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1章:婚议探势(至元四十四年秋的南宋宗室接洽)(至元四十四年秋?白虎殿与中都萧府)
白虎殿的烛火彻夜未熄,萧虎面前摊着三份情报:一份来自江南商人,称临安城内南宋宗室与权臣争权,粮储仅够半年;一份出自逃兵之口,说临安禁军虽有三万,却多是老弱,兵器短缺;还有一份是耶律楚材整理的“南宋宗室名录”,标注着“赵孟頫(宋太祖后裔,现居临安,掌宗室文书)”“赵与芮(宋理宗弟,无实权,倾向议和)”等关键人物。
“临安看似稳,实则虚,”萧虎指尖在“粮储不足”的批注上划过,“若硬打,虽能拿下,却要损兵折将,还会失江南民心——不如换个法子。”李默在旁道:“将军是想招抚?可前番派使者去,都被南宋权臣挡了回来。”萧虎摇头:“权臣怕失权,宗室怕灭族,咱们要联的是宗室,不是权臣——宗室若愿附,临安不攻自破。”
消息传到右廷,周显立刻赶来。他刚处理完江南税案,带回临安百姓的抱怨:“权臣横征暴敛,百姓盼稳不盼战。”周显道:“将军若想联宗室,需找个‘名正言顺’的由头,不能让他们觉得是逼降——宗室最重颜面,硬招抚只会让他们抵触。”萧虎点头:“我正有此意,只是还没想好由头。”两人的对话,为后续和亲之议埋下伏笔。
当晚,萧虎让人传来更多临安情报:赵孟頫虽掌宗室文书,却被权臣监视,多次想与元廷接触却不敢;赵与芮年事已高,只求保宗室平安,对是否抗元态度模糊。萧虎看着这些情报,道:“宗室有求和之心,只是缺个‘台阶’——咱们得给他们这个台阶,还得借台阶探清临安的虚实。”
萧虎在双廷议事会上提出“联南宋宗室”时,合丹王第一个反对:“草原的规矩,不降就打!跟宋人谈和,会丢大元的脸!”他拍着案上的《大扎撒》:“里面写着‘敌不降则诛’,咱们何必跟他们费口舌?”萧虎却道:“合丹王,打下来的江南,是满目疮痍的江南;联宗室得的江南,是民心安稳的江南——治世不是靠刀,是靠民心。”
他拿出江南税册:“去年江南因战乱,税银少收三成;若能联宗室,让他们劝权臣降,江南税银能恢复,还能少损几万兵——这比面子重要。”巴图也附和:“将军说得对,咱们草原人护牧,汉人护耕,南宋宗室护的是宗族,只要让他们觉得附大元能保宗族,他们就会动。”合丹王虽仍不服,却也没再坚持——他知道萧虎的治世计,比单纯的勇武更长远。
萧虎的初步构想是“以礼待宗室,而非以势压”:先派使者接洽赵孟頫,表达“保宗室、安百姓”的意愿,再寻一个“巩固联系”的方式。李默道:“若只派使者,怕权臣起疑,也探不到实底——不如用‘亲善’的名义,让使者带些实利,比如《虎历》江南版,帮他们定农时,显咱们的治世诚意。”萧虎却觉得不够:“实利不够,得让宗室觉得‘联大元有保障’,还得让咱们能摸清临安的底。”
此时,周显递上一份《南宋宗室习俗考》:“南宋宗室最重‘联姻’,认为婚盟是‘世交之证’——咱们若提出和亲,既给了宗室台阶,又能借和亲的筹备,派人去临安,探他们的军事、粮储。”萧虎眼睛一亮:“好主意!和亲不是真为结亲,是为‘以婚为饵’,探清临安虚实,还能让宗室帮咱们牵制权臣。”
周显在白虎殿细陈“以婚探虚实”的具体策略时,特意带来一幅临安城防图(商人手绘,虽不精准却能辨大致)。“将军若要和亲,需选咱们的人去,”周显指着图上的粮仓、军营位置,“这人既要懂礼仪,能稳住宗室,又要会观察,把临安的城防、粮储、权臣动向记下来——选宗室女不如选您的亲眷,亲眷更可信,也更能得宗室信任。”
萧虎问:“选谁合适?”周显道:“需选一位懂些事理、不怯场的女眷,最好还能识些字,方便记录。您的孙女萧玉,年方十七,跟着您学过些武艺,还读过《论语》《大扎撒浅释》,既能应对宗室的礼仪,又能暗中观察——再合适不过。”他怕萧虎不舍,又补道:“不是真让她长居临安,是借和亲的名义去一趟,待摸清虚实,若宗室愿附,再议后续;若不愿,咱们也有了临安的情报,再打不迟。”
