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关于东华镇的长视频横空出世,短短一周之内,在多个视频平台上收获超过一千万播放量,评论超过三万条,甚至被多家官媒转发。
东华镇就这样在网上爆火了。
而夏芜也逐渐暴露在更多的网民视野之中。
一个月前,快抖上的个人大主播“筷筷叭叭”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乘坐汽车来到了东华镇。
“筷筷叭叭”的账号背后,是一对夫妻,现实中,男主播名字叫孙蒯,女主播名字叫李芭。
两个人大学恋爱,志同道合,价值观高度一致,大学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受不了高压生活,于是辞职做自媒体账号,两个人善于表达,在镜头面前毫不慌乱,对很多实事和社会现象都能做到锐评。
可以说,孙蒯和李芭就是靠嘴巴吃饭的。
在圈里算是得罪不少人,但也因为铁面无私,积攒了很多喜欢他们个人风格的粉丝。
孙蒯和李芭曾经被某自媒体公司邀请入职,被开出年薪超百万的高价,但被二人拒绝,此消息传出来后,又经过二人证实,再次坐定二人宁可不要钱,也要说真话的人设,所以他们两个的粉丝,可以说对他们深信不疑。
社会上很多现象,其实不是两个没权没势的小主播能够碰的,孙蒯和李芭的视频账号曾经三进三出,被禁言,被放出,重复几次后,二人锐评都小心很多。
可以说,他们两个早已心灰意冷,觉得有些背离当初做视频的初衷,成夜成夜失眠,考虑放弃做此类视频了。
这次前往东华镇,一来是这两年博主夏夏的热度很高,网传她在村里开公司,给村民的待遇要比许多大厂公司给员工的待遇都要好,在网友们的嘴里,夏夏所在的村庄都快成了现实乌托邦,是许多人的精神圣地。
有人吹捧,自然有人唱衰,同样的,网上还有一些不遗余力黑夏夏的人,认为她是在表演,在作秀,哪里会有人这么大公无私呢?
于是就有人在孙蒯和李芭的账号面目。
孙蒯和李芭觉得这样挺没意思的,这世上有很多事情,该锐评的不能锐评,无害的却要被人持续关注,指指点点。
可他们也毫无办法,李芭试着在夏夏的账号里购买很多农产品,除了有些小贵,基本都是货真价实。
慢慢地,李芭也养成了看夏夏视频的习惯。
他们决定来东华镇一探究竟,是被最近网传的桃源社区给吸引来的。
一个农产品网红博主,在家乡盖了小区,而且噱头十足,又是只租不卖,又是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家,引起很多年轻人的共鸣,在网上吹嘘东华镇就是他们心中的桃花源,赛博世界里的乌托邦。
网上吹捧的风太大,彻底勾起孙蒯和李芭的好奇心,于是他们两个决定悄悄摸摸走访一趟,如果可以的话,这将是他们的告别视频。
他们想要离开锐评界,带着这些年来挣到的钱,去提升和进修自己,琢磨新的赛道。
就这样,夫妻两个轻装上阵,除了带上相机电脑之类的工作用品,就只带了几件换洗衣服。
经过飞机高铁大巴几趟转车,二人终于来到东华镇,却没想到,这是改变他们一生的开始。
孙蒯和李芭火爆全网的视频,长度共有两个小时,堪比一部电影的长度。
与其说是自媒体视频,还不如说是一期无比真实的纪录片。
孙蒯和李芭通过亲眼观看,走访,打听,对比等手段,全方位地展现了他们眼中的东华镇,虽然时长很长,但网友们看的津津有味。
孙蒯和李芭本来只想在东华镇待两三天,拍完视频就走,但最后,他们共计在这里待了一个月零二十天。
东华镇春天的早晨是带着雾气的,远处群山掩映在浓白的山雾之中,城镇被早餐摊热腾腾的蒸气笼罩,如在天上人间。
在孙蒯和李芭二人的视频里,东华镇和华夏无数个城镇没什么区别,没有高楼,没有繁华的装修,甚至也少见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大品牌连锁店。
这里有的,只有略显落后的老式建筑,还有各类杂牌奶茶炸鸡店铺。
但这里又和别处不一样,这里的人和物,都带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气势。
镇上集市比较集中,两条十字型街道,两边各种琳琅满目的商铺,走完全程也不过十几二十几分钟,除了商铺,还有
还带着露水的春韭,嫩油油的绿,被扎成整齐的一小捆,一捆只要两三块钱,足够一家三口人吃一顿韭菜炒鸡蛋。
家养的鸡蛋,被卖鸡蛋的老婆婆打一个样品在瓷碗中,黄澄澄的蛋黄,证明这些鸡蛋确实是家养的,而非饲料养殖。
现如今的城镇,去年轻化越来越严重,许多年轻人在家乡找不到工作,没有生存空间,为了挣钱,只能去一线大城市奔波。
