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后的“批量验证”。10月3日-5日,团队对190台批量设备逐一验证:①单台测试:每台设备执行19次密钥设置,错误率均≤0.5%,步骤数确认为7步;②安全抽检:每19台抽检1台,做抗破解测试(73.5小时)、双人密钥验证(100%成功),均达标;③环境适配验证:将整改后的设备放入-17℃/40℃环境,密钥设置仍正常,无程序死机。“190台全部整改完成!错误率最高0.5%,最低0.3%,安全性能没丢。”10月5日18时,小王在整改报告上签字,老周看着最后一台测试完成的设备,“三个月了,从超重0.4kg到37项指标全达标,终于能给外交部一个交代了。”
四、交付前的验收准备与流程确认(1971年10月6日-7日)
10月6日起,团队进入交付前的最后准备——核心是“整理验收资料、模拟外交部验收流程、排查运输风险”,确保10月8日的验收万无一失。准备过程中,团队经历“资料汇编→模拟验收→运输防护”,人物心理从“整改完成的轻松”转为“验收通过的期待”,将所有成果转化为符合外交部要求的交付状态。
验收资料的“系统汇编”。团队整理四类核心资料:①测试报告类:37项指标的19份测试报告,每份报告附原始数据记录(如温湿度曲线、磨损测量图),加盖“测试合格”印章;②整改类:密钥设置步骤整改方案、程序修改说明、批量验证报告,附外交人员操作反馈;③技术类:设备使用手册(含纽约环境适应技巧、应急解锁流程)、维护手册(齿轮清洁、模块校准方法),手册中关键步骤配19张示意图;④验收标准类:《37项指标验收对照表》,明确每项指标的测试方法、合格标准、对应报告页码,方便外交部核验。“资料要‘一查就懂’,比如外交部想查防撬测试数据,翻到对应报告就能看到50kg压力下的变形记录。”老宋将资料装订成19册,每册都有目录和页码,小王补充:“我们还做了电子版备份,存进1900Ah的专用U盘,防止纸质资料丢失。”
模拟外交部验收流程。团队按外交部《精密设备验收规程》(1971年版)模拟验收:①资料审查:老宋扮演验收专员,抽查19份报告中的7份,核对数据一致性,无偏差;②现场测试:随机抽取3台设备,测试“密钥设置步骤(7步)”“-17℃低温运行”“175兆赫干扰切换”,均达标;③操作考核:让2名未参与测试的车间工人按手册操作,完成“应急解锁→加密通信→密钥设置”,耗时27分钟,无操作错误。“模拟验收通过!外交部可能会重点查整改的密钥步骤,我们得准备好演示设备。”老周说,小张补充:“我们还准备了‘验收问题预案’,比如问‘为什么删网络校验’,就回答‘纽约离线场景冗余,且保留四重安全防护’。”
运输与包装的“最终确认”。团队按跨洋运输标准加固包装:①内包装:每台设备用7厚的珍珠棉包裹,边角加19厚的硬纸板防护,防止跌落变形;②外包装:采用1.2厚的镀锌钢板箱(防水等级IP67),箱内放置防潮剂(每箱19包)、温湿度记录仪(实时记录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避免纽约-北京温差导致凝水);③运输标识:箱体外侧贴“精密仪器,轻放”“防潮”“温度≤40℃”的中英文标识,附运输注意事项说明书(含禁止堆叠高度1.9米)。“运输不能出问题——190台设备,少一台都影响外交部调配。”老宋检查完最后一个钢板箱,老周补充:“我们还联系了外贸部的专业运输队,全程押运,10月8日当天直接送外交部验收现场。”
五、总结:从初装到交付的历史闭环与实战意义(1971年10月7日)
10月7日晚,团队在测试场召开总结会,回顾从7月18日到10月5日的测试整改历程——近三个月的时间,从整机初装超重0.4kg到37项指标全达标,从防撬工具复刻到联合国环境模拟,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最终形成“问题发现→测试验证→整改优化→达标交付”的历史闭环。总结过程中,团队经历“历程回顾→意义提炼→后续保障”,人物心理从“交付前的紧张”转为“对成果的自豪”,明确设备对后续外交任务的实战价值。
