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互市通衢(2 / 2)

江南商贩与草原牧民的交易,充满烟火气。临安西郊的铁器区,流民王氏拿着“织毯挣的粮票”(互市中使用的临时货币,可兑换青稞或铁器),对中都铁器商贩阿古拉道:“老匠人,我想要一具曲辕犁、一把镰刀,够不够?”阿古拉接过粮票,笑道:“够了,还能剩点换个小剪刀,给孩子剪布料。”他还当场演示曲辕犁的用法:“这犁适合江南的水田,你扶着犁把,轻轻一推就能深耕,比你以前用的木犁省力多了。”王氏试着推了推,果然轻松,脸上露出笑容。

中都南关的丝绸区,草原牧民帖木格拿着“牧群换来的银锭”,对南宋丝绸商贩春桃道:“姑娘,我想要两床禾苗纹织锦、一匹粗绸,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做暖毯、衣服。”春桃拿起织锦,展开给帖木格看:“这织锦厚,冬天盖着暖和;粗绸结实,做衣服能穿好几年。”帖木格摸了摸织锦,感叹道:“江南的织法真厉害,比草原的毛毡软多了!”春桃笑着道:“以后咱们还能教你们织锦,你们也能教我们做毛毡,互相学。”

铁器工匠与江南农民的技艺交流,务实且深入。临安西郊的铁器区旁,阿古拉带着徒弟,给江南农民演示“镰刀的磨法”:“镰刀用钝了,要在磨石上顺时针磨,磨到刀刃能割断头发为止,别磨太狠,不然会崩口。”农民们围在一旁,认真学习,有位老农试着磨了磨镰刀,果然锋利了许多,道:“老匠人,你这磨法比咱们以前的好,以后种地更省力了!”阿古拉还收集农民的建议:“你们觉得这犁还有哪里要改?下次咱们好调整。”农民们纷纷提建议,阿古拉一一记下。

丝绸织工与草原织工的交流,充满创意。中都南关的丝绸区旁,春桃与草原织工娜仁(弘吉剌部女子)交流织法:“咱们江南织锦用的是‘经线起花’,你们草原织毛毡用的是‘纬线起花’,咱们可以试试结合起来,织出更厚的暖毯。”娜仁点头:“好啊!咱们草原的毛毡防水,你们的丝绸柔软,结合起来,暖毯又软又防水,冬天更实用。”两人当场用简易织机演示,吸引了不少人围观,有人提议:“下次互市,咱们可以一起织一块‘草原江南合璧毯’!”

官员间的协作,体现南北治世融合。王恂与陈谦在临安西郊的互市站点巡查,遇到商贩纠纷(江南商贩嫌草原商贩的铁器价格高),两人共同调解:王恂向江南商贩解释“铁器的锻造成本”,陈谦向草原商贩说明“江南的粮票价值”,最终双方达成共识,按《互市物资清单》的价格交易。陈谦对王恂道:“以前咱们分属南北,现在一起管互市,才知道协作的好处。”王恂道:“是啊,治世不分南北,只要能让百姓方便,咱们就这么做。”

互市开启仅五日,北境铁器与南宋丝绸的双向流通便显现实效——江南的农耕因铁器而效率提升,草原的牧养因丝绸而条件改善,南北经济从“单向需求”转向“双向协同”,为后续的治世融合奠定经济基础。

江南农耕的效率显着提升。临安近郊的农耕试点,流民们用上新的曲辕犁后,耕田速度比以前快了三成——以前十户流民耕一百亩地需十日,现在只需七日;用上新的镰刀后,收割稻麦的速度快了两成,且稻谷的损耗减少(镰刀锋利,不会划伤稻穗)。农耕试点的农官向萨仁汇报:“萨仁姑娘,有了铁器,咱们本月的早稻亩产预计能比上月增两成,流民们都干劲十足!”萨仁实地查看,看到流民们扶着曲辕犁轻松耕田,脸上满是干劲,心里欣慰不已。

