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1年9月17日5时37分,北京某军工测试场的循环测试区,夜色还未完全褪去,两台密码箱(贴有“循环样品-01\/02”标签)被固定在自动测试工装上,箱体侧面的密码旋钮在应急灯下发着微弱的金属光泽。老周(机械负责人)穿着略显褶皱的工装,手里攥着《联合国驻留周期模拟方案》,“每日3次循环、19天完成1000次、磨损量≤0.015”的关键参数被红笔圈出;小王(测试员)趴在数据记录仪前,屏幕上“循环次数:0”“故障记录:无”的字样清晰可见,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前一晚刚校准完测试设备;小张(电子工程师)正连接加密模块与模拟通信终端,调试“加密通信”环节的信号强度;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排班表前,用粉笔修改着19天的轮班计划,“白班8小时、夜班6小时,确保循环不中断”的字样被反复描粗。
“联合国驻留至少3个月,每天用3次,就是270次,我们测1000次,得确保中间不出岔子——要是在纽约用着用着旋钮卡了、加密断了,麻烦就大了。”老周的声音在寂静的测试区格外清晰,他转动其中一台密码箱的旋钮,“今天开始,咱们就跟着循环转,卡一次、断一次,都得记下来,不能漏。”小王按下循环启动按钮,模拟通信终端传来“嘀嘀”的信号声,一场围绕“密码箱长期耐用性”的马拉松测试,在测试场的机械运转声中拉开序幕。
一、测试前筹备:场景依据、设备校准与人员排班(1971年9月10日-16日)
1971年9月10日起,团队的核心任务是“让循环测试贴合纽约实际、让设备记录精准、让人员扛住19天的连续作战”——千次循环不是简单的重复,若场景脱离外交习惯、设备记录偏差、人员疲劳失误,测试数据就会失去“预判耐久性”的意义。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场景依据梳理→设备精准校准→人员排班与预案”,每一步都透着“防循环失控”的谨慎,老宋的心理从“重量性能平衡后的踏实”转为“长期循环出故障的焦虑”,为9月17日的测试筑牢基础。
循环场景的“实际依据梳理”。团队从外交部获取1971年外交人员驻联合国的工作预案,梳理循环测试的核心依据:1使用频率:外交人员每日需加密通信3次(早8时、午12时、晚18时),对应“输入密码→加密通信→锁定”的完整流程,每次间隔约4-6小时,与联合国会议的作息匹配;2单次时长:输入密码(含核对)约1.9分钟、加密通信(传递190字符密件)约7分钟、锁定密码箱(含检查)约1.1分钟,单次循环总时长约10分钟(1.9+7+1.1=10),1000次循环需
分钟≈6.94天,分19天执行(每天约52.6次,取53次,19x53=1007次,预留7次冗余);3故障场景:参考1970年驻外密码箱的故障记录,“旋钮卡顿”“齿轮卡滞”“加密中断”是高频故障,需提前准备清洁工具、备用齿轮等。“循环得像在纽约用一样,不能快也不能慢——快了磨损快,慢了不贴合实际。”老周在场景流程图上标注每个步骤的时长,小王补充:“190字符的密件是参考外交部的‘日常通信量’,比如传递会议日程、简单指令,刚好7分钟能完成加密发送。”
测试设备的“精准校准”。团队重点校准三类核心设备,确保循环数据真实:1自动循环测试台:校准“密码输入机械臂”的动作精度(按键误差≤0.01)、“加密通信模拟终端”的信号强度(与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信号强度一致,-71db)、“锁定检测传感器”的响应时间(≤0.1秒,避免误判锁定状态);2磨损测量设备:0-25螺旋测微仪(精度0.001)用标准量块(0.01、0.1)校准,三坐标测量仪(精度0.0005)校准齿轮啮合面的测量精度,确保磨损量记录准确;3故障记录设备:数据记录仪的采样频率调至1次\/秒,可捕捉“卡顿瞬间的扭矩变化”(如旋钮卡顿前扭矩从3.7N?骤升至7.1N?),避免漏记故障。“循环测试要测19天,设备要是中间不准了,前面的数据就白记了。”小张说,他还测试了测试台的“连续运行稳定性”——连续24小时运行120次循环,设备无死机,数据记录完整,误差≤0.1%。
人员排班与“故障应急预案”。考虑到19天的连续测试,团队制定“三班倒”排班表:1白班(8:00-16:00):老周(机械监控)、小王(数据记录);2中班(16:00-22:00):小张(加密终端监控)、老李(故障处理);3夜班(22:00-8:00):老郑(工具维护)、小赵(数据复核),每班配备1名机动人员,应对突发故障;4故障预案:针对“旋钮卡顿”,准备酒精棉(清洁齿轮)、微型毛刷(清除灰尘)、备用齿轮(若磨损严重);针对“加密中断”,备用通信模块(19台,与样品匹配);针对“锁定失效”,备用机械锁芯(19个)。“夜班最熬人,得盯着设备别出问题,万一卡顿没发现,齿轮可能磨坏。”老郑说,他还在测试区备了咖啡和压缩饼干,缓解夜班人员的疲劳。
