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1年9月28日8时37分,北京某军工测试场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光影。长桌中央摊开着一份《密码箱37项指标测试汇总表》,红色水笔在“达标”栏画了36个勾,唯独“密钥设置步骤”一栏标注着“待优化(8→7步)”;旁边堆着19份测试报告,从7月18日的整机初装到9月22日的联合国环境模拟,每份报告的封皮都盖着“测试合格”的蓝色印章。
老周(机械负责人)坐在桌首,指尖摩挲着汇总表边缘,指节因用力微微发白——37项指标是近三个月测试的全部成果,差一步就完美;小王(测试员)蹲在角落整理数据记录仪,屏幕上“密钥设置错误率0.7%”的数字刺眼,这是唯一没达标的隐性指标;小张(电子工程师)抱着密钥模块的设计图纸,铅笔在“双重校验”环节画了圈,纠结着该保留哪部分安全流程;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墙上的进度表前,用红粉笔圈出“10月5日整改完、10月8日外交部验收”的节点,粉笔灰落在肩头浑然不觉。
“36项达标,就差这最后一步——密钥设置8步,外交人员在纽约紧急情况下容易记错,必须减到7步,但安全不能丢。”老周的声音打破会议室的安静,他把汇总表推到小张面前,“今天就一个目标:拆步骤、保安全、定整改,10月5日前必须搞定,不能耽误外交部验收。”小张展开图纸,小王打开测试数据,一场围绕“最后一项指标达标”的攻坚,在翻动纸张的沙沙声中开始了。
一、37项指标的全面汇总与分类梳理(1971年9月25日-27日)
1971年9月25日起,团队的核心任务是“把近三个月的测试数据拧成一股绳”——从7月18日的首次称重到9月22日的联合国环境模拟,37项指标涵盖环境适配、防撬抗扰、重量续航、操作便捷性四大类,只有系统汇总才能看清“已达标什么、还缺什么”,避免遗漏关键问题。汇总过程中,团队经历“指标分类→数据核验→问题定位”,每一步都透着“对成果负责”的严谨,老宋的心理从“多轮测试后的疲惫”转为“接近完美的期待”,为9月28日的整改会议筑牢基础。
37项指标的“分类与达标情况”。团队按“实战需求优先级”将指标分为四类:①环境适配类(7项):-17℃低温运行、40℃+95%RH防潮、19个温湿度循环稳定等,7项全达标,其中“175兆赫干扰切换≤0.19秒”还超预期(实测0.17-0.18秒);②防撬抗扰类(12项):19撬棍50kg抗压力、1.9米跌落不自毁、千次循环齿轮磨损≤0.01等,12项全达标,防撬性能仅下降5%(在允许范围);③重量续航类(8项):整机重量3.6-3.7kg、加密模块续航≥25小时、蓄电池放电误差≤1%等,8项全达标,续航还延长至27小时(超目标2小时);④操作便捷性类(10项):应急解锁≤19秒、密码输入响应≤0.7秒、密钥设置步骤≤7步等,9项达标,仅“密钥设置步骤(8步)”未达标(目标7步)。“分类后能清晰看到,硬性能全过,就差操作便捷性的最后一步。”老周在分类表上标注重点,小王补充:“我们还统计了‘超标项’,有19项指标超预期,比如防撬抗压力50kg(目标47.5kg)、续航27小时(目标25小时),这些是安全冗余。”
数据的“交叉核验与真实性确认”。为避免汇总数据失真,团队对37项指标逐一复核:①环境类:调取温湿度循环箱的原始记录,-17℃时齿轮阻力8.1N?(≤8.7N?),40℃+95%RH时模块功耗90A(≤97A),与之前报告一致;②防撬类:复查千次循环的磨损数据,齿轮啮合面磨损0.01(≤0.015),19撬棍测试变形0.97(≤1),无偏差;③重量续航类:用校准后的弹簧秤复称19台样品,重量均在3.605-3.69kg之间,蓄电池续航测试复现27.2小时(误差≤1%);④操作类:复现密钥设置流程190次,平均步骤8步,错误率0.7%(目标错误率≤0.5%),确认为唯一未达标项。“数据不能只看表面,比如密钥设置错误率0.7%,看似接近目标,但模拟纽约紧张场景时,错误率会升至1.9%,必须优化。”小张调出场景测试数据,老宋点头:“汇总不是简单勾叉,要看到隐性风险,这步优化必须做。”
未达标项的“深度定位”。团队拆解“密钥设置8步”的问题根源:①原步骤:“输入初始密码(1)→验证指纹(2)→输入动态码(3)→校验密钥(4)→确认权限(5)→输入操作码(6)→校验网络(7)→完成设置(8)”,其中“校验网络(7)”在外交离线场景中冗余(纽约会议期间多为离线操作),“确认权限(5)”与“输入操作码(6)”存在流程重叠(权限确认后需手动输入操作码,可合并);②错误点分析:190次测试中,47%的错误集中在步骤5-6(记混顺序),23%的错误在步骤7(离线时无网络,反复重试),核心问题是“冗余步骤+流程重叠”;③安全边界:若直接删除2步,可能丢失“权限确认”的安全校验,需在简化中保留核心防护(如双人密钥输入)。“问题不是步骤多,是冗余步骤拖慢了操作、增加了错误率。”老周在步骤流程图上划掉“校验网络”,“这步在纽约用不上,删了不影响安全。”
