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大诗人。
周溯能清晰地感受到对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近乎执拗的自信。
这份自信并非凭空而来,看看围绕在他身边的幕后团队就知道了,堪称星光熠熠。
编剧陈国富就在不远处,他是本片的编剧之一,见到周溯,隔着人群笑着点头致意,因正在接受采访,不便过来寒暄。
另一位编剧严歌苓同样分量十足,其作品《天浴》、《金陵十三钗》、《归来》、《芳华》部部皆是文学与影视结合的典范。
此外,掌镜的是《鬼子来了》的摄影师赵晓时,美术指导请来了香江大名鼎鼎的张叔平……无一不是各自领域内做到顶尖的人物。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大诗人身旁那位风姿绰约的制片人——陈虹姐姐。
时光若倒退二十年,陈夫人绝对是角逐“内地第一美人”的顶级选手,其当年风采,也难怪能让大导演毅然抛弃倪苹。
周溯目光礼貌性地多停留了片刻,心下评判:虽韶华渐逝,比起颜值巅峰时期,身形略显丰腴,但那份由岁月沉淀下来的风韵,依旧让她是一位引人注目的美妇人。
陈虹似乎敏锐地察觉到了周溯的目光,她眼睛微亮,仪态万方地走了过来,笑语嫣然:“周导大驾光临,真是蓬荜生辉。
现在烛龙影业家大业大,《潜伏》又火成这样,韩总都说您是个大忙人……”
“陈导和夫人亲自相邀,我怎敢不来。”周溯唇角微扬,语气轻松却给足了面子。
一旁的韩叁平听到这话,心里直犯嘀咕:这世上还有你周溯不敢做的事?
你小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尊老爱幼”了?
不过,周溯这句给足面子的话,显然精准地搔到了陈恺歌的痒处,让他顿时喜笑颜开。
毕竟,周溯的脾气和如今的行业地位,圈内无人不晓,他能来,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分量的认可。
陈恺歌的面子确实够大,首映礼现场的星光几乎能晃瞎人眼——赵军旗、陈坤、黄小明、李冰冰等一线大咖悉数到场,蔡康永担纲司仪,王力宏、李玟登台献唱,热闹喧嚣的程度直逼大型颁奖典礼。
周溯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台上的黎明身上。
平心而论,上次去香港见了古天乐的硬朗和郭富城的俊俏,但黎明天王身上那种儒雅与忧郁交织的独特气质,在镜头前确实更显矜贵出众。
陈恺歌正意气风发地拉着黎明接受采访,不吝赞美:“黎明先生太专业了!
他在拍戏间隙,总是一个人在片场踱步,手指撩着长衫衣角,默默揣摩角色状态,那股子投入的劲儿,绝了!”
旁边有女记者忍不住低声惊呼:“黎明确实好帅啊!”
章紫怡、王学圻、英达等实力派也均在列,阵容堪称豪华。
周溯心里明镜似的,这类采访无非是渲染创作艰辛、穿插些片场花絮,既给媒体提供了素材,也吊足了观众胃口。
他今天打定主意,只安静地当个观众。
电影开场,少年梅兰芳与十三燕打擂台的那段戏,懂行的看了都要拍案叫绝,戏剧张力十足。
但随后的叙事节奏却逐渐趋于平缓——尤其是梅兰芳与孟小冬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情感纠葛,本应是剧情的一大爆点,竟被处理得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直到片尾字幕出现“艺术顾问:梅保玖”时,周溯心下恍然,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单论画面质感和时代氛围的营造,陈凯歌的导演功力依然在线。
但整部影片看下来,能触动他的地方不多,唯一略有感触的,是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寇演出的段落。
不过,影片中部分情节的处理也让他觉得有些拧巴:历史上的梅兰芳在日本民间及上层社会中享有极高声誉,文艺界和财阀巨头都对他礼遇有加,底层民众更是疯狂崇拜,其演出票曾被炒至天价。
电影中某些“折辱”情节,于史实而言略显刻意。
侵华日军若真有心用强,岂是留起胡子就能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