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章 双人双锁的安全流程(1 / 2)

卷首语

1971年10月7日9时07分,北京外交部保密会议室的木质门缓缓关闭,门上“保密等级:绝密”的铜质标牌在日光灯下泛着冷光。室内墙面贴着0.37厚的铜网屏蔽层(屏蔽效能≥80db,10khz-1Ghz频段),地面铺着防静电地毯,一张长1.9米的实木桌摆在中央,桌上依次摆放着:红色封皮的《外交密码保密手册》(32开,内页无酸纸,每行仅10个横线格)、2支专用密码笔(笔芯含隐显墨水)、2个金属外壳的电子密钥(长7,直径1.9,接口为军用标准插针式)、1台已完成齿轮微调的密码箱(贴有“代表团专用01号”标签)。

陈恒(机械总师)穿着中山装,胸前别着“技术保障”证件,指尖捏着一张泛黄的随机数表(1971年军用版,编号军-随-7101),表上“37、19、07”等数字被红笔圈出;外交部密码专员老张(从事密钥管理19年)坐在对面,手里攥着1把铜质机械钥匙(齿距0.7,与密码箱锁芯匹配),钥匙串上挂着“保密室”的微型标牌;小李(代表团专职密码员,27岁,首次参与联合国任务)站在桌旁,双手自然垂在裤缝,目光落在密码箱上,耳尖因紧张微微发红;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屏蔽门旁,手里的《交接流程表》上“密钥生成→初始化→移交”三个环节用红笔标注,旁边写着“每步双人签字”。

“今天的流程,差一个人、少一个签字都不行——密钥是密码箱的‘心脏’,双人双锁就是给‘心脏’上双保险。”老张的声音压得很低,他将随机数表推到陈恒面前,“咱们按表上的随机数生成密码,每组6位,含1组应急的,记的时候只写数字,不写用途,避免泄密。”陈恒点头,拿起专用密码笔:“初始化时得咱们俩同时插电子密钥,少一个都激活不了,小李你记好,钥匙分两个人管,丢一个都开不了箱。”会议室的挂钟“滴答”作响,一场围绕“密钥安全与交接”的严谨流程,在肃穆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交接前筹备:保密背景、设备校验与安全防护(1971年10月1日-6日)

1971年10月1日起,团队联合外交部启动交接筹备——核心是“明确保密要求、确保设备就绪、筑牢安全防线”,毕竟密钥涉及外交通信机密,初始化操作若出偏差,密码箱可能无法在纽约使用;交接流程若有疏漏,密钥或钥匙丢失,将直接威胁联合国会议期间的通信安全。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背景梳理→设备校验→安全布置→人员培训”,每一步都透着“防泄密、防失误”的谨慎,老张的心理从“密钥管理的熟练”转为“外交任务的审慎”,为10月7日的交接筑牢基础。

保密背景与“双人双锁依据”。团队从两方面明确筹备核心:1任务需求:联合国会议期间,密码箱需传输“会议日程、谈判立场”等绝密级密件,按《1971年外交部密码设备管理条例》(编号外-密-管-7101),此类设备必须执行“双人双锁”管理——密钥由技术方与外交方共同生成,设备由2人分别保管钥匙,避免单人掌控导致泄密;2历史教训:1969年驻东欧某使馆曾因单人保管密码箱钥匙,钥匙丢失后导致3天无法加密通信,此次必须通过“双人核验、双钥保管”杜绝此类风险;3使用场景:纽约期间,密码箱每日需在代表团驻地与联合国总部间携带,双人保管可确保“一人失联时,另一人仍能应急使用”(需同时出示身份证明与授权文件)。“不是多此一举,是外交保密的底线。”老张在筹备会上强调,陈恒补充:“齿轮调得再准,密钥丢了也白搭,今天的筹备就是把‘底线’筑牢。”

交接设备的“精准校验”。团队重点校验三类核心设备:1密码箱状态:确认齿轮间隙0.06(微调后标准)、加密模块供电正常(3.7V蓄电池满电)、自毁装置处于休眠状态(触发压力19kg),老宋用扭矩扳手测试锁芯:“转动阻力7.0N,钥匙插拔顺畅,没问题”;2密钥生成工具:随机数表经保密室核验(无篡改、无标记),专用密码笔(含隐显墨水,遇水不晕染)测试正常,保密手册(32开无酸纸,每页仅10行横线,避免多写泄密)页码连续(共19页,预留6页记密钥);3电子密钥:2个电子密钥(编号dZ-\/02)经测试,密钥长度19位(1971年外交电子密钥标准),接口与密码箱匹配,插入后能正常传输信号(示波器显示波形稳定)。“设备要是有问题,生成的密钥可能读不进去,初始化就会失败。”陈恒测试电子密钥接口,老张补充:“随机数表是核心,之前有过表页错位导致密码重复的情况,这次要逐页核对页码。”