周显还提出“三重试探”:第一,派使者先去接洽,说“为保江南百姓,愿以婚盟结好宗室”,看赵孟頫的反应,探宗室的态度;第二,让萧玉随使者去临安时,带《虎历》江南版、《双廷治世录》,看临安官员对大元治世的接受度,探内政虚实;第三,让陪嫁的侍从里掺些懂军事的,借“熟悉临安环境”的名义,画城防图、记军营位置,探军事虚实。“这三重下来,临安的虚实就能摸得七七八八,”周显道,“比派十个探子都管用。”
萧虎沉吟良久,道:“萧玉是我看着长大的,性子烈,怕是不愿去。”周显道:“将军可跟她讲明,这不是普通的和亲,是为了江南百姓少遭战乱,为了大元的治世——她懂事理,定会明白。”萧虎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先跟萧玉谈谈,再派使者去临安。”
双廷议事司再次因“和亲”争执。合丹王仍持反对:“让将军的孙女去跟宋人结亲,是草原的耻辱!咱们的女眷,该嫁草原勇士,不是宋人!”他还让亲信拿出草原的“婚俗册”:“里面写着‘女眷需嫁同族’,这是老规矩,不能破!”帖木儿却道:“将军,这不是普通的婚俗,是治世计——萧玉姑娘去临安,能探虚实,帮咱们稳江南,比守着老规矩强。”
汉臣们大多支持。周显道:“南宋宗室重婚盟,萧玉姑娘去,能让他们觉得大元有诚意;再说,姑娘懂武艺、识文字,能摸清临安的底,回来后咱们好做决策——这是一举两得。”卢景裕也道:“以前汉地也有‘和亲安边’的事,比如文成公主入藏,不是耻辱,是安百姓的好事——现在咱们是为了江南安稳,一样的道理。”
争执的焦点渐渐从“该不该和亲”变成“如何保萧玉安全”。合丹王提出:“要派一百草原骑兵护送,让宋人知道咱们的实力,不敢欺负姑娘!”周显却道:“护送人多了,会让宋人起疑,以为咱们要趁机发难——派二十名精锐就够,都扮成侍从,暗中保护就行。”萧虎最终拍板:“按周显说的,二十名精锐,扮成侍从,再让巴图选两个懂临安话的,跟着去,方便沟通。”
双廷的分歧在“实利”面前渐渐消弭。蒙古那颜们听说“摸清临安虚实后,能少打一仗,少损些马”,汉臣们知道“和亲能减少江南战乱,保农耕”,都不再反对。耶律楚材道:“双廷虽有分歧,却都为大元治世,这就好——只要目标一致,方法总能商量。”
萧玉在萧府的院子里练剑时,听到父亲萧成说“爷爷要让她去临安和亲”,剑“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她冲进书房,见萧虎正看着临安城防图,便气道:“爷爷!我是大元的女眷,不是用来换和平的筹码!我宁愿去虎卫营当兵,也不嫁宋人!”萧虎放下图,看着孙女通红的眼眶,没发火,只道:“你先坐下,听爷爷说。”
萧虎从箱底翻出一封江南百姓的信,是去年江南战乱时,一个农妇写给“大元将军”的,信里说“求将军别再打了,孩子快饿死了”。“你看,”萧虎把信递给萧玉,“临安若再打,这样的信还会有很多。咱们提出和亲,不是让你去当筹码,是让你去探虚实——若宗室愿附,江南就能少打仗,百姓就能安稳。”
萧玉看着信里“孩子快饿死了”的字样,眼眶更红了,却仍嘴硬:“可我去临安,要是被宋人扣下怎么办?要是他们逼我做不愿意的事怎么办?”萧虎道:“爷爷派二十名精锐跟着你,都扮成侍从,还有巴图选的人懂临安话,能帮你;你还带着《虎历》,就说去送历书,帮他们定农时,宋人不会轻易动你。”他还拿出一把小木剑:“这是你爹小时候练剑用的,你带着,既能防身,也能记着,你去临安是为了大元的百姓,不是为了结亲。”
萧玉握着小木剑,沉默良久。她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去云州牧场,见牧民因战乱丢了羊,哭得伤心;想起去年江南来的逃兵,说临安百姓吃不上饭。“爷爷,”她抬头,“我去临安,但我有个条件——我不真的嫁,只是去探虚实,摸清情况就回来。”萧虎笑着点头:“好,就按你说的,摸清情况就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