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水战之短(2 / 2)

南宋送来的岁贡里,有批蜀锦格外厚实。萧虎让周显拆开一匹,里面竟裹着层细麻布,织着微缩的长江水文图——这是史宅之的暗号,默许他获取水师情报。“史相的儿子,比老子更懂‘借势’。”萧虎抚摸着锦缎上的鱼纹,“他怕咱们真打过来,又怕拔都催得紧,只能用这法子帮咱们拖延。”

周显将水文图拓印下来,与之前的楼船图纸拼在一起,长江的险滩、暗礁、水寨位置渐渐清晰。“南宋水师的粮草多屯在安庆,那里的守将是徐清叟的门生,贪生怕死。”他指着图上的粮仓标记,“这是史宅之故意漏给咱们的软肋。”

萧虎却将拓片烧了:“现在还不能动。”他要的不是一时的破绽,是能彻底撕破长江防线的实力。蜀锦被重新缝好,送进和林的仓库,没人知道里面曾藏着足以改写战局的秘密。

萧虎下了道奇怪的命令:蒙古工匠学汉式造船法,汉人工匠学草原骑射。“三个月后考核,通不过的罚去挖河。”他在军器坊设了“互学榜”,汉人陈忠教榫卯,蒙古人帖木儿赤道驯马,谁也别想藏私。

起初冲突不断。蒙古匠人嫌汉人“慢”,汉人嫌蒙古人“糙”。直到有次试航,蒙古兵救了落水的汉人工匠,汉人工匠用桑皮纸帮蒙古兵修补了破损的马鞍,隔阂才渐渐消融。“船要汉人的稳,人要蒙古人的勇,合在一起才是能打仗的水师。”萧虎看着匠人们混坐在一起吃饭,忽然对周显道。

陈忠的儿子陈二学会了蒙古话,能数着十几种马的毛色;帖木儿赤的徒弟学会了看水流,能根据波纹判断水深。这些细微的变化,像船底的铆钉,悄悄加固着这支新生的水师。

南宋的“回回炮”能打三里地,蒙古的土炮却连一里都费劲。萧虎在军器坊辟出“火药坊”,用南宋岁贡的硫磺试验新配方。“硝石、硫磺、炭,比例错一分,威力就差十倍。”他看着试炮手捂着脸退回来,炮膛炸出个豁口,“南宋的匠人能造出‘轰天雷’,咱们为什么不能?”

周显从白虎堂调来个“特殊人才”——曾在南宋火药局当差的王七,因贪墨被通缉,投靠了北境。“大人,南宋的炮用‘瓷壳’装火药,炸开时碎片比铁弹还厉害。”王七画出瓷壳的烧制法,萧虎立刻命人建瓷窑,“就用淮南的黏土,烧出比南人更硬的壳。”

试炮的爆炸声震碎了汴梁的晨雾。当铁弹终于飞出两里地,炸碎湖心的石岛时,萧虎忽然想起拔都的话:“蒙古人的箭能射穿太阳。”他在心里补了句:“将来,咱们的炮能射穿长江。”

拔都的信使带着马鞭闯进虎符堂,将南征令拍在案上:“大汗说了,秋高马肥时,必须拿下建康!”他瞥了眼墙上的水师操练图,冷笑,“萧将军与其摆弄这些木头船,不如多练些骑兵——马蹄子踏过长江,比什么船都管用!”

萧虎没接令,反而拉着信使去看新船。当改良船在风里稳稳航行,信使的脸色变了变。“再给半年,”萧虎递给他杯马奶酒,“我给大汗送上份大礼——让蒙古的战旗插在长江南岸。”他知道,拔都的耐心快耗尽了,这场拖延战必须见点真东西。

信使回京前,萧虎让人装了船“礼物”——用新法制的火炮、改良的船钉、还有幅“蒙古水师踏平江南”的想象图。这些半真半假的成果,足够让和林再等半年。

萧虎率水师在淮河演练。改良船列成“雁阵”,火炮齐鸣,惊得南岸的南宋戍兵纷纷登城观望。“让他们看清楚。”萧虎对陈忠道,“也让他们传消息回去——蒙古人不是只会骑马。”

船过濠州时,他看见去年分治时立的界碑,碑上的“各守疆土”已被风雨磨得模糊。“守?”他低声自语,忽然拔剑劈向水面,浪花溅起三尺高,“等咱们的船能横渡长江,这界碑就得挪到临安去。”

暮色中,战船返航的帆影与夕阳重叠,像支蓄势待发的箭。萧虎站在旗舰上,望着长江的方向,心里那道“十年之约”的坎,忽然觉得没那么远了。水战的短板终会补齐,而留着南宋这道“饵”的耐心,终将换来雷霆万钧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