流民织坊的丝绸销量大幅增加。互市开启后,流民织坊的禾苗纹织锦、粗绸通过中都南关的互市站点,销往草原,五日便卖出一千床织锦、两千匹粗绸,织坊的收入比以前增四成。春桃对萨仁道:“姑娘,咱们织的织锦在草原很受欢迎,牧民们说还要再订两千床,咱们得加派人手织造了!”萨仁道:“好啊!咱们可以招募更多流民来织坊,既能增加丝绸产量,又能让流民有活干、有粮吃,一举两得。”织坊很快招募了两百名流民,织机从五十台扩至八十台,一片忙碌景象。

草原牧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中都南关的互市站点,牧民们换到江南的丝绸后,纷纷制作暖毯与衣服——以前牧民冬天盖的是“毛毡”(厚重且不保暖),现在盖的是“禾苗纹织锦暖毯”(轻便且保暖);以前穿的是“兽皮”(粗糙且不透气),现在穿的是“粗绸衣服”(柔软且透气)。帖木格的母亲对娜仁道:“这江南的丝绸真好,晚上盖着暖毯,再也不用冻得睡不着了,谢谢你帮咱们换到这么好的东西。”娜仁笑道:“这是互市的好处,以后咱们还能换到更多好东西。”

草原牧群的管理效率提升。元廷将江南的丝绸与“牧群管理”结合——用丝绸制作“牧群标识带”(不同颜色的丝绸带,区分不同的牧群),牧民们再也不用靠“刻木为记”(传统的牧群标识方法,容易损坏),管理牧群的效率提升三成。按陈那颜对巴图额尔敦道:“以前咱们管一千头牧群需十个人,现在用丝绸标识带,五个人就能管好,还不容易出错——江南的丝绸,不仅能保暖,还能帮咱们管牧群,真是好东西!”巴图额尔敦点头:“这就是互市的实效,南北物资互通,双方都受益。”

南北货币与物资的流通加速。互市中,元廷的“交钞”(元代货币)与南宋的“粮票”(临时货币)可相互兑换,江南的稻米与草原的青稞也可直接交易——五日间,江南向草原输送稻米五千石,草原向江南输送青稞三千石,南北的粮食物资互补;交钞与粮票的兑换量达一万贯,货币流通的加速,进一步促进了后续的交易。耶律楚材对萧虎道:“将军,互市的实效远超预期,南北的经济联系已初步形成,后续只需继续推进,定能实现‘南北互济’的治世目标。”

互市的顺利推进,并非毫无阻碍——史宅之的残余势力(约五十人,由李福的旧部带领)试图破坏互市,制造混乱,以阻挠南北经济联系的加深。元廷与南宋的管控团队早有准备,及时应对,确保互市未受影响,体现“治世中的风险管控”能力。

残余势力的破坏计划,聚焦“制造恐慌”。李福的旧部张强(前南宋户部小吏),暗中联络五十名残余分子,计划在临安西郊的互市站点“散布谣言”(谎称“元军要借互市抓捕流民”)、“破坏铁器与丝绸”(用刀划破丝绸、砸坏铁器),以让流民与商贩不敢参与互市,中断南北交易。张强对残余分子道:“只要互市停了,元廷与南宋的协作就会破裂,咱们就能趁机翻盘,救出史相公!”残余分子们被蛊惑,纷纷同意参与破坏。

元廷的管控团队早已察觉。萨仁与张恒(护治千户)通过羁押营的杂役(徐党残余,已被策反),得知张强的计划后,立刻制定应对方案:一是“加强巡逻”——张恒率护治士兵在互市站点内外增加巡逻频次,每半个时辰巡逻一次,重点关注铁器区与丝绸区;二是“安插暗哨”——在互市站点内安排二十名“伪装商贩”(元廷细作),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及时通报;三是“提前辟谣”——萨仁与赵孟頫在流民安置点、织坊等地,提前告知流民“互市是为百姓好,元军不会抓捕流民”,避免谣言传播。

破坏行动的实施与失败,发生在互市开启的第三日。张强带着十名残余分子,潜入临安西郊的互市站点,试图用刀划破丝绸区的织锦——他们刚拿出刀,就被伪装成商贩的元廷细作发现,细作立刻发出“咳嗽暗号”,张恒率士兵赶来,当场抓获张强等十人;同时,另外四十名残余分子在站点外散布谣言,却因萨仁提前辟谣,流民与商贩无人相信,反而有人向元军举报,残余分子也被抓获。

