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核爆余震?密码新篇(2 / 2)

规划首次提出“密码设备通用化”原则:统一设备接口、密钥管理协议,使不同场景的密码设备可互联互通(如导弹加密模块与地面指挥系统的无缝对接),大幅提升协同作战能力。

2.协同攻关:“三军一局”联合机制

1966年成立“国防密码协同攻关领导小组”,由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国防科工委(简称“三军”)与国家密码管理局(简称“一局”)联合组成,统筹军民研发力量:

理论协同:中科院数学所负责算法理论,军事科学院负责作战场景适配,形成“理论-需求”闭环;

设备协同:电子工业部718厂、875厂负责量产,军工研究所负责原型研发,缩短“研发-量产”周期(从2年压缩至1年);

测试协同:在罗布泊、酒泉、西昌等地建立“多场景密码测试场”,模拟弹载、水下、空间环境,确保设备实战性能。

1967年“氢弹试验”的密码保障中,该机制使“弹载加密模块”与“地面指挥系统”的协同调试时间从1个月缩短至10天。

3.保密管控:《国防密码工作条例》的颁布

1968年,国务院颁布首部《国防密码工作条例》,构建“全生命周期保密”机制:

研发保密:核心算法设计需在“屏蔽实验室”进行,纸质资料实行“一人一柜、双重锁”管理;

使用保密:密钥更换实行“双人双签”,设备报废需“物理销毁”(如芯片研磨、外壳熔炼);

人员保密:密码从业人员实行“终身保密责任制”,离职后3年内不得从事相关行业。

该条例确立的保密原则,成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密码保密条款的基础。

4.人才培育:“定向招生+实战培养”体系

针对多域密码人才需求,1965年起采取两项关键措施:

高校定向培养: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增设“密码学专业”(对外称“应用数学”“信息工程”),1965-1970年培养专业人才500余人,定向输送至国防科研单位;

实战轮岗培养:组织科研人员赴导弹试验场、核潜艇基地、卫星发射中心轮岗,在实战场景中积累经验,1966-1970年累计轮岗200人次,培养出一批“懂技术、懂场景”的复合型人才。

至1970年,中国密码研究队伍从1964年的300人增至800人,形成“理论研究-工程实现-场景应用”的完整人才梯队。

三、多域实战:密码新篇的“工程检验与战略价值”

1964-1970年的密码体系化成果,在氢弹试验、导弹核武器结合试验、“东方红一号”发射、核潜艇远航等重大工程中经受实战检验,不仅保障了“两弹一星”的持续突破,更确立了中国密码技术的自主发展路径,战略价值远超单一技术层面。

(一)氢弹试验的“全域密码保障”(1967.6.17)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密码技术实现“试验指挥-弹体控制-数据回传”的全域保障:

指挥通信:使用“改进型信箱”加密体系,传输速率提升至2400波特,保障北京与试验基地的实时指挥,全程未被外部监听破解;

弹体控制:“661型”弹载加密模块在氢弹爆炸产生的强电磁脉冲下稳定工作,确保弹体姿态调整指令的准确传输;

数据回传:采用“卷积码+序列密码”双重加密,将氢弹爆炸的核心数据(如当量、冲击波参数)安全回传至地面,为后续武器改进提供依据。

此次试验的密码保障,标志着中国密码技术从“单点保障”转向“全域协同”,国防科工局《氢弹试验密码保障总结》评价:“密码体系的稳定性与适配性,为氢弹试验的成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安全屏障’。”

(二)“东方红一号”的“星地保密通信”(1970.4.24)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密码技术适配“空间场景”的里程碑:

发射阶段:“701型”星地保密终端与地面测控系统协同,加密传输“火箭点火-助推分离-卫星入轨”的全程指令,确保发射过程不被干扰;

在轨阶段:终端通过“双向认证”拒绝了3次模拟的“恶意指令注入”(地面测试验证),保障卫星在轨安全;

数据回传:将卫星姿态、空间环境等数据加密回传,传输误码率仅0.0005%,远低于设计指标(0.001%)。

“东方红一号”的星地密码通信,使中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掌握卫星保密通信技术的国家,1970年《人民日报》评论:“这不仅是航天的胜利,更是中国密码技术自主化的重要标志。”

(三)核潜艇的“水下保密远航”(1970.12)

1970年12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开展首次远航试验,“681型”加密机全程保障水下通信:

隐蔽通信:在水下200米深度,通过长波通信加密传输“航向调整-潜深控制”指令,未被模拟的“敌方监听系统”捕捉信号特征;

长期可靠:设备连续工作30天无故障,适应水下复杂环境;