二、循环场景设计:“输入-加密-锁定”的贴合式流程(1971年9月16日)
9月16日,团队完成循环场景的最终设计——核心是“让每个步骤都复刻外交人员的实际操作”,避免“为循环而循环”的形式化流程,确保千次循环能真实反映联合国驻留期间的使用状态。设计过程中,团队经历“步骤拆解→参数确定→流程验证”,每一步都透着“对实际使用的尊重”,老周的心理从“流程框架完成的踏实”转为“细节偏差的担忧”,为次日的循环执行定好“操作标准”。
“输入密码”步骤的“细节设计”。团队按外交人员的输入习惯设计:1密码输入:采用“6位机械密码”(与样品一致),机械臂按键速度0.7秒\/位(模拟人手指的操作速度,比快速按键更贴近实际,避免齿轮因快速转动过度磨损),输入错误后需等待19秒才能重新输入(模拟人纠错的等待时间);2密码核对:输入完成后,测试台自动触发“密码验证”,若正确则进入加密环节,错误则记录“误输一次”(千次循环中允许≤19次误输,模拟紧张时的操作失误);3旋钮反馈:记录每次输入后旋钮的转动阻力(正常3.7-3.9N?,超过4.1N?则判定为“卡顿前兆”)。“人输入密码不会像机器一样快,0.7秒\/位刚好,太快了齿轮咬合不充分,反而容易磨。”老周让机械臂试输19次,小王记录阻力:“最高3.8N?,最低3.7N?,正常。”
“加密通信”步骤的“场景还原”。小张按实际外交通信设计:1密件内容:选用1971年外交常用的“会议日程密件”(190字符,含日期、时间、参会人员),与联合国会议的密件格式一致;2加密过程:模拟“密码箱→外交终端→联合国总部”的通信链路,加密速率192字符\/分钟(与样品性能一致),通信时长7分钟(含加密1.9分钟、发送3.7分钟、确认1.4分钟);3信号干扰:在通信中期加入“纽约常见的电磁干扰”(频率37hz,强度-87db),测试加密模块的抗干扰能力(需保持97%的通信成功率)。“要是没干扰,就不像纽约的实际环境了——联合国周围的电磁信号多,模块得扛住。”小张模拟干扰后,加密模块仍正常通信,成功率100%,“比预期的97%还好,抗干扰没问题。”
“锁定密码箱”步骤的“流程规范”。老周按外交人员的锁定习惯设计:1机械锁定:输入密码后,测试台自动触发“机械锁芯复位”(旋钮顺时针转19度),锁定时间1.1分钟(含锁芯复位0.7分钟、检查锁定状态0.4分钟);2电子锁定:同步触发加密模块的“休眠模式”(功耗降至37A,与样品待机功耗一致),切断通信链路;3锁定检测:用传感器检测“锁芯到位信号”“模块休眠信号”,双信号确认后,才算完成一次循环,避免“假锁定”导致后续循环偏差。“锁定必须‘机械+电子’双确认,不然人走了箱子没锁好,就麻烦了。”老周测试19次锁定流程,全部双信号确认,无一次假锁定,“流程没问题,明天就能按这个来。”
三、千次循环执行:19天的“连续作战与故障处理”(1971年9月17日-10月5日)
9月17日8时,千次循环正式启动——老周按下自动测试台的“开始”按钮,机械臂开始按设计流程输入密码,加密终端亮起“通信中”的指示灯,小王在记录表上写下“第1次循环启动,时间8:00”。接下来的19天,团队按排班表轮流值守,经历“初期顺畅→中期卡顿→后期稳定”,重点记录第370次的卡顿故障及处理,人物心理从“初期轻松”转为“卡顿焦虑”,再到“处理后踏实”,确保千次循环完整落地。
前7天的“顺畅执行”。前7天共完成371次循环(7x53=371),设备运行稳定:1每日循环:白班完成19次、中班17次、夜班17次,误差≤1次,数据记录完整(每次循环的输入时间、加密成功率、锁定状态、旋钮阻力);2参数稳定:旋钮阻力始终在3.7-3.9N?、加密成功率100%、锁定确认率100%,无任何异常;3人员状态:白班小王记录数据时格外认真,每完成10次就复核一次;中班小张盯着通信终端,生怕干扰导致中断;夜班老郑偶尔会起身检查齿轮,“夜里设备声音小,有异常能及时听见”。“前7天顺得有点不敢信,就怕后面出问题。”老宋在每日复盘会上说,老周则提醒:“别掉以轻心,千次循环才刚过三分之一,齿轮刚开始磨合,后面可能有磨损。”
第8天的“第370次卡顿故障”。9月24日(第8天)14时19分,中班值守的小张突然发现“第370次循环”的密码旋钮转动缓慢,数据记录仪显示“扭矩从3.8N?升至7.1N?”,立即喊来老李:“卡顿了!扭矩超了!”老李关掉测试台,拆开密码箱的旋钮外壳:1故障排查:用手电筒照射齿轮啮合面,发现有少量金属碎屑和灰尘(循环中测试台的金属磨损碎屑掉入),卡在第3组齿轮的齿槽间;2故障处理:用微型毛刷清除碎屑,用酒精棉擦拭齿轮表面(酒精浓度71%,避免腐蚀齿轮),重新组装后,测试旋钮阻力恢复至3.8N?;3原因分析:测试台的“碎屑防护垫”(0.37厚)移位,导致碎屑掉入,老郑立即调整防护垫位置,并用胶带固定。“还好是碎屑,不是齿轮磨损,不然得换齿轮,耽误循环。”老李擦了擦汗,小张重新启动循环,第370次顺利完成,“虚惊一场,要是夜班没发现,齿轮可能被磨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