孙蒯他们两个并非没有去过其他城镇,当然,在那里,他们见到最多的就是中老年人,还有留守在家的妇女和儿童。
东华镇也是如此,但这里的年轻人,似乎要比别处多。
有的街道两边的商铺正在重新装修,孙蒯夫妻两个自报家门,随机采访,卖菜的老人,上学的儿童,独自装修经营奶茶店的小姑娘,甚至是乡村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
就像是寻着线头拆毛衣一样,他们扯着东华镇许多人口中的“变化”,找到了给东华镇带来诸多变化的源头。
许多人说,都是杨沟村杨洪恩的孙女,读书有出息,回来包山种地,给偏僻的山村带来变化的生机,外地来的人越来越多,好多本地人在家门口都能挣到钱。
姓蔡的早餐店老板告诉孙蒯,他们一家在镇上开早餐店,少说也有二十年了。从最早的卖炸油果,榨豆浆,到现在经营品类越来越多,镇上许多年轻人都是吃他家早餐长大的,就像是羽翼未丰的雏鸟,在长出丰荣的羽毛后毫不留情展翅离开,那些被他做出的早餐喂大的孩子,都在长大成人后离开,再也没回来过。
但现在,镇上的年轻人又多了起来,店里的生意也好了很多,就在前不久,他们店里还来了十几个洋人,叽里呱啦会说外语的那种,蔡老板听不懂,但他以前只在电视里手机上见过洋人,你说这稀奇不稀奇呢。
卖菜的老婆婆起码有九十岁了,一双畸形的小脚格外引人注意,她个头不高,直起身子来,腰背也早就驼了,看着像是个小纽扣,不过她眼睛不花,耳朵也不聋,脑子也还清醒着。
她摊位上没别的菜,只有春韭,大概大拇指箍一圈的粗细,用稻草扎的整整齐齐,韭菜没有黄叶子,看起来干干净净,让人很有购买欲。
老人家像是走了很远路才来到这里的,到了集市上后,把韭菜从化肥袋子里小心取出来,从电动轮椅后面搬出小马扎,坐在韭菜面前,见孙蒯来了,说话前还要掏出一方帕子,先把嘴边的沫子给擦一擦。
孙蒯见她年纪这么大还要卖菜,心里挺难受的,于是就把老人家的七把韭菜都给买了下来,好叫老人家先回去。
老人家口齿还伶俐,孙蒯的采访进行顺利,老人家夫家姓孙,她是童养媳,也就跟着姓孙,她包了五六年小脚,在脚还没彻底变形的时候,废除女子缠脚,她才能保留走路的能力,即便如此,从村里走到镇上,也要走走停停许多回。
自从镇上路修好之后,家里人给她买了轮椅,让她行走自由,老人家在家闲不住,种了两畦韭菜,闲着没事就来镇上卖。
李芭心怀同情,一开始还以为老人家是家中贫困,可看到老人家的谈吐穿着,还有那擦的干干净净的电动轮椅,又觉得有些不像,于是决定借着送老人回去的名义,到她家中看看。
得知两个小年轻是外地人,老人家很高兴,就要把人往回家领。
跟着她回去之后,孙蒯二人才解开误会。
老人家不穷,家里在村中开的民宿,兄弟两个齐心协力,把原本的住房拆了重建,一部分装修做民宿,租给外来游客,真正实现在家门口挣钱。
民宿装修很好,许多地方是用石头堆建的,园中种着花草,一家人自己住的院子里,愣是从花园里开辟两畦韭菜地出来。
得知孙蒯和李芭是做自媒体账号的,开民宿的兄弟俩很高兴,他们是老人家的孙子,都四五十岁了,亲爹亲爷爷都走了,老奶奶身体依旧倍棒,兄弟两个与有荣焉。
他们说了自家的情况,又说起以前不是这样的。
在村子里发展起来之前,他们兄弟两个家中必须留一户在村里照顾年纪大的老奶奶,另一个兄弟出去打工。
现在日子好过多了,不用打工也能挣钱,把老奶奶伺候的好好的。家里用不着老奶种地挣那点钱,奈何老人家苦了一辈子,根本闲不住,种出来的韭菜吃不完,还要拿去镇上卖。
孙蒯得知这些,才发觉自己的同情实在可有可无,又很高兴听到这些。
老人家的第四代孙还小,在上小学,中午从学校回来,见到家中有两个陌生人,也不害怕,饭桌上炒着孙蒯买来的韭菜,还有其他菜,味道不俗,小孩子说起学校趣事,说学校里来了个新老师,年纪很大,比他爷爷都大,在学校里建了个图书馆,因此里面多了很多书出来。
小孩子们可以借书,但要好好保存,校园里最流行的是哈利波特,可惜已经被那些高年级学生给借完了。
小孩也很想看。
孙蒯因此对村中学校好奇起来,经过小孩同意后,跟着孩子呢去了东坑小学。
乡下的学校已经没有几所了。
有些学校因为人口流失,六个年级加起来都没有十个人,不得已倒闭,把学生送到别的学校。
东坑小学地理位置比较便利,一直保留着,原先学校里大概有七八十个学生,这学期好多孩子跟着打工的父母回来,目前学校有一百四十七个学生。
学生多了,老师越发忙不过来,东坑小学也变了很多,有人捐钱把东坑小学未建成的教学楼给建了起来,校园不再是工地,而是真正现代化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