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 会议争论(1 / 2)

卷首语

1971年1月15日8时07分,北京外交部主楼3楼会议室的门被推开,老周(会议召集人)抱着两摞厚厚的文件走进来,左手是外交团队整理的《加密算法升级方案》,右手是技术团队起草的《机械结构加固报告》,文件封皮上分别标着“优先防截获”“优先防物理”的红色字样。

会议桌两侧已坐满参会人员,左侧的外交官员面前摆着1970年外交通信泄密案例汇编,右侧的技术代表桌前摊开机械密码锁的设计图纸,空气里透着“未谈先对立”的紧张。老周将文件放在桌中央,目光扫过全场:“今天不做结论,只摆问题、讲依据,最后要找到能落地的方案。”

老陈(外交官员)指尖在“1965年某国际组织通信泄密”的案例上划过,心里想着“信号被截获才是最大风险”;老吴(技术代表)则摩挲着机械锁的样品,担心“箱子被撬,再好的加密也没用”。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距离联合国会议筹备截止仅剩2个月,这场关于“优先级”的博弈,注定要在争论与妥协中找到平衡。

一、会议前的方案筹备:外交与技术团队的“立场预设”(1971年1月10日-14日)

1971年1月10日,距离会议还有5天,外交与技术团队已分别启动方案准备——外交团队聚焦“通信加密升级”,认为纽约区域美方监测能力强,信号截获风险远大于物理撬锁;技术团队主攻“机械结构加固”,依据1970年多起外交密码箱被撬案例,认定物理安全是“第一道防线”。双方的筹备过程,不仅是技术方案的梳理,更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立场强化,每一份数据都带着“证明己方优先级”的心理预设。

外交团队的“加密升级方案”准备。老陈(外交官员)带领4名同事,梳理近5年外交通信安全事件,发现87%的泄密源于“信号被截获破解”,仅13%与物理撬锁相关。他们重点分析“69式”密码机的算法短板:15层嵌套的固定逻辑,美方若截获3组以上信号,即可通过频率分析推导算法规律(1970年某国使馆案例已验证)。方案提出“三重升级”:1将加密嵌套层级从15层增至21层,密钥长度从9位扩至15位(数字+字母+特殊符号);2加入“动态跳频”(每3.7秒随机切换频段,偏离预设频段19%);3增加“信号伪装”(每19个真实信号插入7个虚假信号)。“纽约有19个美方监测站,信号一发出就可能被抓,加密不升级,物理再安全也白搭。”老陈在方案初稿里写下这句话,还附上1970年美方“AN\/FLR-9”设备破解某国密码的速度数据(平均37小时破解固定算法)。

技术团队的“机械加固报告”起草。老吴(技术代表)团队则将重点放在物理安全上,他们收集1968-1970年全球19起外交密码箱被撬案例,其中17起是“机械锁防撬能力不足”导致泄密(苏联驻美使馆案例最典型)。报告核心思路是“三层加固”:1锁芯采用“6组齿轮联动+错位齿设计”,防撬工具插入后会触发齿轮锁死(需专用钥匙解锁);2箱体使用1.9毫米厚的合金钢板,边缘加“防撬折边”(普通撬棍无法着力);3增设“压力触发报警”(当箱体受到≥19kg撬力时,立即发出175分贝警报,同时锁定内部加密模块)。“如果箱子被撬开,加密算法再复杂,里面的密钥手册、通信记录也会被拿走。”老吴在报告里附了一张苏联使馆被撬密码箱的照片,箱体变形处用红笔标注“撬力集中点”,旁边写着“若按此方案加固,可抵御该类撬击”。

方案的“初步碰撞”。1月14日,老周组织双方提前交换方案,立即出现分歧:外交团队认为机械加固会增加设备重量(预计从5公斤增至7.3公斤),不符合外交人员便携需求;技术团队反驳加密升级会导致电池续航缩短(从19小时降至9小时),无法满足全天通信。老陈举例:“1969年我方驻欧洲代表团,因设备太重,紧急会议时无法及时携带,延误了通信。”老吴则回应:“1970年苏联使馆的密码箱,就是因为没加固,被美方用撬棍37分钟撬开,里面的加密密钥全泄露了。”这场提前碰撞,让双方都意识到,第二天的会议不会轻松。

人物的“心理预设”。老陈在1月14日的工作笔记里写:“技术人员不懂外交场景的紧急性,便携和防截获才是关键。”老吴则在报告末尾补充:“外交人员低估了物理安全的重要性,没有物理安全,加密就是空中楼阁。”这种“各执一词”的心理,源于双方不同的工作场景——外交人员常面临“紧急携带、快速通信”,技术人员更关注“长期安全、防物理破坏”,立场的差异,为第二天的争论埋下伏笔。

二、会议中的方案对立:“防截获”与“防物理”的辩论博弈(1971年1月15日9时-11时)

1月15日9时,会议正式开始,外交与技术团队依次阐述方案,很快从“方案介绍”升级为“优先级辩论”。外交团队以“美方监测能力强”为核心论点,技术团队以“物理泄密后果重”为主要依据,双方列举案例、数据反驳对方,辩论过程充满“逻辑对抗”与“心理较劲”,每一个质疑都直指对方方案的短板,每一次回应都试图强化己方的优先级。