二、密钥设置步骤的整改论证与方案确定(1971年9月28日9时-13时)
9时,整改论证会正式开始——小张提出3套简化方案,老周重点评估安全冗余,小王测试每套方案的错误率,核心是“在8→7步的前提下,保留所有核心安全校验,同时降低操作难度”。论证过程中,团队经历“方案提出→安全评估→错误率测试→方案选定”,人物心理从“担心简化丢安全”转为“方案可行的踏实”,最终确定兼顾便捷与安全的整改路径。
三套整改方案的“提出与初步筛选”。小张基于步骤拆解,提出3种简化思路:①方案一:删除“校验网络(7)”,保留其余7步,安全流程不变;②方案二:合并“确认权限(5)”与“输入操作码(6)”,权限确认后自动填充后3位操作码(需手动输入前3位),删除“校验网络(7)”,共7步;③方案三:删除“验证指纹(2)”,合并“校验密钥(4)”与“确认权限(5)”,共7步,但丢失生物识别安全层。“方案三绝对不行,指纹验证是防冒用的关键,删了安全风险太大。”老周首先否定方案三,小王补充:“方案一虽然安全,但步骤还是多,错误率可能降不下来——之前测试8步错误率0.7%,删1步最多降到0.5%,刚好达标,但外交人员还是觉得繁琐。”初步筛选后,只剩方案二进入深入评估。
方案二的“安全冗余评估”。团队从三方面验证方案二的安全性:①核心校验保留:“输入初始密码(1)→验证指纹(2)→输入动态码(3)→校验密钥(4)→确认权限+输入操作码(5)→完成设置(6)”(实际7步,编号调整),保留“密码+指纹+动态码+密钥”四重核心防护,删除的“校验网络”属离线冗余环节,合并的“权限+操作码”通过“自动填充后3位”减少输入,未丢失安全逻辑;②抗破解测试:用175兆赫干扰+暴力破解工具测试,方案二的抗破解时间仍为73.5小时(与原8步一致),无下降;③双人密钥验证:保留“校验密钥(4)”环节的双人输入要求(需两名外交人员分别输入半组密钥),这是防止单人泄密的关键,未简化。“安全没丢!合并步骤只是减少输入,不是删减防护。”小张兴奋地展示抗破解测试数据,老周松了口气:“之前担心合并后权限确认不严谨,现在看自动填充的是固定后3位,前3位还得手动输,既方便又安全。”
方案二的“错误率验证”。小王按方案二模拟密钥设置190次,记录错误率:①熟悉阶段(前60次):错误率0.6%(主要是不适应合并步骤);②熟练阶段(61-130次):错误率降至0.4%(≤0.5%,达标);③紧张场景模拟(131-190次,模拟纽约紧急情况):错误率0.5%,无一次因步骤混淆导致设置失败。“比预期的好!之前8步紧张场景错误率1.9%,现在7步只有0.5%,外交人员肯定能适应。”小王把测试数据拍在桌上,老宋补充:“我们还找了3名驻外外交人员试操作,最快19秒完成设置,最慢27秒,都反馈‘7步记起来更顺’。”方案二最终确定为正式整改方案,老周在汇总表上改注“10月5日完成整改(8→7步)”。
三、整改方案的落地实施与效果验证(1971年9月29日-10月5日)
9月29日起,团队按方案二启动整改——核心是“修改密钥模块的程序逻辑、调整操作界面、批量测试验证”,从软件到硬件同步优化,确保每台设备的密钥设置都能从8步减至7步,且安全性能不下降。整改过程中,团队经历“程序修改→硬件适配→批量验证”,人物心理从“方案确定的踏实”转为“批量落地的谨慎”,确保整改效果覆盖所有设备。
密钥模块的“程序逻辑修改”。小张带领电子组修改模块固件:①删除“网络校验”子程序,节省内存空间19KB(可用于提升加密速率);②编写“权限-操作码合并”子程序,当外交人员完成“确认权限”后,模块自动调用预存的后3位操作码(加密存储,防止篡改),仅需手动输入前3位;③优化错误提示逻辑,若前3位输入错误,立即显示“操作码前3位错误”,避免整步重试。“程序改好了!我们测试了19次,合并步骤响应时间0.17秒,比原8步还快0.07秒。”小张将修改后的固件烧录进模块,老周测试:“输入权限指令后,操作码框自动跳出后3位‘***’,只输前3位就行,确实方便。”团队还备份了原固件,若整改中出现问题,可30分钟内恢复。
操作界面的“硬件适配”。小王负责调整密码箱的操作面板:①修改显示屏提示文字,将原“5.确认权限→6.输入操作码”改为“5.确认权限并输入操作码前3位(后3位自动填充)”,字体加大至19号(方便紧急时看清);②在操作面板贴“7步设置流程图”,用彩色箭头标注步骤顺序,关键环节(如双人密钥输入)用红色突出;③优化按键反馈,合并步骤对应的按键增加0.19的按压行程,避免误触。“界面改完了,就算外交人员忘了步骤,看流程图也能记起来。”小王展示调整后的面板,老宋点头:“还得加中英文标注,纽约有外籍工作人员协助,英文提示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