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画面:1966年北京电子管厂厂区,红砖厂房外悬挂“抓生产、保质量、促列装”横幅;车间内,技术员们围着晶体管装配台调试设备,墙上贴着“生产流程示意图”。历史影像:1960年代军用电子设备生产线场景,工人手持镊子组装电路,台案上堆满纸质工艺卡。字幕:“量产不是研发的终点,而是装备走向战场的起点——每一套标准的制定、每一次设备的调试、每一颗元件的筛选,都关乎装备的战场可靠性。”】
一、量产规划编制:基于列装需求的系统性统筹
【历史影像:总参通信部与北京电子管厂联合召开规划会议,黑板上用粉笔书写“1966-1968年产能需求:1500台”;档案资料:《量产规划任务书》明确“年均产能500台,良品率≥95%”。】
规划编制组由厂方张姓工程师与军方王姓参谋牵头,依据列装计划倒推生产节点:1966年完成生产线建设与工艺验证,1967年实现300台试产,1968年达产500台,三年累计满足1500台列装需求。规划充分考虑设备改造周期(6个月)、人员培训时间(3个月)及原材料采购周期(2个月),预留10%产能冗余应对突发需求。
产能测算采用“工序拆解法”:将生产流程分解为12道核心工序,每道工序按“设备产能x工时利用率x良品率”核算,如晶体管焊接工序单台设备日均产能20台,配置5台设备可满足日均100台的生产节奏。测算数据经手工算盘反复核验,确保与列装需求匹配。
【场景重现:规划组技术员在车间实地测量,用皮尺标注设备摆放位置,绘制1:100生产线布局草图;桌上摊开《设备清单》《人员配置表》,用红笔标注关键节点。】
规划包含“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人员方面,计划培训100名熟练技工,分3批赴同类电子厂进修;设备方面,改造20台原有电子管装配设备,新增5台晶体管专用焊接机;材料方面,提前与3家军工元件厂签订供货协议;方法方面,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环境方面,将车间温度控制在20-25c,湿度40%-60%。
【历史细节:1960年代量产规划无计算机辅助,全部采用手绘图表与手工计算,规划书需经厂部、军工局、总参通信部三级审批,每级审批周期约15天。】
规划最终形成《“73式”电子密码机量产综合方案》,包含产能规划、进度安排、资源配置、质量目标四部分,经三方评审通过后作为量产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二、生产线选址与布局:基于工艺流向的优化设计
【画面:北京电子管厂3号车间改造现场,工人用撬棍移动老旧设备,墙面刷涂防潮涂料;档案资料:《车间改造图纸》标注“原材料区-装配区-测试区-包装区”的一字型布局。】
生产线选址优先考虑3号车间:该车间为1958年建成的砖混结构,面积1200㎡,层高5,具备承重(≥500kg\/㎡)与防潮基础,改造费用较新建车间降低40%。改造重点包括:地面铺设绝缘橡胶垫,墙面加装保温层,顶部安装换气扇(每小时通风3次),满足电子装配环境要求。
布局遵循“工艺流向最优”原则:从车间入口开始,依次设置原材料暂存区(配备防潮货架)、元件筛选区(8台检测台)、pcb装配区(10个工作台)、整机调试区(15个测试工位)、成品检验区(5个全检台)、包装入库区(2条打包线),各区域用白色油漆标注边界,避免交叉作业。
【历史影像:1966年车间改造过程照片,记录设备搬迁、线路铺设、工位划分的全过程;技术员用粉笔在地面画定设备安装位置,标注“焊接机1#”“测试台3#”。】
物流通道设计为“单行道”,宽度1.5,便于手推物料车通行;人员通道与物流通道分离,入口设置静电消除球(金属材质,接地处理);关键工位(如晶体管焊接)配备局部排风装置,减少焊锡烟雾影响。
生产线预留20%弹性空间,在装配区与调试区之间设置临时工位,可根据订单波动增加50台\/月的产能;车间角落设置工具室与备件柜,存放常用工具与易损元件,缩短取料时间。
三、工艺标准化制定:生产一致性的核心保障
【场景重现:工艺组李姓技术员在焊接工位示范操作,手持电烙铁(温度350c±10c)演示“点锡-送丝-撤离”的标准动作,工人围站观看并记录;桌上摆放《焊接工艺卡》,标注焊接时间3-5秒\/点。】
工艺标准化覆盖12道核心工序:元件筛选环节制定“三检标准”(外观检、参数检、老化检),如晶体管需测试β值(50-80)、反向漏电流(≤10μA);pcb装配环节规定元件间距≥1,焊点高度0.5-1,焊锡量0.1-0.2g\/点;整机调试环节明确37项指标的测试顺序与判定标准。
编制《工艺操作手册》100册,每册含12章,图文并茂(手绘操作步骤图)说明各工序操作要点,如“密钥旋钮装配”需确保转动阻力2-3N,无卡滞;手册附“常见问题处理指南”,列举10类典型故障的排除方法,便于工人查阅。
【历史影像:工艺培训现场,技术员用光学投影仪展示焊接缺陷照片(虚焊、假焊、连焊),讲解识别与预防方法;工人每人发放1套“工艺考核试卷”,实操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工艺验证采用“小批量试产”方式:生产10台样机,逐台测试37项指标,分析工序能力指数(cpK≥1.33),针对焊接工序cpK偏低(1.2)的问题,调整电烙铁温度至360c,优化后cpK提升至1.45。
建立“工艺纪律检查”制度:每日由工艺员抽查10%工位,重点检查操作是否符合手册要求、工艺卡是否与产品匹配;每周召开工艺例会,汇总问题并优化流程,确保工艺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