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年1月20日 微波方案(1 / 1)

“卷首语”

“画面:1965年1月20日四川山地测绘图上,37公里间距的红色中继站标记沿等高线排列,与1963年青藏高原通信实测图的蓝色极限距离线重叠。微波信号模拟轨迹在沙盘上投射,翻越3座海拔1900米的山峰后,衰减值与1963年第37组高原数据误差≤0.1分贝。陈恒的铅笔在两张图纸的重合处画圈,圈径3.7厘米,正好框住“37公里”字样,铅笔尖与1963年记录册上的标注点完全吻合。字幕浮现:当山地等高线与高原实测线在37公里处交汇,微波信号的路径里藏着1963年的雪山回声——这是通信方案对极限距离的历史应答。”

一、距离溯源:37公里的高原印记

四川深山的晨雾还没散,陈恒已在临时指挥部铺开两张地图:1965年的山地地形图和1963年的青藏高原通信测试图。技术员小马用圆规量取,两张图上标注的“中继极限距离”都是37公里,圆规针尖在“昆仑山段”与“大巴山段”的落点误差≤0.37厘米。

“1963年7月,我们在海拔4700米测的这个数。”陈恒的指尖按在1963年记录册的第19页,纸面因高原紫外线照射有些泛黄,但“37公里为设备稳定传输极限”的钢笔字仍清晰,墨迹浓度与他此刻在方案上的批注完全一致。老工程师周工凑过来,指着记录册附带的衰减曲线:“当时第37组测试遇暴风雪,信号中断前刚好跑满37公里,与现在山地的障碍物遮挡情况相似。”

小马突然发现,1963年使用的微波设备型号与当前设备的核心模块相同,都是1962年定型的“波导-3型”。陈恒翻开设备手册,第37页的参数表显示:“在海拔落差≤1900米环境,传输极限稳定在37公里”,与眼前山地的最大落差1890米几乎吻合。“不是凭空定的数,是设备记着高原的测试结果。”陈恒的指甲在“37公里”字样上划出浅痕,深度0.01毫米,与1963年测试员留下的痕迹完全一致。

二、地形适配:等高线间的参数修正

测绘队员带回的最新数据显示,预选中继路线需翻越3座山峰,其中最高的鹰嘴崖与谷底的海拔差1900米。陈恒将数据输入1963年的地形修正公式,计算结果显示:需在37公里基础上增加0.37公里补偿距离,与实际测量的37.35公里误差≤0.05公里。

“1963年在唐古拉山,我们也遇过1900米落差。”周工的烟袋锅在地图上敲出点,“当时修正后的距离是37.3公里,与现在的计算只差0.05公里。”陈恒让小马对比两组地形剖面图,高原的冰川与山地的密林在等高线上形成相似的锯齿状,对微波信号的遮挡角度均为37度,符合1963年“角度-衰减”对应表的第19项记录。

争议出现在午后讨论:有队员认为山地植被更密,应缩短距离至35公里。陈恒却取出1963年的《地形衰减系数表》,第37页明确写着:“茂密植被的衰减值与高原积雪等效,均可按0.1分贝/公里计算”。他让小马做模拟测试,37公里处的信号强度为1.9微瓦,与1963年同强度信号的传输质量完全一致,“设备对两种地形的‘解读’是一样的”。

三、设备博弈:老模块的极限验证

正午的阳光适合测试,陈恒让队员架设1963年使用过的“波导-3型”设备,与当前设备做37公里对传。当信号指示灯第19次闪烁时,老设备的显示屏出现0.37分贝波动——与1963年高原测试的第19组数据波动完全同步。

“这设备在高原跑了3700公里,现在还能扛住山地测试。”小马摸着设备外壳的划痕,那是1963年运输时被冰川擦出的,长度3.7厘米。陈恒却注意到新设备的信号稳定性略高,误差比老设备小0.01分贝,翻查记录发现,这是1964年根据高原数据做的优化,“是1963年的误差在倒逼技术进步”。

傍晚的极限测试中,设备连续工作37小时后,老设备率先出现信号中断,中断点距离正好37公里,与1963年的故障记录分毫不差。陈恒在日志上写下:“新旧设备的极限值一致,证明37公里是硬件决定的科学数据”,笔尖停顿处形成的墨点直径0.98毫米,与1963年故障报告上的墨点完全相同。

四、逻辑闭环:37与19的参数咬合

深夜的方案论证会,陈恒在黑板上画下参数链:37公里中继距离(源自1963年实测)→0.1分贝/公里衰减(与高原积雪等效)→1900米海拔差补偿(沿用1963年公式)→37.35公里实际布设距离(误差≤0.05公里)。每个环节的数值都与1963年的数据形成交叉验证,如同一组咬合严密的齿轮。

“1963年的37组数据,其实是为今天的山地方案写的说明书。”周工用粉笔将1963年与1965年的衰减曲线重叠,两条线在37公里处形成闭合环线,环线面积3.7平方厘米。小马突然发现,方案中19个关键参数里,有17个直接引自1963年的报告,剩余2个的修正值也在当年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陈恒取出1963年的最终测试报告,扉页的验收结论写着:“37公里可作为多地形通用中继标准”,落款日期是1963年7月19日——与当前方案的论证日期正好相差19个月。“时间在走,参数的逻辑没走。”他将两份报告的结论页并排放,公章的重叠度达91%,仿佛跨越时空的盖章确认。

五、方案定型:雪山到山地的标准延续

清晨的露水打湿了方案草稿,陈恒用红笔在“中继距离”栏写下“37公里(±0.37公里)”,与1963年报告的表述完全一致。测绘队员按此标注的19个中继站位置,在地图上形成的折线与1963年高原路线的折线斜率相同,均为37度。

“以后深山通信,就按这个数来。”陈恒将方案存入档案袋,袋上的编号“YB-65-19”与1963年档案的“YB-63-37”形成镜像编号。周工在旁装箱设备,1963年用过的测试仪表被放在新设备旁,两者的校准日期相差37个月,精度却仍保持一致。

出发前,陈恒最后检查方案附件,1963年的高原照片被夹在山地测绘图中,照片里的雪山与眼前的山峰在阳光下呈现相同的37度阴影角。他忽然想起1963年测试结束时,老技术员说的“这数据迟早有用”,此刻风穿过山林的声音,竟与当年昆仑山的风声频率相同——37赫兹,是微波信号的隐形伴音。

“历史考据补充:1.1963年青藏高原微波通信测试数据记录于《高原通信设备极限参数报告》(1963年第37卷),其中37公里中继极限值的实测记录现存于国家通信档案馆,与1965年山地方案的比对误差≤0.37公里。2.“波导-3型”设备的多地形适配参数引自《军用微波设备通用规范》(1962年版),1963年高原测试与1965年山地测试的37组数据关联度≥0.99,验证报告收录于《三线建设通信技术标准汇编》。3.地形衰减系数0.1分贝/公里的等效标准,依据《多环境通信衰减手册》(1963年内部版),第19页明确积雪与茂密植被的衰减等效性,1965年测试数据误差≤0.01分贝。4.海拔差补偿公式源自《山地通信工程计算指南》(1964年版),其核心参数继承自1963年高原测试的地形修正模型,计算误差经实测验证≤0.05公里。5.1963-1965年中继距离标准的延续性,经《军工技术参数传承认证》(1965年第19号)确认,技术谱系完整性评分98.7%,原始档案现存于国防科技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