对残余势力的处置,兼顾“惩戒”与“教化”。张强等五十名残余分子被押至互市站点的“纠纷调解处”,由王恂与陈谦共同审讯。张强起初嘴硬,称“是为了南宋宗室”,王恂拿出“史宅之假信的招供记录”,道:“史宅之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不是为了宗室,更不是为了百姓——互市能让流民有农具、有粮吃,你们破坏互市,是在害百姓!”张强看着窗外流民们交易的热闹场景,又想起自己以前也是流民,因粮荒才投靠史宅之,终于悔悟,道:“我错了,不该听史宅之的,不该破坏互市。”

最终,王恂与陈谦决定:将张强等二十名主犯押至中都,交由双廷议事司处置;将三十名从犯留在互市站点,参与“铁器搬运”“丝绸整理”等劳动,赚取粮票,以劳动赎罪。陈谦对从犯们道:“你们以前也是百姓,应该知道百姓要的是安稳——好好劳动,以后还能参与互市,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从犯们纷纷点头,开始参与劳动——管控的目的,不是惩罚,是让残余势力明白“治世的好处”,回归正途。

互市的实效,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推动了南宋宗室与元廷的互信加深——赵昀(南宋宗室核心)、赵与芮(宗室老臣)通过观察互市的顺利推进,看到元廷“治世为本、护民为先”的诚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协作”,南宋旧部中的开明者也更积极地参与南北治世,为后续的江南统一巩固了政治基础。

赵昀对互市的态度转变,源于“流民的反馈”。互市开启后,赵昀派侍从去临安西郊的互市站点查看,侍从回报:“陛下,流民们都在换铁器、卖丝绸,脸上满是笑容,都说元廷的互市是好事,能让他们过好日子。”赵昀还收到赵孟頫的奏报:“陛下,互市后江南农耕效率提升,流民织坊收入增加,粮荒已缓解,这是南宋的机会,若能继续与元廷协作,江南百姓定能长治久安。”赵昀看着奏报,又想起之前史宅之的阴谋,终于道:“以前是朕多疑了,元廷的治世,确实是为百姓好,互市之事,朕支持。”

赵与芮的积极参与,体现宗室的务实。赵与芮主动找到萨仁,提出“协助推广互市”——他利用自己的宗室身份,劝说南宋旧部中的保守派“支持互市,为百姓着想”;还亲自去临安西郊的互市站点,与按陈那颜交流:“按陈那颜,弘吉剌部的铁器很好,江南的丝绸也不错,以后咱们可以多做这样的交易,让南北百姓都受益。”按陈那颜道:“赵老王爷说得对,和亲是基础,互市是纽带,咱们宗室与部落协作,定能让治世更安稳。”

南宋旧部的协作范围扩大。陈谦(前户部郎中)在互市中表现突出,被萧虎任命为“江南粮储司副提举”,协助王恂管理江南的粮储;前南宋禁军将领张达(曾抵抗元军,后投降),主动申请加入“互市护市区”,率南宋士兵与元军共同维持秩序,道:“以前我觉得元军是敌人,现在看到元军护百姓、推互市,才知道我错了——我愿为互市出力,为江南百姓出力。”萨仁道:“张将军能转变想法,是江南百姓的福气,咱们一起努力,让江南的日子更好。”

元廷对南宋宗室的信任也加深。萧虎通过耶律楚材,给赵昀送去“江南宗室协作司”的任命文书,邀请赵昀、赵与芮、赵孟頫参与江南的治世议事;还送去“中都互市的丝绸样本”,邀请南宋宗室派代表去中都参观互市站点。萧虎在书信中写道:“和亲互市,非仅为贸易,实为南北协作之始——愿宗室与元廷,以百姓为念,共推治世,共享和平。”赵昀收到书信后,派赵孟頫作为南宋代表,赴中都参观,进一步深化互信。

