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8年北京火车站货运站台,满载木质包装箱的棚车旁,厂方与部队人员共同检查封条;历史影像:1960年代军用设备交付场景,士兵用马灯照明清点物资,技术员手持操作手册向部队讲解。字幕:“交付不是简单的物资移交,而是技术、责任与信任的传递——每一次清点、每一项测试、每一份签字,都为装备在战场的可靠运行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一、交付运输方案制定:基于列装优先级的统筹规划
【历史影像:厂方与部队联合召开运输会议,黑板上用粉笔标注“东北边境:30台、西北边境:40台、西南边境:30台”的分批次计划;档案资料:《首批设备运输方案》明确“铁路为主、汽车为辅”的运输方式。】
运输方案由厂方张姓调度员与部队王姓参谋联合制定,依据列装优先级倒排运输节点:首批100台分3批交付,1968年10月交付东北、西北边境(70台),11月交付西南边境(30台)。方案充分考虑冬季北方铁路运力紧张(预留5天缓冲期)、西南山区公路路况(选择晴好天气运输)等因素,确保按时送达。
运输工具优先选用铁路棚车:每节棚车装载20台设备(木质包装箱堆叠高度≤1.5),配备防潮毡与缓冲棉,避免运输颠簸损坏;短途接驳采用部队军用卡车(带篷布),每车装载5台,限速40k\/h,减少振动影响。
【场景重现:调度组技术员用手绘地图标注运输路线,用红笔圈出“山海关站(换车)”“兰州站(补给)”等关键节点;桌上摊开《运输时刻表》《押运人员配置表》,明确每批运输的车次、押运人数及联络方式。】
方案包含“三防”保障措施:防潮方面,包装箱内放置干燥剂(每箱200g);防震方面,设备与箱体间填充泡沫塑料(厚度5);防盗方面,每节棚车配备2名押运员(厂方1名、部队1名),24小时值守。
【历史细节:1960年代无GpS定位,运输跟踪依赖“车站电报回执”,每到一个中转站,押运员需拍发电报确认物资状态,回电周期约6小时。】
方案最终形成《“73式”首批设备运输执行细则》,经厂部、铁路部门、部队三方审批通过后实施,确保运输各环节有章可循。
二、仓储调度衔接准备:部队接收点的前置保障
【画面:东北边境部队仓储站改造现场,士兵用铁锹平整地面,搭建防潮货架;档案资料:《仓储准备清单》标注“货架20组、温湿度计10台、消防器材5套”的配置要求。】
部队提前1个月完成3个边境地区仓储站改造:仓储站选择地势较高、干燥通风的砖混建筑,地面铺设20高木质防潮架(承载力≥50kg\/层),墙面悬挂毛发湿度计(控制湿度≤60%),配备干粉灭火器与消防沙桶,满足物资存储安全要求。
建立“分区存储”机制:按“待检区-合格区-备用区”划分仓储空间,待检区用于刚到货设备的临时存放,合格区存放已验收设备,备用区预留10%空间存放备件;每个区域用白漆标注边界,悬挂标识牌。
【历史影像:仓储人员进行预演训练,模拟设备到货后的卸车、清点、入库流程,用秒表记录每环节耗时,优化操作顺序以提升效率;桌上摆放《入库作业指导书》,明确“轻搬轻放、按号入库”的原则。】
与运输队建立“提前联络”机制:设备出发前24小时,厂方通过军用电台通知部队接收时间、车次及物资数量;部队提前组织人员、车辆待命,确保到货后2小时内完成卸车,避免设备露天存放。
仓储站配备“接收检测工具包”,内含万用表、示波器、机械秒表等基础测试设备,均经校准合格,为现场通电测试做好准备。
三、分批次运输实施:全程可控的物资转运
【场景重现:北京电子管厂发货现场,工人用叉车将木质包装箱(印有“军用物资”“小心轻放”字样)装入棚车,厂方李姓技术员逐箱核对编号(001-100),在《发货清单》上标注“已发”。】
首批30台东北边境设备于1968年10月5日启运:选用铁路棚车(车次1462次),押运组由厂方2名技术员与部队3名士兵组成,携带《运输交接单》《应急处理预案》及备用备件。运输途中,每日上午10点、下午4点测量车厢内温湿度,确保湿度≤65%,无凝露现象。
