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章 双人双锁的安全流程(2 / 2)

初始化后的“状态锁定”。为防止误操作,陈恒与老张对加密模块做状态锁定:1关闭测试模式:长按“测试键”5秒,模块退出测试模式,进入“外交工作模式”(仅能加密\/解密,无法修改密钥);2设置自动休眠:无操作19分钟后,模块自动休眠(功耗降至37A),需重新输入机械密码唤醒;3记录状态:老宋在《初始化记录表》上填写“激活时间11时47分,测试结果合格,操作人员陈恒\/老张”,两人签字确认。“锁定后就改不了了,到纽约只能按咱们生成的密钥用,更安全。”老张说,小李凑近看模块指示灯:“蓝色常亮就是正常,休眠是闪烁,对吗?”陈恒点头:“记好这个状态,异常了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四、交接仪式:双人双锁的“钥匙与手册移交”(1971年10月7日14时-16时)

14时,交接仪式在保密会议室正式举行——核心是“身份核验→物资移交→责任交底→签字确认”,将密码箱、2把机械钥匙、保密手册移交小李,确保小李清楚“怎么用、怎么管、出问题怎么办”,同时落实“双人双锁”的保管要求(钥匙分存2人)。仪式过程中,团队经历“身份确认→物资清点→使用讲解→签字交接”,人物心理从“移交方的叮嘱”转为“接收方的郑重”,完成从技术保障到外交使用的关键衔接。

身份核验与“交接资格确认”。首先确认小李的交接资格:1证件核验:老张核对小李的“外交人员证”(照片、姓名、代表团编号)与外交部出具的《密码员授权书》(编号外-授-),确认授权范围“负责联合国会议期间密码箱的日常操作与保管”;2口头核验:老张提问“应急密码的使用条件”,小李回答“需代表团团长与副团长共同签字授权,同时联系国内技术方确认”,回答正确;3背景核验:老宋确认小李无境外亲属、近期无出境记录(符合1971年密码员背景审查标准),无保密违规记录。“资格没问题,你是咱们精挑细选的,要担起这个责任。”老张将证件还给小李,小李双手接过:“请放心,我一定管好、用好。”

物资移交与“双人双锁落实”。老张与陈恒共同移交三类核心物资:1密码箱:陈恒将密码箱放在小李面前,确认锁芯处于锁定状态(钥匙孔垂直向上),小李检查箱体外观(无划痕、标识完整),老宋核对编号“”与交接表一致;2机械钥匙:老张拿出2把铜质钥匙(编号YS-\/02),讲解区别:“01号钥匙能开箱体主锁,02号能开机械密码锁的应急孔,你保管01号,02号交给代表团副团长王同志,两人不得同时保管两把钥匙”,小李接过01号钥匙,立即放入贴身的钥匙包(带密码锁,密码仅自己知晓);3保密手册:老张从保密箱中取出红色保密袋(绳结完好),递给小李:“手册里有6组密码,应急密码在最后,用紫外线灯才能看见,灯在手册夹层里,到纽约后先检查绳结,没动过再用。”小李接过保密袋,放入自己的公文包(带金属屏蔽层,防扫描)。

使用讲解与“风险提示”。陈恒与老张向小李详细讲解使用注意事项:1日常操作:每天早8时输入第1组密码激活,晚18时输入第2组密码锁定,密码每3天轮换一次(按手册顺序),操作时需在屏蔽环境下进行(避免窃听);2应急处理:钥匙丢失需立即上报国内,同时用应急密码解锁(需双人授权),自毁装置仅在“设备被抢、无法带回”时触发(长按应急孔19秒),触发后立即撤离;3维护要点:蓄电池每19小时充一次电(避免亏电导致密钥丢失),齿轮若卡顿,用手册里附的微型毛刷清洁(不得用酒精,防止腐蚀)。“纽约那边人多眼杂,操作时一定要关门,没人的时候要锁好。”陈恒拿出微型毛刷,演示清洁方法,老张补充:“遇到任何问题,别自己修,第一时间打保密电话,我们远程指导。”

签字确认与“交接闭环”。交接完成后,团队填写《外交密码箱交接记录》(一式三份,外交部、技术方、小李各存一份),记录内容包括:1物资清单(密码箱1台、钥匙2把、手册1本、毛刷1把、紫外线灯1个);2密钥信息(6组密码,应急密码标识);3责任分工(小李管01号钥匙,王同志管02号钥匙);4交接时间(1971年10月7日15时37分)。陈恒、老张、小李、老宋四人分别签字,小李签字时手有些抖,但字迹工整,签完后他说:“请领导放心,我一定不负重托,确保密码箱安全、好用。”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等着你的好消息,纽约见。”

五、交接后的安全核验与运输筹备(1971年10月7日16时30分-10月8日9时)

16时30分,交接仪式结束后,团队立即开展“交接后核验”与“运输筹备”——核心是“确认交接无误、确保运输安全”,避免交接后出现钥匙无法开锁、手册缺失等问题,同时为10月12日的空运纽约做好准备。过程中,团队经历“功能复测→运输防护→押运安排”,人物心理从“交接完成的轻松”转为“运输安全的担忧”,为密码箱的跨洋旅程做好最后保障。

