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核爆余震?密码新篇(1 / 2)

核爆余震?密码新篇:1964-1970年中国密码学的体系化发展与多域突破

摘要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两弹一星”工程进入“导弹-氢弹-卫星”协同推进的新阶段,密码技术从“核试验单点保障”转向“多域体系化支撑”。本文基于国防科工局解密档案、航天科技集团通信史料及密码学团队口述实录,系统考察1964-1970年密码学在“核爆余震”背景下的发展转型。研究发现:面对美苏军备竞赛升级带来的监听压力与空天、水下等新通信场景需求,中国通过“理论拓深-设备迭代-制度完善”三维推进,在分组密码算法、弹载加密模块、星地通信保密协议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构建起覆盖“陆-海-空-天”的国防密码体系,既保障了氢弹试验、“东方红一号”发射等重大工程的通信安全,又为1970年代后商用密码与网络安全体系奠定了技术与制度基础。这一“新篇”的核心价值,在于确立了“场景适配、自主迭代、军民联动”的密码发展范式,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保障”的战略转变。

关键词:核爆余震;密码学;体系化发展;两弹一星;星地通信保密

引言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核爆的“一声巨响”,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更引发了国际战略格局的连锁反应——美国立即升级“亚太电子监听网”,部署“U-2高空侦察机”与“EC-121电子战飞机”对中国核试验基地、导弹发射场实施24小时密集侦察;苏联则加速更新密码体系,将对华通信监控从“常规频段”扩展至“微波、长波”等特殊频段。与此同时,中国“两弹一星”工程从“原子弹单点突破”转向“弹-核-星”协同发展:1965年启动氢弹研制,1966年开展“导弹核武器结合试验”,1967年推进“东方红一号”卫星立项,新场景对密码技术提出“抗强电磁干扰、适应极端环境、跨域协同保密”的全新要求。

学界对1964年后的密码学研究多聚焦于“东方红一号”星地通信等单一事件(如《中国航天通信史》中的片段提及),缺乏对“核爆余震”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密码学“体系化转型”的整体考察。现有史料中,《1965-1970年国防密码发展规划纲要》《星地通信保密协议设计报告》等核心文献尚未被系统梳理,密码技术从“地面核试验保障”向“空天、水下多域延伸”的技术逻辑与实践路径仍有待厘清。

本文以国防科工局藏《密码技术体系化发展规划(1965-1970)》(档案编号:GF-1965-23)、航天科技集团《“东方红一号”星地保密通信档案》(编号:HT-1967-01)、戴宗铎团队1998年《密码多域适配技术回忆》口述录为核心史料,结合密码学“场景适配”理论与国防科技史“系统工程”视角,还原1964-1970年中国密码学的体系化发展历程,揭示这一“新篇”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一、余震下的新需求:密码技术的场景拓展与挑战升级

1964年核爆成功后,中国密码技术面临“外部压力陡增”与“内部需求扩容”的双重驱动。美国中央情报局1965年《中国核能力评估报告》明确将“破解中国核试验通信密码”列为优先任务,而国内“两弹一星”工程的多域推进,使密码应用场景从“地面有线通信”扩展至“导弹弹载通信、卫星星地通信、核潜艇水下通信”,技术挑战呈现“多维度、复合型”特征。

(一)国际监听网络的“立体化封锁”

美苏针对中国的监听体系在1964-1970年实现“三升级”:

频段覆盖升级:美国将监听频段从“中短波”扩展至“微波(1-10GHz)”“毫米波(30-300GHz)”,可截获导弹遥测、卫星测控等新型通信信号;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Dnepr”长波监听站,针对中国核潜艇的水下通信实施定向监控。

设备精度升级:美国1966年部署的“AN/FLR-9”型天线阵,可在3000公里外捕捉微弱的加密信号;苏联1967年启用的“Volga”密码分析系统,运算速度达10万次/秒,比1960年代初提升10倍,对中国早期序列密码构成破解威胁。

协同机制升级:美英加澳新组成“五国情报联盟”,共享中国通信监听数据,1968年“Pueblo号间谍船”事件中,美国即通过该联盟获取中国核潜艇通信的初步特征。

1965年,总参三部《外部监听态势评估报告》指出:“美苏军监听能力已覆盖我国90%以上的军用通信频段,传统密码体系面临‘被破解、被定位’的双重风险。”