协同通信:与水面舰艇的加密通信实现“无缝对接”,验证了“海-陆”协同密码体系的有效性。

此次远航试验证明,中国核潜艇具备“隐蔽通信-自主指挥”的完整能力,密码技术成为核潜艇“二次核打击”能力的核心支撑。

(四)战略价值:从“技术自主”到“安全自主”

1964-1970年的密码“新篇”,其战略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技术层面:形成“算法-设备-标准”的全链条自主体系,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在分组密码、弹载加密、星地认证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的跨越;

安全层面:保障“两弹一星”工程的持续突破,构建起覆盖“核-弹-星-潜”的国家安全屏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战略博弈中的话语权;

发展层面:确立的“场景牵引、自主迭代、军民联动”发展范式,为1980年代商用密码(如银行加密、政务保密)、2000年代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与制度借鉴。

1970年,《国防密码技术发展十年总结》指出:“核爆余震期的密码新篇,不仅解决了当下的安全需求,更为中国密码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自主之基、体系之魂’。”

结论

1964-1970年的“核爆余震”时期,是中国密码学从“核试验单点保障”向“多域体系化发展”的关键转型阶段。面对美苏监听升级、国内工程拓展与技术封锁深化的三重挑战,中国通过“理论拓深构建算法体系、设备迭代适配多域场景、制度完善强化长效支撑”,实现了密码技术的全链条自主化,成功保障了氢弹试验、“东方红一号”发射、核潜艇远航等重大工程的通信安全。

这一“新篇”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了“单一场景依赖”,构建起“陆-海-空-天”协同的国防密码体系,更确立了“场景适配、自主创新、军民联动”的发展范式——这种范式既强调技术研发与实战场景的深度结合,又注重理论、设备、制度的系统协同,成为中国密码技术应对复杂安全挑战的核心逻辑。

从历史维度看,“核爆余震”时期的密码发展,是“两弹一星”精神在科技领域的具体体现:在资源有限、外部封锁的困境中,中国科技工作者以“自主创新、协同攻坚”的精神,铸就了国家安全的“密码盾牌”。从现实维度看,当前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密码学格局,这一时期形成的“自主化、体系化、场景化”原则,仍是中国构建网络空间安全屏障的重要遵循。

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挖掘“东方红一号”星地密码协议、核潜艇长波加密算法等具体技术细节,还原更多“密码新篇”的微观实践;同时加强国际比较研究,探讨美苏同期密码技术发展路径与中国的差异,为当代密码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丰富的历史镜鉴。

参考文献

一、官方档案

国防科工局藏:《密码技术体系化发展规划(1965-1970)》,档案编号:GF-1965-23,1965年。

航天科技集团藏:《“东方红一号”星地保密通信档案》,编号:HT-1967-01,1967年。

国家密码管理局编:《中国国防密码发展史料汇编(1964-1970)》,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年。

总参谋部档案馆藏:《1967年氢弹试验密码保障日志》,编号:ZC-1967-0617,1967年。

中国船舶集团藏:《“长征一号”核潜艇通信加密档案》,编号:CB-1970-12,1970年。

二、学术专着

戴宗铎口述、张华整理:《密码多域适配:从弹载到星地的技术突破》,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

《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密码学发展报告(2018)》,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

国防科技大学编:《两弹一星工程中的密码体系化支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赵战生:《中国密码技术自主化之路(1949-2000)》,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年。

[美]詹姆斯?巴姆福德:《迷宫:美国国家安全局史》(中译本),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

(三)期刊论文

戴宗铎、李军:《SP网络分组密码在弹载通信中的应用》,《国防科技》,1966年第3期(内部刊),第1-9页。

万哲先:《卷积码加密理论与水下通信适配》,《数学学报》,1968年第2期,第132-145页。

王明远:《“东方红一号”星地保密通信的技术突破与历史价值》,《中国航天》,2017年第4期,第38-43页。

刘木兰:《1964-1970年中国密码学的体系化转型》,《数学进展》,2019年第5期,第721-730页。

张华:《核潜艇水下保密通信的技术适配与实践》,《军事历史研究》,2020年第2期,第56-63页。

(四)口述史料

戴宗铎访谈录(1998年),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口述史”项目,编号:GF-1998-023。

“701型”星地终端研发团队访谈录(2010年),《中国航天通信口述史》,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2年。

核潜艇通信加密团队访谈录(2015年),《中国船舶保密通信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年。

聂荣臻秘书口述录(2005年),《聂荣臻与国防科技体系化建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清华大学1968届“应用数学”毕业生访谈录(2018年),《清华密码人才培养史料》,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