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孩子再也不用蹲那种需要挑粪的老式茅厕,不能冲水,一到夏天或者雨水积漫时,就只能铺垫砖头,避开污秽。
卫生间大改造,每个楼层都有独立卫生间,男女都有,能冲水的那种。
校园里还有了校医室,有了图书馆,虽然人员还是不够可好歹五脏六腑有了。
校园里有几棵松柏,高耸入云,据说的建校时就存在的,树枝干如同华伞,遮阴蔽凉,一到课间,孩子们在树下做操玩耍,欢声笑语不断。
孙蒯见到了此处校长,年约五十岁,他不仅是东坑小学的校长,还是村里的书记。
村里人才稀少,很多老师都是身兼数职,比如六年级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就是村里的会计。
这些年国家出台一些帮扶政策比如想转正式老师的,可以走下乡路线在农村干满多少年就能有机会转到市里工作。
虽然这些年轻教师早晚要离开,但好歹保证村小不会没新老师。
闫玲玲是最近来的新老师里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她为学校带来很大的变化,许多年纪大失去干劲的老教师,也被她的工作热情传染,对学生的态度转变很多。
闫玲玲不仅关心孩子们的学习,也关心这些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一些年纪小的孩子,甚至会把她称作妈妈,要知道,闫玲玲还是个没对象的黄花闺女。
可想而知,闫玲玲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有多好了。
闫玲玲从杨沟村请来一个老教师,听说原先是城里的老师,退休之前还是个特级教师,自从来了学校之后,带给学校师生们的变化更是大。
孙蒯见到了闫玲玲和张翠萍,得知张翠萍是跟着退休的丈夫来到杨沟村养老,遇到家访的闫玲玲之后,被闫玲玲这个小老师打动,决定继续发光发热,来村小做贡献。
在采访的最后,李芭问闫玲玲是否会在村中教书的时限够了之后离开,得到的回答却是拒绝。
闫玲玲笑容里充满自信和力量,她认为自己在哪都是教书,但和城市里不同,乡村里的学生更需要她。
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这是她的人生理念。
张翠萍这位年长的特级教师眼中充满对闫玲玲的欣赏,或许是看到了新一辈接班人。
孙蒯和李芭也为闫玲玲的信念所感染,在最后,闫玲玲给他们指路,让他们去接近基层干部,试着走访他们。
经过闫玲玲搭线,他们两个顺利见到杨国峰,这位书记就是改变闫玲玲想法的基层干部。
跟着杨国峰工作几天后,了解这位村书记的日常生活,孙蒯和李芭彻底明白闫玲玲对杨国峰的推崇。
杨国峰真正做到了舍己为民的程度。
每天准时五点多起床,接村中老人去山上相聚,然后就是走访村里,检查水库河边还有山体,给村里群众跑腿去镇子里办事,落实上面政策。
他一天基本上都在忙这些事情,要不就是去镇上开会,回来通报村民,然后傍晚再接送村中老人回家,忙活到八九点洗漱上床,日复一日。
在这样的繁忙之中,杨国峰的精神状态出奇地好,他没有一丝不耐烦,每天有接不完的电话,办不完的事,给回村的青年人出主意找工作。
被孙蒯问累不累的时候,杨国峰嘿嘿一笑,说现在一点都不累,要说他心最累的时候,就是眼睁睁看着村里年轻人流失,村中老人暮气沉沉,留守在家的孩子们泡在思念里,长成一个个小苦瓜。
他那时候眼睛一睁就是发愁啊,眼睁睁看着村里越来越不行,他心急如焚,却想不出来任何好的办法。
直到夏芜回村包山,给村中注入新鲜的活力,老人们脸上有笑了,年轻人从外地回来了,孩子们有了父母陪伴,成长不再被缺席了。
杨国峰比任何一个人都要高兴。
而且现在整个镇子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感觉自己人生越来越有希望。
“等我老了,只要我没死,还能动一天,我就要干一天!”
杨国峰的话语里充满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
以上的采访,种种都指向夏芜。
孙蒯他们却没有接着指向去找夏芜,才是采访了许多和夏芜有关的年轻人。
这些人中,有失业回家的青年,有不想进厂打工的厂妹,有不舍孩子留守的父母,有给父母养老的中年人,还有被重男轻女赶出家门的单身女性,有身患重病无处可去的病人……
孙蒯和李芭看到了更多的变化,也从这些人的嘴里,还有他们露出的真心笑意里,一一证实网上那些传言。
原来真有人能够这么无私,把公司里的手艺切实用在员工头上,用在造福村中老人头上。
在这样偏僻的小村庄,哪怕是一份月薪三千的工作,也会被许多人抢破头。
但夏芜并没有只给他们三千月薪。
她给他们辛苦工作应得的金钱,堪比一线城市的月薪,加上五险一金的保障,还有正常工作该有的正常上下班时间以及双休。
这些写在律法里,应该被实行的规则,被一些金钱腐蚀掉的资本家改写成996,不加班等同于无法抱紧幸福。
简直是本末倒置。
劳动本应该是幸福的,被人异化之后,成了痛苦的来源。
让人痛苦的是劳动吗?是辛勤劳动却没有得到应得的。
员工猝死在岗位上,只能让老板住上更大的别墅,开更好的豪车。
可是凭什么呢?
人人都知道这是不应该的,可人人都在被书写默认的潜规则之中,无法挣脱。
夏芜没有重蹈覆辙,她把村民们辛苦工作挣来的钱用来改善村里人生活上。
除了高工资,五险一金和双休之外,公司还有许多隐形福利。
比如村里人想要重新修建房屋,会得到一定的公司补助金,帮助翻修。
再比如,公司每年的盈利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用来进行公共设施建设,村里修路,修广场,老年活动室,阅览室等,都是从这笔资金里出。
夏芜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于是,村子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人们处在这个圈子里,尝到了团结的好处,越发团结互助起来。
孙蒯在杨沟村见到的种种变化,包括村里人的相处,孩子们的亲密无间,最终都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乌托邦。
李芭认为,这里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充满不涉世事的天真和烂漫,像是一个没经历过社会毒打孩子写出来的幻梦。
如果他们没有亲眼看见,没有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只是从别人口中听说而已,估计也不会相信这世上会有这么一群人,构造出这么个地方。
一个多月的经历,最终被二人剪辑成两个小时的长视频,发出去之后,孙蒯和李芭的内心也像是经历的洗礼,他们有许多悲观的想法,似乎也被改变了。
原以为这条探索乌托邦的长视频不会引起太多关注,可二人万万没想到,这条视频带来的变化是现象级别的。
许多年轻人在看完这条视频后,就像是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心中充满渴望和羡慕。
一些人恨铁不成钢,原来对员工这么好,公司也是可以盈利的,偏偏一些资本家,恨不得把员工把血肉彻底压榨,直到抽骨取髓。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让人难以忘怀。
越来越多的人转发这条视频,并发表自己的感想。
不同的人眼中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许多官媒看到视频里无私的乡村教师和基层干部,也觉得是个好的宣传点,于是大肆宣扬。
东华镇,杨沟村,还有夏芜,就这样赤裸裸地出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