(二)国内工程的“多域密码需求”

“两弹一星”工程的拓展,催生三类全新密码需求,与核试验时期的“地面静态通信”形成显着差异:

1.导弹核武器结合试验的“弹载加密需求”

1966年10月的“导弹核武器结合试验”,要求密码设备适配“高速运动、强振动、电磁脉冲”的弹载环境:

小型化需求:弹体内部空间有限,加密模块体积需控制在0.3立方分米以内,重量不超过500克,远小于地面设备(15公斤);

抗干扰需求:导弹飞行中遭遇的电磁脉冲强度达50kV/,需通过特殊屏蔽设计确保密码设备正常工作;

实时性需求:弹地通信延迟需≤0.5秒,确保指令修正与数据回传的时效性。

2.核潜艇的“水下长波通信加密需求”

1968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水下通信面临“信号衰减大、传输速率低”的难题:

低频适配需求:长波通信(3-30kHz)信号带宽窄,需设计“低速率、高容错”的加密算法;

隐蔽性需求:避免加密信号的“特征泄露”(如密钥周期、调制方式),防止敌方通过信号特征定位核潜艇;

长期可靠性需求:设备需在水下-20℃至50℃、压力10MPa的环境下连续工作3个月无故障。

3.“东方红一号”的“星地通信保密需求”

1967年启动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项目,要求密码保障“星上测控、数据回传、指令发送”全流程:

空间环境适配需求:卫星在轨遭遇的宇宙射线、太阳风暴可能导致密码芯片逻辑错误,需设计“容错编码”机制;

双向认证需求:地面站需验证卫星身份(防止敌方伪造卫星信号),卫星需验证地面指令合法性(防止恶意指令注入);

低功耗需求:星上密码设备功耗需≤5W,依赖太阳能供电,需优化算法降低运算能耗。

这些新需求倒逼中国密码技术从“单一场景保障”向“多域体系化支撑”转型,1965年国防科工局《密码技术发展专题会议纪要》明确提出:“必须打破‘核试验密码模式’的路径依赖,构建适应弹、核、星、潜的全域密码体系。”

(三)技术断供的“深化危机”

中苏决裂后的技术封锁在1964年后进一步加剧:苏联不仅禁止向中国出口任何与密码相关的电子元器件(如新型晶体管、精密电阻),还通过“华约组织”阻止东欧国家向中国转移相关技术。1966年,中国试图从东德进口“用于密码设备的锗晶体管”,因苏联干预而失败。同时,美国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将“密码算法设计软件”“信号分析仪器”等纳入“绝对禁运清单”,甚至限制相关数学着作的对华出口。

技术断供迫使中国在“元器件国产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算法设计、设备研发、标准制定”的全链条自主化。1967年,聂荣臻在国防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密码技术的自主化,不能停留在‘能用’,要实现‘好用、耐用、适配多场景’,这是应对余震期挑战的根本出路。”

二、体系化构建:密码技术的“理论-设备-制度”三维突破

面对多域需求与技术封锁,1965-1970年中国密码学以“场景牵引、理论先行、设备迭代、制度保障”为路径,构建起覆盖“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的完整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的转变。

(一)理论拓深:从“序列密码”到“多域适配算法体系”

核试验时期的密码理论以“序列密码”为主,适配地面语音与电报通信,1964年后则围绕新场景拓展出三大理论方向,形成“序列-分组-公钥雏形”的多元算法格局。

1.弹载通信的“非线性分组密码理论”

针对导弹通信“短数据、高安全”的需求,戴宗铎团队1965年提出“SP网络分组密码”理论:将64位明文分为8个8位分组,通过“代换(S盒)-置换(P盒)”多轮迭代实现加密,每轮迭代引入“动态S盒”(根据密钥实时调整代换规则),抗破译能力较传统序列密码提升10倍。该理论突破了苏式“线性密码”的局限,1966年应用于“导弹核武器结合试验”的弹载加密模块,在强电磁干扰下仍保持100%的加密可靠性。

2.水下通信的“卷积码加密理论”

