、善处理不同群体诉求”。萧虎道:“江南与草原虽异,但协调‘官-民’‘中央-地方’的逻辑相通,若选一名在江南治绩突出的南宋降官,或能适配草原需求。”耶律楚材随即让下属调取“江南降官政绩册”,重点筛选“有协调实务经验者”。

政绩册显示,李衡原为南宋户部主事,至元三十八年归元后,任江南平江府“同知编户事”,三年内处理“土地纠纷三百余起”“赋税协调五十余次”,尤以“江南地主与流民的土地划界协调”“地方吏员与中央户部的赋税核算分歧”着称——至元四十二年,平江府地主侵占流民垦荒田,李衡协调“地主留六成熟地,流民获四成及粮种补贴”,双方均服;至元四十五年,江南赋税核算时,地方吏员与户部因“亩产量认定”争执,李衡按“实测产量加权平均”定标准,化解分歧。耶律楚材道:“此人协调经验正是草原所需。”

萧虎当即决定“召李衡赴中都面议”,并派快马持“白虎堂令牌”赴平江府,要求“二月底前到中都”;同时让耶律楚材整理“草原实务资料”(量天尺功能、试点报告、诸王动态),为面试做准备。他对下属道:“若李衡确如政绩册所言,便派他赴草原;若不符,再从备选人中择,但需快——草原丈量不能等。”快马当日便奔平江府而去,遴选李衡的流程正式启动。

李衡的协调能力非一日之功——从南宋户部主事到元廷江南同知,他历经“中央与地方、不同群体、实务纠纷”的多重协调考验,每一次处置都积累了“重实证、平衡利益、柔化矛盾”的经验,这些经验恰为草原统筹所需。

李衡任户部主事时,负责“江南六路赋税协调”——当时建康府因“旱灾减产”请求减赋,户部按“旧额”不准,地方官与户部争执不下。李衡亲赴建康府,实地丈量受旱田亩(用南宋官尺量出“三成田减产五成”),取“减产田亩加权平均”,奏请“减赋一成五”,既保户部税收,又解地方困境。时任户部尚书赞他:“不偏听、不固执,凭实证协调,难得。”这段经历让他养成“先调研、再协调”的习惯。

至元三十八年,李衡任平江府同知,首项任务便是“江南流民编户”——流民因“无土地凭证”难入编,地方吏员怕“多编多担责”推诿。李衡设计“三步协调法”:第一步“实地勘荒”(量出无主荒地两千亩);第二步“利益平衡”(流民编户后获荒地使用权,需按亩交少量粮);第三步“吏员激励”(编户超百户的吏员获“实务能吏”称号)。三个月编户两千人,无一流民闹事,地方吏员也积极配合。平江府知府汇报:“李衡协调,能让各方都得些好处,自然顺畅。”

至元四十三年,平江府地主王某强占流民垦荒田,流民聚众抗议,地方吏员调解无果。李衡接手后,先查“荒地开垦记录”(流民有三年前开垦时的邻里证言),再找王某谈话:“若强占,元廷可罚你粮百石;若退田,流民愿每年交两成收成作补偿。”王某权衡后同意,流民也获实惠。事后李衡对下属道:“协调不是让一方吃亏,是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地主怕罚,流民盼田,补偿便是平衡点。”

李衡在江南时,发现“文书不规范”是协调纠纷的重要原因——地方吏员上报的“土地册”缺“四至边界”,户部核算时易生分歧。他便制定“江南编户文书规范”,要求“每块田需标‘四至、亩数、使用者、凭证’”,并推行“文书双语标注”(汉文与蒙古文),方便元廷核查。这套规范被江南行省推广,减少六成文书类协调纠纷。耶律楚材看到规范后道:“草原文书也需这般规范,李衡懂此道,赴草原可减少汉官与草原吏员的文书分歧。”

至元四十四年,江南某县吏员因“编户流程繁琐”抵触执行,李衡未强压,而是“简化流程”(将十步编户减为五步)、“现场指导”(带规范文书赴县示范)、“案例讲解”(讲其他县编户后获补贴的例子),吏员逐渐接受。他常说:“抵触多因‘怕麻烦’‘怕吃亏’,化解了这两点,协调便不难。”这种柔性策略,恰为应对草原诸王抵触所需——诸王怕“超限吃亏”“流程麻烦”,李衡的经验可借鉴。

遴选李衡并非仅凭政绩册,萧虎与耶律楚材设计“三级遴选流程”:先核查政绩真实性,再找下属与民众了解其协调风格,最后当面提问草原实务处置,确保“选对人、能成事”。每一级都注重“实证”,避免“纸上谈兵”,符合元廷治世的务实风格。