安全防护与“屏蔽布置”。为确保交接过程无窃听、无干扰,团队对保密会议室做专项布置:1电磁屏蔽:墙面加装0.37厚紫铜网(屏蔽效能≥80db,10khz-1Ghz频段),门窗缝隙用导电胶密封,测试显示室外1米处无法接收室内电磁信号(符合《军用屏蔽室技术标准》(编号军-屏-7101));2声学防护:地面铺5厚吸音棉,天花板安装隔音板,确保室内谈话声不会通过管道传播;3人员管控:进入会议室需核验“身份证件+保密授权”,手机、钢笔(可能藏窃听器)等物品需存放在室外保密柜,仅允许携带交接必需的工具(随机数表、密码笔、电子密钥);4应急措施:准备1套备用电子密钥、2本空白保密手册,若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可立即替换。“保密会议室就是‘安全岛’,在这里生成密钥、交接设备,才能放心。”老宋检查屏蔽效果,老张点头:“纽约那边也有类似的屏蔽室,小李到了之后要先熟悉环境,避免在非屏蔽区操作。”

人员培训与“流程预演”。针对小李首次参与外交任务,团队开展专项培训:1密钥使用培训:讲解6组机械密码的用途(5组日常轮换,1组应急,应急密码仅在“钥匙丢失、设备故障”时使用,需双人授权);2钥匙保管培训:2把机械钥匙需分存(小李保管1把,代表团副团长保管1把),不得随身携带同一把钥匙超过24小时,不得将钥匙与身份证明放在一起;3流程预演:模拟“密钥生成→初始化→交接”全流程,老张与陈恒扮演交接双方,小李扮演接收方,预演中发现“小李忘记核对密钥位数”,立即纠正,确保正式交接时无遗漏。“小李,你到了纽约,每次用钥匙前都要先看齿纹——咱们的钥匙齿距0.7,假钥匙一眼就能看出来。”陈恒演示钥匙识别,小李认真记录:“记住了,钥匙不离身,不用时锁在驻地保密柜。”

二、密钥生成:双人核验的“6组密码与1份手册”(1971年10月7日9时30分-11时)

9时30分,密钥生成正式开始——陈恒与老张面对面坐在桌旁,中间放着随机数表、保密手册、专用密码笔,小李与老宋在旁监督(不得靠近操作台,仅观察流程),核心是“按随机数生成6组机械密码(含1组应急),双人核对、无标记记录,确保密码唯一、保密”。生成过程中,团队经历“随机数选取→密码组合→手册记录→双人核验”,人物心理从“选取时的谨慎”转为“核对后的踏实”,精准完成密钥生成的核心环节。

随机数选取与“密码组合”。陈恒与老张按“分段选取、交叉组合”的方式操作:1随机数表定位:老张闭眼用铅笔点表,首次点中“第19行第7列”(数字37),第二次点中“第7行第19列”(数字19),确定起始位置为“第19行第7列”;2分段选取:从起始位置开始,按“左→右、上→下”顺序,每6个数字为一段(机械密码为6位),共选取7段(含1组应急),具体为:第1段、第2段0、第3段、第4段、第5段0、第6段(日常用)、第7段(应急用,末尾加“9”标识,仅两人知晓);3组合规则:每组密码不得重复(核对发现第3段与第1段颠倒,重新选取第3段为),不得包含连续3个相同数字(如“111”),避免易破解。“随机数不能按规律选,闭眼点表就是为了避免人为干预。”老张解释,陈恒补充:“应急密码加‘9’是咱们俩的约定,小李不知道,防止他误操作。”

保密手册的“无标记记录”。陈恒负责记录,老张全程监督,严格遵循“三不原则”:1不写用途:手册仅记录6位数字,不标注“日常1”“应急”等字样,仅在手册最后一页(第19页)用隐显墨水写“7-9”(表示第7组为应急,末尾数字含9),需紫外线灯照射才能看见;2不写姓名:记录人、核对人不署名,仅在手册封面内侧盖“外交保密”钢印(无个人信息);3不涂改:写错需整页撕毁(撕毁页需双人确认后放入保密碎纸机),陈恒记录第4组时多写1个数字,立即撕毁该页(第17页),重新记录在第18页,老张在碎纸机旁监督销毁:“不能留任何碎片,防止拼接。”记录完成后,手册厚度增加0.7(6组密码,每组占1行,共6行),陈恒将手册对折两次,放入红色保密袋(厚度0.37,防透视)。“手册比命还重要,到了纽约要锁在双层保密柜里,钥匙还是双人管。”老张叮嘱,小李点头:“我记住了,不用时绝不拿出来。”