第二批40台西北边境设备10月15日启运:因途经河西走廊风沙区,包装箱外额外包裹帆布防护,押运员每2小时检查一次帆布完好度,遇大风天气停车避风,避免沙尘进入箱体。
【历史影像:10月20日,首批设备抵达东北边境火车站,部队用军用卡车接驳,行驶在积雪路面时减速慢行,确保物资安全;卸货现场,士兵用撬棍轻启包装箱,避免损坏设备。】
第三批30台西南边境设备11月5日启运:针对山区公路狭窄的问题,采用小型卡车分6批运输,每批5台,配备防滑链,遇泥泞路段由士兵推车助力,11月15日全部送达。
运输全程无重大异常,仅第二批设备在兰州站换乘时发现2箱包装箱轻微破损,押运员立即用胶带修补,开箱检查设备无损坏后继续运输,在《运输记录》上注明破损情况及处理措施。
四、现场接收准备:部队接收小组的流程落地
【画面:西北边境部队接收现场,接收小组(由5名技术骨干组成)列队待命,组长手持《接收流程表》,现场布置有“清点区-外观检查区-通电测试区”三个功能区域,每个区域摆放测试工具与记录表格。】
接收小组提前开展培训:重点学习《“73式”设备接收规范》,掌握设备编号规则(001-100)、外观检查要点(无划痕、旋钮顺畅)、通电测试项目(开机、加密、密钥响应),培训后进行实操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准备“接收工具包”:每组配备万用表(F-10型)、示波器(xJ4318型)、机械秒表、放大镜(10倍)等工具,均经部队计量站校准,确保测试精度;同时准备《接收记录册》《异常情况登记表》,用于现场记录。
【场景重现:接收现场设置“签到台”,厂方、部队、质检三方代表签到后领取资料,接收组长宣布流程:“先清点数量,再外观检查,最后通电测试,每环节需三方确认签字。”】
现场搭建临时通电测试台:铺设绝缘橡胶垫,连接12V直流电源,配备应急断电开关,确保测试安全;测试区悬挂《37项指标测试简化表》,标注接收阶段重点测试的10项核心指标(如加密速度、指示灯状态)。
接收前检查仓储条件:确认待检区货架稳固、温湿度达标,合格区已预留足够空间,备用区备件架已整理完毕,为接收后的入库环节做好衔接。
五、设备清点与外观检查:数量与完整性的初步核验
【历史影像:清点现场,厂方与部队人员共同开箱,取出设备(金属外壳,正面有6个旋钮和1个指示灯),按编号顺序排列在清点区,用粉笔在地面标注编号,避免混淆。】
清点环节严格执行“三方核对”:厂方出示《发货清单》,部队对照清单逐台核对设备编号、数量,质检方监督核对过程,确保实际到货数量与清单一致(3批均为100台,无缺失)。核对时发现1台设备编号(045)与清单不符,经查为厂方发货时编号贴错,现场更正后三方签字确认。
外观检查重点关注5项内容:外壳是否有划痕(长度≤3为合格)、旋钮转动是否顺畅(无卡滞)、接口是否完好(无变形)、螺丝是否紧固(无松动)、标识是否清晰(型号、编号完整)。检查发现3台设备外壳有轻微划痕(长度2),不影响功能,三方协商后标注“合格”,纳入正常设备。
【场景重现:外观检查区,部队王姓技术员用放大镜检查设备接口,用手转动旋钮感受阻力,在《外观检查记录表》上标注“编号023:旋钮顺畅,接口完好,合格”。】
异常情况处理:检查发现1台设备(编号078)旋钮卡滞,厂方技术员立即现场拆解,发现是运输颠簸导致弹簧错位,调整后恢复正常,在《异常处理单》上记录原因、处理措施及复测结果,三方签字确认。
清点与外观检查完成后,形成《现场接收初步报告》,注明“数量100台,外观合格99台,1台经处理后合格”,为后续通电测试奠定基础。
六、通电测试与功能核验:核心性能的现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