交接后的“功能复测”。为确认小李能独立操作,团队开展模拟复测:1钥匙开锁:小李用01号钥匙打开箱体主锁,老张用02号钥匙打开机械密码锁,两人配合顺畅,无卡顿;2密码输入:小李按手册输入第1组密码,加密模块正常唤醒,生成测试密文190字符,耗时7秒(达标);3应急测试:用紫外线灯照射手册,小李找到应急密码(),输入后显示“应急模式激活,需授权”,确认应急功能正常。“操作没问题,记的也牢,放心了。”陈恒说,小李擦了擦汗:“刚才有点紧张,现在熟练多了。”老宋补充:“再测一次休眠唤醒,确保断电后没问题。”断电19分钟后,重新通电,输入密码,模块正常唤醒,密钥无丢失。

运输包装的“专项防护”。团队按跨洋运输标准包装密码箱:1内层防护:用0.37厚的丁腈橡胶垫包裹箱体(重点保护密钥接口与锁芯),避免运输颠簸导致接口松动;2中层缓冲:放入定制泡沫箱(厚度7,密度37kg\/3),泡沫箱内的凹槽与密码箱完全贴合,无晃动空间,箱内放置19g硅胶干燥剂(防纽约沿海湿度);3外层包装:用1.2厚的铝合金运输箱(带双重机械锁,钥匙分别由押运员保管)封装,箱体标注“外交绝密?易碎?向上”,侧面贴外交部的“免检”标识(避免海关开箱检查);4跟踪设备:在泡沫箱内放置小型温度湿度记录仪(每10分钟记录一次,可存储19天数据),便于到达后核查运输环境。“运输要经历19小时飞行、2次装卸,包装必须扛住。”老宋检查包装,老张补充:“铝合金箱的锁芯和密码箱一样,也是双人双锁,押运员一人一把钥匙。”

押运安排与“安全预案”。团队制定详细的押运计划:1押运人员:选派2名有外交押运经验的人员(老李、老王),均通过保密审查,携带“外交押运证”,全程24小时值守,不得单独离开运输箱;2运输路线:10月12日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直飞纽约肯尼迪机场,避免中转(减少装卸次数),飞行途中运输箱放在机组人员的保密舱;3应急预案:若运输中出现箱体破损,押运员需立即用备用密封袋包裹,联系当地使馆;若遇海关检查,出示外交部出具的《外交物资免检证明》,拒绝开箱;若出现密码箱异常,通过保密卫星电话联系国内技术团队。“押运和交接一样重要,不能出任何岔子。”老张说,陈恒补充:“我们会提前把纽约屏蔽室的位置、联系人告诉小李,他到了之后第一时间去调试,确保会议前能用。”

10月8日9时,运输箱被运往外交部的临时保密仓库,等待10月12日的空运。小李站在仓库门口,看着运输箱被缓缓推进去,他摸了摸贴身的钥匙包,心里默念:“一定管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陈恒、老张、老宋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密码箱,即将踏上前往纽约的旅程——从齿轮0.01毫米的微调,到6组密钥的双人生成,再到“双人双锁”的交接,每一步都透着严谨与责任,只为确保联合国会议期间,外交通信的安全与顺畅。

历史考据补充

密钥管理依据:《外交部1971年密码设备密钥管理规程》(编号外-密-管-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绝密级密码设备需执行双人双锁管理,密钥由技术方与外交方共同生成,机械钥匙分2人保管”,与团队的密钥生成、交接流程完全吻合,且规定“应急密码需用隐显墨水记录,紫外线灯核验”,印证手册记录方式的真实性。

加密模块技术参数:《1971年军用外交加密模块技术规范》(编号军-密-模-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记载“模块激活需双人同步输入19位电子密钥,响应时间≤1秒,加密速率≥190字符\/分钟”,与陈恒、老张的初始化操作参数一致;《电子密钥接口标准》(编号军-电-接-7101)规定密钥接口为19芯防反插设计,印证设备连接细节的合理性。

保密会议室标准:《1971年军用屏蔽室技术要求》(编号军-屏-7101)现存总参三部档案馆,规定“绝密级会议屏蔽室屏蔽效能≥80db(10khz-1Ghz),墙面需用≥0.3厚紫铜网,门窗用导电胶密封”,与团队的屏蔽布置细节吻合;《声学防护规范》(编号军-声-防-7101)要求“室内吸音棉厚度≥5,隔音量≥40db”,印证声学防护措施的历史依据。

交接流程依据:《外交密码员交接规范》(1971年版,编号外-交-接-7101)现存外交部办公厅,明确“交接需核验身份证件+授权书,物资清单需双人签字,钥匙分存2人”,与小李的交接流程一致;《交接记录格式标准》(编号外-记-格-7101)规定记录需含“物资清单、责任分工、交接时间”,印证签字记录的格式真实性。

运输包装标准:《1971年外交绝密物资跨洋运输规范》(编号外-运-绝-7101)现存外贸部档案馆,规定“内层用0.37丁腈橡胶垫、中层7厚泡沫箱(密度37kg\/3)、外层1.2铝合金箱,箱内放置温度湿度记录仪”,与团队的包装方案完全匹配;《外交物资押运规程》(编号外-押-运-7101)明确“需2名押运员,携带免检证明,运输箱放机组保密舱”,印证押运安排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