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章 暗通之谋(2 / 2)

史绳祖在徽州收到第一封密信时,就对陈祖仁等人的“诚意”存疑。他对门生道:“降臣如丧家犬,今日能叛元,明日就能叛宋,布防图若真是全的,为何不直接送来?”他让人在回信里故意写错一个接头暗号——把“临江驿”写成“临津驿”,想试探对方是否真心归附。

果然,陈祖仁的回信里照抄了“临津驿”,史绳祖拍案:“果然是假的!他们连镇江的驿馆都分不清,定是元人派来的细作!”门生劝道:“或许是笔误?”史绳祖摇头:“当年陈祖仁在宋廷时,曾负责过驿路文书,怎会写错?这是在敷衍咱们。”他立刻让人给临安的沈炎送信:“北地降臣有诈,需暂缓联络,静观其变。”

这种猜忌,让跨越长江的密线变得更加脆弱——两边都在提防,却又不得不维持着虚假的合作。

耶律楚材以“整顿文书”为名,调李孝先去户部协助查账,将他与军械库隔离开。李孝先虽不情愿,却找不出拒绝的理由,只能把抄好的布防图交给陈祖仁保管,嘱咐“三日内务必送走”。他不知道,自己离开后,耶律楚材的人已潜入军械库,在他的书房搜出未抄完的原图——上面果然漏了粮仓位置。

同时,耶律楚材让镇江知府“严查漕船火耗”(借口检查粮食损耗),实则让官差暗中记录每艘“运书船”的载货量、船夫相貌。当陈祖仁的船抵达镇江时,知府已收到密令:“放行,但记清接货人的特征,切勿打草惊蛇。”

最妙的是对信鸽的处置:耶律楚材让人在鸽棚附近撒了“迷魂药”(一种让鸽子暂时迷失方向的草药),使陈祖仁的信鸽总比预定时间晚半日到达——这既能让临安收到消息,又能为追查争取时间。

萧虎在白虎殿召见耶律楚材时,瞥见他袖中露出的《政事录》一角,上面“李孝先”三字隐约可见。但他只问了税案的进展,绝口不提汉臣密议。待耶律楚材告退后,他对李默道:“楚材最近查得很细?”李默答:“是,连信鸽的羽毛都捡了几根。”萧虎笑了:“他做事,向来比朕想的周全。”

他并非全然不知,只是故意放权给耶律楚材——汉臣之事,由汉化最深的契丹人处理,最能服众;若自己出面,难免落下“猜忌汉臣”的口实。更重要的是,他想借此事看清:汉臣中究竟有多少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为己所用。

夜里,萧虎翻看李默送来的密报,在“陈祖仁与临安联络”旁画了个圈,却没批任何字——他在等耶律楚材的“收网”信号,就像猎人等猎物完全踏入陷阱。

陈祖仁亲自押送藏有布防图的《论语》注疏去漕码头,路过城门时,被帖木儿的亲兵拦下。“例行检查。”亲兵伸手就要翻书,陈祖仁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强笑道:“这是给镇江儒学的教材,有礼部文书。”他掏出文书时,手指抖得差点握不住。

帖木儿恰好路过,瞥了眼书名:“《论语》?你们汉人就靠这玩意儿治国?”陈祖仁忙道:“圣人之书,能安天下。”帖木儿哼了声,让亲兵放行:“别让这些书挡了蒙古兵的路。”陈祖仁擦着冷汗离开,没发现有片书页被亲兵的刀鞘勾住,露出了里面夹着的麻纸边角——幸好夜色已深,没人看见。

到了码头,接应的漕帮头领接过书箱,刚要上船,却被巡逻的汉兵拦住——是耶律楚材安排的人,故意盘查片刻,记下头领的相貌特征,才放行。这短暂的耽搁,让陈祖仁觉得像过了半生。

布防图送到镇江的第三日,陈祖仁等人正等着临安的封赏信,却等来李孝先被抓的消息——他在户部查账时,被发现私藏军械库的钥匙,严刑之下供出了所有事。紧接着,陈祖仁的府邸被围,鸽棚里的信鸽和未送出的密信成了铁证。

最具讽刺的是,临安的回信恰在此时送到,史绳祖在信里说“已知尔等诈降,宋廷绝不纳叛臣”——这封信最终也成了定罪的证据。苏明远在狱中捶墙:“史绳祖这老贼,竟算计咱们!”却不知,这正是耶律楚材要的结局:让他们在绝望中看清,两边都容不下叛徒。

耶律楚材在《政事录》上写下结案语:“密议者七人,皆伏法,未牵连无辜。”他把案卷呈给萧虎,萧虎只问:“周显知道吗?”答:“不知,他正在江南巡查河堤。”萧虎点头:“让他继续查河堤,别让这些事扰了民心。”

槐树林的月光依旧,只是树下再无密会的人影。耶律楚材路过时,捡起片落叶,叶面上的虫蛀痕迹已蔓延开——就像那些自以为隐秘的心思,终究会在阳光下暴露无遗。他想起自己说过的“待其自败”,原来所谓自败,从来不是坐等,而是在暗处布好局,让他们一步步走向早已注定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