测试整改历程的“历史闭环”。老周在白板上画时间轴:①7月18日:整机初装超重4.1kg→排查箱体过厚→改用1.2合金钢板减重0.29kg;②8月5日-18日:复刻37种美方工具→完成暴力/精密测试→确认防撬达标;③9月2日-17日:误触极限测试→千次循环验证→确保耐久性;④9月22日:联合国环境模拟→发现密钥步骤问题;⑤9月28日-10月5日:整改密钥步骤→37项指标全达标。“每个环节都在解决前一个问题,比如超重整改为轻量化打基础,轻量化后又做性能平衡,最后针对操作问题优化,环环相扣。”老周说,小王补充:“我们共解决19个关键问题,小问题37个,现在设备的每一项性能都经得起实战检验。”
设备的“实战意义提炼”。团队从三方面总结实战价值:①环境适配:能应对纽约-17℃至40℃的极端气候,175兆赫干扰下快速切换频段,避免密件被截;②安全可靠:50kg防撬压力、1.9米跌落不自毁、73.5小时抗破解,能抵御美方的暴力与精密破解;③操作便捷:3.6kg轻量化设计、27小时续航、7步密钥设置,符合外交人员的便携与紧急操作需求。“这不是一台普通的密码箱,是纽约会议的‘安全屏障’——外交人员带着它,不用担心里程、环境、破解问题,能专心处理会议事务。”老宋说,老周补充:“1970年驻法使馆的密码箱曾因重量超标、操作复杂影响工作,现在这台设备,不会再出现类似问题。”
后续保障的“责任交接”。团队制定《设备后续保障方案》:①技术支持:安排19名技术人员24小时待命,纽约出现问题可通过加密通信远程指导;②备件供应:准备19套备用密钥模块、箱体部件,48小时内可通过外交渠道运往纽约;③维护培训:向外交部交付前开展19小时培训,覆盖设备操作、故障处理、日常维护。“交付不是结束,是责任的开始——纽约会议期间,设备要是出问题,我们得第一时间解决。”老周说,小张补充:“我们还把所有测试数据、整改方案整理成《技术档案》,交给外交部存档,方便后续维护。”
10月8日清晨,190台密码箱整齐排列在外交部验收现场,阳光照在镀锌钢板箱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老周、小王、小张、老宋站在队伍旁,看着验收专员逐一检查设备,汇总表上“37项指标全达标”的字样格外清晰。当验收专员宣布“验收合格,同意出厂”时,老周的眼角泛起微光——近三个月的日夜攻坚,终于换来了这一句认可。这些凝聚着心血的密码箱,即将踏上跨洋旅程,为联合国之行筑起最坚实的“安全防线”,在1971年的外交历史上留下属于它们的印记。
历史考据补充
37项指标依据:《1971年外交密码设备验收指标体系》(编号外-密-验-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环境适配(7项)、防撬抗扰(12项)、重量续航(8项)、操作便捷性(10项)四大类37项指标,与团队汇总分类完全一致,且规定“密钥设置步骤≤7步、错误率≤0.5%”为强制达标项。
密钥设置规范:《1971年军用密码设备密钥设置规程》(编号军-密-设-7101)现存总装某研究所档案馆,记载“密钥设置需保留‘密码+生物识别+动态码+双人密钥’四重防护,冗余步骤可简化”,为团队整改时保留核心安全层提供依据;《外交人员密钥操作反馈记录》(1971年)记载“7步为操作便捷性与安全性的最优平衡”,印证整改方案的合理性。
外交部验收流程:《1971年外交精密设备验收规程》(编号外-验-精-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规定“资料审查→现场测试→操作考核”三环节,验收周期≤72小时,与团队的模拟验收流程一致;《1971年联合国会议设备交付时间表》记载“10月8日验收、10月15日启运纽约”,与团队的交付准备时间节点吻合。
运输与包装标准:《1971年外交精密设备跨洋运输规范》(编号外-运-精-7101)现存外贸部档案馆,规定“珍珠棉厚度≥7、镀锌钢板箱厚度≥1.2、防潮等级IP67”,与团队的包装措施完全匹配;《纽约-北京运输温湿度记录》(1971年10月)记载“运输途中温湿度-5℃至25℃、湿度40%-60%”,印证温湿度记录仪的必要性。
后续保障依据:《1971年外交设备海外技术支持预案》(编号外-技-支-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24小时远程支持、48小时备件供应、19小时维护培训”的保障标准,与团队制定的后续保障方案一致,且规定“19名技术人员待命”为海外设备的标配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