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邮电企业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建立(1 / 1)

卷首语

“画面:1973年1月的北京邮电部大楼,褪色的“人民邮电为人民”标语在寒风中微微晃动,45岁的服务质量监管处处长老王攥着一叠皱巴巴的用户投诉信,信纸上“电报延误三天”“长途电话接不通”的字迹被手指磨得发亮。他的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1972年全国邮电服务质量简报》,第3页“用户投诉率上升27%”的标注被红笔圈了又圈。镜头扫过走廊尽头的意见箱,铁皮箱门虚掩着,露出半截泛黄的信纸,与远处接线员在磁石交换机前忙碌的身影形成鲜明对比。字幕浮现:1973年初,当“鸿雁传书”的传统在晶体管与继电器的时代遭遇效率困境,一群身着蓝布工装的邮电人在投诉信与工单之间寻找服务初心。老王带着算盘和笔记本走进基层局所,在电报房的滴答声中记录延误节点,于话务室的应答声里捕捉态度细节,终将在考核表的油墨与锦旗的丝线中,织就新中国邮电服务质量的第一套度量衡。”

1973年1月5日,邮电部信访室的火炉烧得通红,老王将1972年的2376封用户来信按地域分类,东北地区“电报积压”占比32%,西南地区“电话不通”投诉达28%。“哈尔滨用户说,给知青子女拍加急电报,三天后收到时孩子已出发,”他敲了敲黑龙江区域的投诉地图,“我们的‘迅速准确’口号,不能停留在机房里。”26岁的助手小张正在整理话务员工号与投诉记录的关联表,发现编号076的话务员因态度问题被投诉11次——这是当时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服务”现象的缩影。

一、基层局所的问诊之旅

根据《1973年邮电服务质量考核档案》(档案编号YDB-FW-1973-01-02),老王团队用三个月走访全国27个省市局所。在上海南京东路邮电局,他蹲在电报分拣台前,看报务员小陈因译电错误导致延误,发现问题出在“四码归一”的汉字区位码记忆偏差——当时要求熟记6763个汉字编码,新员工平均需要3个月才能达标。“就像战士打枪,准头比射速更重要。”他在工作日志中画下“时效-准确”平衡图,首次提出“质量优先于速度”的考核原则。

在成都郊区邮电所,一位老大娘颤巍巍地递上投诉信:“给山上的儿子打电话,话务员说‘线路忙’,可我亲眼看见她在织毛衣。”老王悄悄观察话务室,发现下午3点的“忙时”其实是话务员的交接班时段,制度漏洞导致的服务空档期被用户误解为态度问题。这个发现让他意识到:“考核不能只看表面,得钻进流程的缝隙里。”

二、指标体系的难产阵痛

3月,考核指标设计进入白热化阶段。老王提出“三维九项”体系:通信时效(电报传递时限、电话接通率、邮件全程时限)、服务态度(用语规范、应答速度、用户回访)、故障处理(修复时长、复修率、预案完备度)。但在讨论“应答速度”指标时,北京长话局的老技工老李拍了桌子:“我们转接国际长途需要核对12位代码,20秒应答根本做不到!”

“指标不是枷锁,是标尺。”老王带着团队重新测算,将指标分为“基础项”和“提升项”,国际长途的应答时限放宽至40秒,同时增加“复杂业务处理加分项”。他借鉴1965年postal行业的“红话筒”评比经验,引入用户打分机制,设计了全国统一的《邮电服务质量评分表》,每个窗口都配备带编号的服务牌,方便用户对应投诉。

三、试点推行的阻力暗战

4月,考核体系在上海、成都、沈阳三市试点,却遭遇基层抵触。沈阳长途局的王局长抱怨:“我们刚完成载波机扩容,现在又要搞服务评分,精力顾不过来。”老王没有反驳,而是带着他蹲守话务台,亲眼目睹用户因查询电报进度被生硬拒绝的场景——这正是考核体系要解决的“重设备轻人文”问题。

在成都牛市口邮电所,投递员老张因“邮件摆放不整齐”被扣分,气得摔了邮包:“我每天爬七楼送件,谁在乎信封有没有棱角?”老王捡起散落的信件,发现其中3封是高考录取通知书:“咱们送的不是邮件,是老百姓的盼头。”他立即调整指标权重,将“特殊邮件处理”列为否决项,这个改动让老张后来成为“红旗投递员”,他的邮包上从此多了块自制的“小心轻放”铜牌。

四、投诉本里的服务觉醒

5月,老王在南京发现一种特殊现象:用户投诉集中在“营业时间与农活冲突”。他带着团队调整乡镇邮电所的作息,推行“早开门半小时、晚关门一小时”的“弹性窗口”,这个源自陕西农村“赶集会”的灵感,让偏远地区的邮件签收率提升35%。

最动人的改变发生在话务系统。上海的“001号”话务员小李因态度生硬被多次扣分,老王没有处罚,而是让她回访投诉用户。当听到一位老教师说“等电话是给远方儿子治病筹款”,小李在值班日志写下:“每个插头连接的不是线路,是人心。”三个月后,她的应答录音成为全国话务员的培训教材。

五、数据背后的质量革命

6月,首次季度考核数据出炉,沈阳局的电报延误率从18%降至7%,但老王发现“修复时长”指标存在数据造假——基层为达标提前填写修复时间。他立即引入“用户回访复核制”,派专人随机拨打故障报修电话,这个“土办法”让真实修复时长暴露,也倒逼各地建立实时故障监控台账。

在处理“复修率”问题时,成都局的技术员大刘发明了“故障修复三联单”,将维修过程分解为“检测-更换-复检”三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人员签字。这个源自工厂“三检制”的创新,让复修率从22%降至5%,后来成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流程。

六、锦旗背后的初心回归

1973年10月,《邮电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实施报告》显示,用户投诉率同比下降40%,“服务态度”项得分提升65%,最显着的变化发生在偏远地区——西藏林芝的邮件全程时限从15天缩短至8天,当地群众送来的锦旗上,用藏汉双语写着“电波传情,鸿雁暖心”。

老王在总结会上展示了两面特殊的锦旗:一面是上海用户送的“秒级应答,分秒必争”,另一面是青海牧民送的“雪山邮路,风雨无阻”。“考核不是目的,”他敲了敲墙上的“三维九项”指标图,“是让每个邮电人记住,我们手中的电报键、接线插头、邮件包裹,都是连接国家与人民的情感纽带。”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办公厅档案馆藏《1973年服务质量考核档案》、老王(王建国,原邮电部服务质量监管处处长)工作日志及102位基层邮电职工访谈实录整理。“三维九项”指标设计、弹性窗口制度细节等,源自《中国邮电服务质量管理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YDB-FW-1973-11-11)。考核数据、实施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考核体系建立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