密钥的“双人核验与封存”。为确保无错误,陈恒与老张开展三轮核验:1首轮:陈恒读密码,老张对照随机数表核对(如“第1组,表上第19行7-12列,对吗?”“对,3、7、1、9、0、7,没错”);2次轮:老张读密码,陈恒对照手册核对(“第7组,手册第18行最后一组,对吗?”“对,数字一致”);3三轮:测试密码有效性(用密码箱的“测试模式”输入第1组密码,锁芯转动正常,显示“密码正确”)。核验无误后,两人将保密手册放入红色保密袋,用双股棉线缠绕3圈,两端分别由陈恒与老张打结(两人绳结不同,便于识别是否被拆),最后放入外交部专用保密箱(带机械锁,钥匙由老张保管)。“封存后谁也不能单独拆,要拆必须咱们俩都在。”陈恒检查绳结,老张补充:“到纽约后,第一次用密码前,咱们俩要视频核验绳结,确认没被动过。”

三、初始化操作:双人同步的“加密模块激活”(1971年10月7日11时30分-13时)

11时30分,初始化操作启动——陈恒负责连接密码箱电源与测试终端,老张负责输入初始密码,两人需同时插入电子密钥激活加密模块,小李与老宋在旁观察记录,核心是“确保加密模块正常激活,能生成有效密文,双人操作流程无偏差”。操作过程中,团队经历“设备连接→初始密码输入→双钥同步激活→加密测试”,人物心理从“激活失败的担忧”转为“功能正常的安心”,确认加密模块就绪。

设备连接与“初始状态检查”。陈恒按“先低后高”的顺序连接设备:1电源连接:将3.7V蓄电池接入密码箱(接口防反插设计,插反无反应),电源灯亮起(绿色,正常);2测试终端连接:用专用电缆(19芯,防干扰)连接密码箱与加密测试终端(1971年军用版,编号Jc-7107),终端显示“等待连接”;3模块检查:长按密码箱“测试键”,加密模块指示灯闪烁3次(表示休眠状态,需激活),自毁装置指示灯常亮(红色,休眠正常)。“电源不能接反,之前有过接反烧模块的情况,还好咱们的接口有防反插。”陈恒提醒,老张补充:“测试终端要先接地,避免静电击穿模块。”老宋用万用表测电源电压:“3.72V,满电,没问题。”

初始密码输入与“双钥同步”。这是激活的核心步骤,需双人协同:1第一步:老张输入“初始激活密码”(外交部预设,6位固定数字),输入后密码箱显示“等待授权”;2第二步:陈恒与老张同时拿起电子密钥(陈恒拿dZ-,老张拿dZ-),对准密码箱的两个密钥接口(左右各一个),同时插入(误差≤1秒,避免异步失败);3第三步:插入后,两人同时按下密钥上的“确认键”,密码箱发出“嘀”的一声,加密模块指示灯变为常亮(蓝色,激活成功),终端显示“加密模块就绪,密钥版本V”。“同步是关键,差1秒就会提示‘授权失败’,得再来一次。”陈恒擦了擦额头的汗,第一次插入时两人差了0.7秒,提示失败,第二次成功后,老张松了口气:“还好练过,正式操作不能出错。”

加密功能的“测试与确认”。激活后,团队立即测试加密性能,确保能满足纽约使用:1测试密件生成:输入190字符的测试文本(“联合国会议测试,1971年10月7日”),加密模块在7秒内生成密文(符合192字符\/分钟的速率标准),终端显示密文无乱码;2密文解密测试:将生成的密文重新输入密码箱,输入第1组机械密码,解密后文本与原测试文本一致(正确率100%);3抗干扰测试:老宋在会议室角落打开信号干扰器(175兆赫,-71db,模拟美方监测),加密模块自动跳频(0.18秒响应),仍能正常生成密文,无数据丢失。“抗干扰没问题,和之前测试的一样。”小张(电子工程师,远程协助)通过保密电话说,陈恒补充:“初始化后,模块会自动保存密钥,断电也不会丢失,到纽约只需输入机械密码就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