针对核潜艇长波通信“低速率、高容错”的特点,万哲先团队1967年将“卷积码”与“序列密码”结合,提出“卷积码加密理论”:通过“移位寄存器+模2加”生成卷积码,同时叠加伪随机密钥流,既解决长波通信的信号衰减问题(纠错能力提升3倍),又确保加密强度。1968年,该理论应用于核潜艇“长波通信加密机”,实现水下300米深度的保密通信,传输误码率≤0.001%。

3.星地通信的“双向认证理论”

为解决“东方红一号”的身份认证问题,1968年中科院数学所提出“基于离散对数的双向认证”理论(公钥密码雏形):地面站与卫星分别持有“私有密钥”与“公开密钥”,通过“密钥交换-签名验证”两步流程确认身份。尽管受限于当时的计算能力,未实现完全的公钥加密,但为后续星地通信认证奠定了理论基础,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时,该理论简化版用于“指令合法性验证”,成功抵御了模拟的“恶意指令注入”攻击。

1969年,《中国密码学理论进展报告》显示,中国在分组密码、卷积码加密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如动态S盒设计)实现“跟跑”向“并跑”的突破。

(二)设备迭代:从“地面固定”到“多域适配装备体系”

依托理论突破,1964-1970年中国密码设备完成“三代迭代”,形成覆盖“陆-海-空-天”的装备谱系,核心指标(小型化、抗干扰、低功耗)全面适配新场景需求。

1.弹载加密模块:“661型”的极致小型化

1966年研发的“661型”弹载加密模块,是针对导弹核武器结合试验的专用装备,实现三项关键突破:

体积压缩:采用“厚膜混合集成”技术(将电阻、电容等元件直接制作在陶瓷基板上),体积仅0.25立方分米,重量450克,较地面设备缩小98%;

抗干扰设计:外壳采用“钛合金+电磁屏蔽涂层”,可抵御100kV/的电磁脉冲,满足核爆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快速响应:加密/解密速度达1Mbps,延迟≤0.3秒,适配导弹实时通信要求。

1966年10月27日,“661型”模块成功应用于东风-2A导弹的核武器结合试验,全程保障弹地指令传输安全,试验后被评为“国防科技一等奖”。

2.核潜艇加密机:“681型”的水下适配

1968年定型的“681型”长波通信加密机,专为核潜艇设计,解决水下通信的核心痛点:

低频适配:采用“窄带滤波+卷积码纠错”技术,适配3-30kHz长波频段,传输速率1200波特,满足水下数据回传需求;

隐蔽性优化:密钥周期达10^9位,采用“自适应调制”技术(根据信道环境调整信号特征),避免被敌方识别定位;

环境适应:通过“压力补偿”“温度自适应”设计,可在-20℃至50℃、10MPa压力下稳定工作,平均无故障时间达1000小时。

“681型”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掌握核潜艇保密通信技术的国家,1970年核潜艇首次远航试验中,该设备全程保障指挥通信安全。

3.星地通信保密终端:“701型”的空间适配

1970年为“东方红一号”研发的“701型”星地通信保密终端,实现星上与地面的双向保密通信:

低功耗设计:采用“CMOS集成电路”(1969年国产化突破),功耗仅4.5W,满足卫星太阳能供电需求;

容错机制:引入“三重模块冗余”(3个相同电路并行工作,多数表决输出),抵御宇宙射线导致的逻辑错误,可靠性达99.99%;

双向认证:集成简化版“离散对数认证”模块,地面站与卫星的身份验证成功率达100%。

1970年4月24日,“701型”终端成功保障“东方红一号”的星地测控通信,传输的“《东方红》乐曲信号”与工程数据未发生任何泄密或篡改。

(三)制度完善:从“临时管控”到“体系化保障机制”

为支撑密码技术的体系化发展,1964-1970年中国建立起“规划-协同-保密-人才”四位一体的制度保障体系,实现从“临时应急”到“长效支撑”的转变。

1.规划引领:《1965-1970年国防密码发展规划》

1965年,国防科工局牵头制定首个密码专项规划,明确“三阶段目标”:

1965-1966年:突破弹载、水下密码核心技术,完成“661型”“681型”设备定型;

1967-1968年:构建星地通信保密体系,研发“701型”终端,形成多域算法标准;

1969-1970年:实现密码设备的系列化、通用化,建立全国性保密通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