外交团队的“防截获优先”论点。老陈首先发言,将1970年美方“AN\/FLR-9”监测设备的参数投影在墙上:“该设备接收灵敏度-127db,可捕捉3.7公里外的微弱跳频信号,纽约区域19个监测站形成覆盖网,我们的通信信号只要发出,就有97%的概率被截获。”他举例1970年某国驻美使馆,因加密算法简单,美方截获信号后37小时破解,导致19份外交文件泄密。“如果我们优先加固机械,加密还是老样子,美方截获信号后,照样能破解内容,机械再安全,通信内容也泄露了。”老陈还提出“便携性”问题:“外交人员参加联合国会议,要随身携带设备,若重量超7公斤,紧急情况下根本带不动,设备再安全,不能用也没用。”

技术团队的“防物理优先”反驳。老吴立即回应,将苏联驻美使馆被撬的现场照片分发下去:“1970年11月,美方情报人员用撬棍和扭力扳手,37分钟撬开苏联使馆的密码箱,里面的密钥手册、加密通信记录全被复制,导致后续3个月苏联驻美通信全被监听。”他强调物理安全是“基础防线”:“如果箱子被撬开,就算加密算法能抗7天破解,密钥手册被拿走,美方当天就能用密钥解密所有信号,加密升级还有什么意义?”针对重量问题,老吴展示测试数据:“我们优化加固方案后,重量可控制在5.7公斤,比最初的7.3公斤轻1.6公斤,且通过提手改良(加宽至3.7厘米),携带舒适度提升37%,能满足便携需求。”

辩论中的“细节对抗”。外交团队的老杨(分析师)提问:“机械加固能防多久?如果美方用更专业的工具,比如液压剪,你们的合金钢板能扛住吗?”老吴回应:“我们测试过19种美方常用工具,包括液压剪(最大剪切力37吨),1.9毫米合金钢板可抵御37分钟剪切,且剪切过程中会触发压力报警,能给外交人员争取销毁密钥的时间。”技术团队的小王(机械工程师)则反问:“加密升级后的动态跳频,需要实时调整频率,外交人员操作会不会很复杂?紧急情况下会不会出错?”老陈回答:“我们简化了操作流程,跳频参数预设19组,外交人员只需按‘一键切换’,无需手动调整,测试显示操作时间≤19秒,不会延误。”

心理上的“互不相让”。辩论进入白热化时,老陈有些激动:“你们只看到物理撬锁,没看到美方每天24小时监测我们的信号,一旦截获,后果比撬锁更严重!”老吴也提高声音:“你们以为加密能防住所有截获?如果密钥被偷走,再复杂的加密也没用!”老周及时打断:“都冷静,我们的目标是让联合国之行零泄密,不是争谁对谁错,要找两个方案都能兼顾的办法。”这句话让会议室暂时安静,但双方的眼神里,仍带着“坚持己见”的固执——他们都知道,优先级的选择,直接影响后续研发的资源分配,不能轻易妥协。

三、美方案例警示:1970年苏联驻美使馆事件的“冲击效应”(1971年1月15日11时-12时)

会议中场休息后,总参二部的老郑(联络员)带着19份机密材料走进会议室,其中包括1970年苏联驻美使馆密码箱被撬事件的“详细调查报告”(含美方使用的工具清单、撬锁过程还原、泄密后果分析)。这份案例的深度解读,像一场“及时雨”,打破了双方“各执一词”的僵局——苏联事件同时暴露了“机械防撬不足”与“加密密钥管理漏洞”的双重问题,让外交与技术团队都意识到,单一优先无法应对纽约复杂的安全环境,案例的“冲击力”,成为后续共识形成的关键。

案例的“细节还原”。老郑首先介绍事件背景:1970年11月7日,苏联驻美使馆的外交人员在纽约某酒店参加活动,随身携带的密码箱(型号“tА-68”)被美方情报人员撬动,虽未完全打开,但箱体内部的“密钥存储隔层”受损,部分密钥碎片被提取。11月9日,苏联使馆发现后,紧急更换所有密钥,但美方已通过碎片还原出37组核心密钥,导致后续19天内,苏联驻美通信被美方部分监听。“美方使用的工具很普通,就是我们之前测试过的37种工具里的两种——19英寸撬棍和扭力扳手。”老郑展示工具照片,“苏联密码箱的锁芯只有3组齿轮,防撬时长仅17小时,远低于我们需要的72小时。”

事件中的“双重漏洞”。老郑重点分析:苏联事件不仅是机械防撬不足,还暴露了“加密密钥与物理设备未分离”的问题——密钥手册直接放在密码箱里,一旦箱体被撬,密钥就有泄露风险。“这正是我们现在要避免的。”老郑看向外交团队,“如果我们只升级加密,不加固机械,美方撬开箱子拿到密钥,加密算法再复杂也没用;”他又转向技术团队,“如果我们只加固机械,不升级加密,美方截获信号后破解,就算箱子没被撬,内容也会泄露。”这句话让双方都陷入沉思——苏联事件的教训,恰好印证了“单一优先”的风险,之前的辩论,都忽略了“物理与加密相互关联”的事实。

美方“多手段并用”的策略暴露。老郑还透露,从后续监测到的美方通信分析,美方针对外交密码设备,采用“截获信号+物理撬锁”的“双管齐下”策略:白天通过监测站捕捉信号,晚上尝试物理接触设备。“1970年苏联事件后,美方更重视‘物理获取密钥’,因为这比破解加密算法更快捷。”老郑展示美方1971年的“情报工作手册”片段(内部获取),其中写着“优先通过物理手段获取目标密钥,辅助信号截获破解”。这个信息让老陈(外交官员)有些意外,他之前只关注信号截获,没想到美方会同时用物理手段;老吴(技术代表)也意识到,机械加固不仅要防撬,还要防“密钥被提取”,之前的方案还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