萧虎派白虎堂细作赴平江府,核查李衡的政绩——细作先查“编户档案”(两千流民编户均有“四至、凭证”,标注李衡审核签字);再访流民(老流民张阿婆道:“李大人让咱们有了田,还不用多交粮,是好官”);又找地方吏员(吏员王五道:“李大人协调从不说‘必须怎样’,总问‘你们觉得怎样行’,好配合”)。细作还查看“赋税协调记录”,发现李衡处理的五十余次分歧,均有“双方签字的协调协议”,无一起反复。细作回报:“政绩属实,协调风格柔中带刚,务实。”

耶律楚材派弟子赵良弼赴江南,重点评估李衡的“协调能力维度”:一是“实证意识”(是否先调研再协调);二是“利益平衡”(是否让各方有获得感);三是“应急处置”(遇到突发纠纷怎么应对)。赵良弼找到“地主王某纠纷”的参与者,得知李衡“先查凭证,再提补偿方案,不偏袒任何一方”;还了解到一次“流民抢粮事件”,李衡“先放粮安抚,再查粮荒原因,最后协调地主借粮”,三日化解。赵良弼汇报:“李衡协调,重实证、懂平衡、能应急,适合草原复杂情况。”

二月廿五,李衡抵中都,萧虎与耶律楚材在白虎殿面试,提问均为“草原实务场景”:一是“汉官按三丈算,草原吏员按两丈五算,怎么协调?”李衡答:“先查地形实测记录,若为坡地,按两丈五;若平地,按三丈,用实证说话,不争论;”二是“诸王说‘量天尺不准’,拒交超限马,怎么办?”答:“先让他看量天尺校准记录,再一起复量,若仍拒,提‘主动交马给补贴’,平衡其利益;”三是“部民与汉官因粮票争执,怎么处理?”答:“先查粮票标准,再问双方诉求,若部民缺粮,协调驿站先补,后续核销。”回答均“重实证、有方案”,萧虎点头:“懂实务,不是空谈。”

萧虎让李衡与已赴草原的汉官周彬见面,交流协调经验——周彬道:“草原吏员认‘经验’不认‘规矩’,比如地形,他们凭眼看,不看刻度;”李衡问:“若他们看错,怎么说?”周彬答:“之前争过,后来用‘坡度木’测,他们才服。”李衡道:“往后可把‘坡度木测’写进流程,提前跟他们说‘咱们按老规矩(实测)来’,减少分歧。”周彬赞:“这法子好,比争对错强。”萧虎得知后道:“两人能配合,统筹便无虞。”

萧虎召开“遴选确认会”,参会者有耶律楚材、李衡、周彬、那拉珠尔(虎卫代表)。萧虎道:“核查政绩实、协调能力强、实务能应对、与周彬能配合,李衡是赴草原统筹的合适人选。”耶律楚材补充:“李衡的江南协调经验,可转化为草原‘汉官-草原吏员-诸王’的协调策略,为量天尺推广保驾护航。”众人无异议,萧虎当场任命李衡为“蒙古故地汉官统筹使”,负责“协调汉官实务、对接草原吏员、应对诸王抵触”,即日起赴任。

李衡接到任命时,并非毫无顾虑——草原气候恶劣、诸王势力盘根错节、汉官与草原吏员协调经验空白,均是现实难题。但他看到元廷治世的决心(量天尺试点的成效、虎卫的后盾),又经耶律楚材的分析与鼓励,最终下定决心赴任,展现出“为治世担责”的实务官品格。

李衡躬身道:“谢将军与先生信任,但草原非江南,臣有三虑:一虑气候恶劣,恐难适应;二虑诸王势大,协调难推进;三虑草原习俗不熟,易生误会。”他还坦言:“臣在江南协调的是‘民-吏-地主’,草原是‘汉官-草原吏员-诸王’,对象不同,经验恐难全用。”这番坦诚,让萧虎更觉其务实——不隐瞒问题,才好提前应对。

耶律楚材递上《草原实务手册》与《试点成果册》,道:“你的顾虑有解:一、气候有驿站与虎卫营地保障,物资充足;二、诸王虽势大,但忠顺部落已配合,可借其分化;三、已为你准备‘草原习俗简册’,还有草原吏员巴图协助,习俗不熟可学。”他还分析:“你在江南协调‘三方’,草原也是‘三方’,逻辑相通——诸王如地主,怕吃亏;草原吏员如地方吏员,怕麻烦;部民如流民,盼实惠,你的经验能用。”