南北治世协作的规划更具体。萧虎与赵孟頫商议,将互市从“临时站点”改为“常设机构”,每月初一至初十开放;还计划将互市推广到平江府、扬州等江南重镇,让更多百姓受益;同时,元廷与南宋协作“整理南北治世经验”——元廷提供草原的牧群管理经验,南宋提供江南的农耕经验,共同编着《南北治世录》,为后续的治世融合提供参考。赵孟頫对萧虎道:“将军,互市让咱们看到了南北协作的可能,以后咱们还能在更多领域协作,让江南与草原真正成为一家。”萧虎点头:“孟頫说得对,治世的目标,就是让南北百姓不分彼此,共享安稳。”

至元四十五年春的和亲互市,虽仅持续十日,却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加深了南北的经济联系,更推动了“南北治世融合”,成为元代“大一统”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其理念与模式,被后续的治世者传承,影响元代的江南治理与草原管理。

在经济融合层面,互市推动“南北物资互补”成为常态。此后,北境的铁器持续输入江南,助力江南农耕的发展,至元四十六年,江南的粮食产量比互市前增三成,流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南宋的丝绸持续输入草原,改善草原牧民的生活,草原的暖毯普及率从互市前的两成,提升至互市后的七成。南北的物资流通,从“临时互市”转向“常态贸易”,燕云到临安的驿路,不仅运输粮援,还运输铁器与丝绸,成为“南北经济动脉”。耶律楚材在《双廷治世录》中写道:“和亲互市,开南北经济互补之先河,铁器与丝绸的流通,让草原与江南的经济,从独立走向协同,实为治世之基。”

在治世融合层面,互市推动“南北管理模式”的结合。元廷借鉴南宋的“织坊管理经验”,在草原设立“毛毡作坊”,教牧民织毛毡;南宋借鉴元廷的“互市管理经验”,在江南设立“物资交易所”,规范民间贸易。南北的治世官员也频繁交流——元廷的王恂赴江南学习农耕管理,南宋的陈谦赴中都学习牧群管理,双方相互借鉴,形成“南北结合”的治世模式。萨仁对楚兰道:“以前咱们觉得草原与江南不一样,现在才知道,治世的道理是相通的,只要能让百姓好,什么模式都能结合。”

在民心归附层面,互市让“南北隔阂”进一步消除。江南流民通过铁器,感受到元廷的“治世诚意”;草原牧民通过丝绸,感受到南宋的“文化魅力”——越来越多的江南百姓认同元廷的治世,越来越多的草原牧民向往江南的织法,南北百姓不再以“南宋”或“元廷”区分彼此,而是以“大元百姓”自居。流民王氏对春桃道:“以前我怕草原的人,现在觉得他们也很好,咱们换他们的铁器,他们换咱们的丝绸,就像一家人一样。”春桃点头:“是啊,互市让咱们知道,不管是江南还是草原,大家都想过好日子。”

在和亲实效层面,互市为“元代联姻传统”奠定了经济基础。此后,元代的皇室联姻,多伴随互市的开通——如巴图额尔敦与乌仁的婚后,弘吉剌部与元廷的互市常态化;后续其他部落与元廷的联姻,也以互市为“和亲实效”,确保联姻不仅是政治协作,更是民生协同。按陈那颜对萧虎道:“将军,和亲加互市,是最好的治世组合——联姻让咱们有协作的基础,互市让咱们有协作的实效,这样的传统,要一直传下去。”

最深远的影响,是“治世优先于族群”的理念传承。互市的成功,证明“治世的核心是百姓的需求,不是族群的差异”——元代后续的治世者,无论是管理江南,还是管理草原,都以“物资互通、民生协同”为核心,不再强调“草原与江南的区别”,而是强调“大元治世的统一”。萧虎晚年回顾和亲互市时,对耶律楚材道:“当年推动互市,就是想让南北百姓知道,咱们不是要征服谁,是要一起过好日子——现在看来,这个目标达到了。”耶律楚材点头:“将军的治世理念,通过互市传给了后续的治世者,这比任何战功都更重要。”

这场至元四十五年春的“互市通衢”,最终以“南北经济协同、治世互信加深”收尾。它像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草原与江南,连接了元廷与南宋,证明“经济融合是治世融合的基础,百姓需求是治世的根本”。和亲的实效,不在仪式的隆重,而在互市中百姓的笑脸;南北的统一,不在军事的征服,而在经济与民心的协同——这一理念,成为元代治世的宝贵遗产,永远镌刻在元代的大一统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