萧虎道:“赴草原后,你有三权:一、协调权,汉官与草原吏员的实务分歧,你可定夺;二、请求权,遇诸王刁难,可请虎卫支援(那拉珠尔的三营虎卫听你调遣);三、处置权,小额补贴发放、临时纠纷,你可先处置再汇报。”他还承诺:“物资由张谦的物资局优先供应,文书由中都快速批复,你只管放手做,出了问题元廷担着。”后盾承诺打消了李衡的“怕难推进”顾虑。

李衡赴中都前,与家人告别——妻子赵氏道:“你在江南能让流民有田,去草原也能让部民有草场,是好事,家里我会照顾好。”儿子李忠(十五岁,随父学政务)道:“父亲常说‘治世要务实’,草原需要你,我会好好学文书,日后帮你。”家人的理解,让李衡少了牵挂。他对妻子道:“我会带草原的消息回来,放心。”

李衡正式接“蒙古故地汉官统筹使”印信——印为铜制,刻“元廷统筹使”汉文与蒙古文,柄缠羊皮。他躬身对萧虎与耶律楚材道:“臣定‘以实证协调、以平衡化解、以务实处置’,不负元廷重托,不让草原丈量停滞,不让部民失望。”萧虎道:“好!待你草原传回好消息,元廷必有重赏。”李衡接印时,指尖微颤——这枚印,承载的是草原治理的重任,也是元廷对他的信任。

李衡深知“不打无准备之仗”,赴任前用五日做“全方位准备”:学习草原实务知识、了解诸王与部落情况、准备协调文书与工具、对接物资与人员,每一项都“细之又细”,确保“到草原就能上手,不浪费时间”。

李衡向周彬、耶律楚材请教“草原核心实务”:一是“量天尺功能”(一尺量三丈、地形系数、印记标准),周彬带他用量天尺模拟丈量,讲解“坡地两丈五、洼地三丈五”的调整依据;二是“草原吏员协作要点”(认传统边界、用三叶草纹沟通),耶律楚材让博尔济长老教他“草原吏员的‘面子’重要,协调时多请教,少命令”;三是“诸王的核心诉求”(保马群利益、怕流程繁琐),刘七给他看《诸王动态册》,标注“阿里不哥贪、合丹怕罚、也速蒙哥摇摆”。李衡将这些记在“实务手册”上,每日晨读半个时辰。

李衡让下属整理“蒙古故地部落资料册”,每部落标注:一是“领主信息”(姓名、性格、与元廷关系,如“弘吉剌部帖木儿:忠顺,盼补贴”);二是“草场情况”(面积、地形占比、超限情况,如“阿里不哥部:冬牧场多洼地,超限马两千匹”);三是“过往纠纷”(与其他部落、与元廷的矛盾,如“也速蒙哥部曾因草场与合丹争执”)。他还画“部落位置图”,标注“驿站、虎卫营地、物资站”,方便赴任后快速对接。下属王全道:“大人把资料整理得这么细,到草原就不用瞎找了。”

李衡参考江南协调经验,准备“三类文书”:一是“协调协议模板”(蒙汉双语,含“丈量结果、马群数量、补贴标准”,留白处待双方填写);二是“实证记录册”(记录“地形实测数据、马群计数过程、双方签字”,防后续反悔);三是“问题反馈单”(供汉官、草原吏员填写纠纷,注明“问题、诉求、建议方案”)。工具方面,他带“坡度木(测地形)、算筹(核算)、印章(批核文书)”,还让李泉特制“迷你量天尺模型”(三寸长,便于向诸王演示功能)。

李衡选“两名助手”——一是江南吏员王全(随他处理过协调纠纷,懂文书),二是草原通事(懂蒙古语,会草原习俗,由帖木儿推荐);还从周彬处调“两名有试点经验的汉官”,协助他统筹。物资上,他与张谦对接:一是“文书物资”(桑皮纸百张、印泥十盒、蒙汉双语字帖);二是“实务物资”(粮票千张、急救包十个、草原草药膏);三是“协调物资”(小批量青稞、布匹,用于临时安抚部民)。张谦承诺:“驿站会每月补充,若急需,可凭你的令牌调应急物资。”

与虎卫、驿站的协同约定:李衡与那拉珠尔约定“协调应急机制”:若遇“诸王派兵阻挠”,李衡派快马持“虎符碎片”(萧虎所赐,可调虎卫)赴最近营地,虎卫需“一日内驰援”,围而不攻;若遇“部民冲突”,虎卫派“骑士五名”协助调解,不轻易动武。他还与驿站约定“信息传递流程”:每日酉时,李衡将“协调进展、问题”报驿站,驿站快马送中都;中都批复由驿站次日辰时送达。驿站驿卒长道:“大人放心,咱们驿站冬季也不歇,信息绝不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