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源源不断的工作岗位(1 / 2)

“你看这个小弟弟,”丁遇春指着李娜的孩子,“这孩子名叫旺旺,你看他乖不乖?爷爷跟他妈妈有话说,你能不能帮爷爷带一下弟弟?”

丁遇春跟杨弘文说话,就跟哄孩子一样,更让李娜确信,眼前的年轻男人有点问题。

杨弘文乖乖点头。

走过去拉起旺旺的手,想把他带走。

旺旺不愿意,扎进李娜的怀里,任由李娜怎么劝说都没有用。

杨弘文也不恼,跑出去把自己的相机拿过来,播放里面的视频,自顾自坐在一旁看,旺旺听到声音,好奇地瞄一眼,又一眼。

杨弘文一个劲地自己在那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旺旺大概徘徊十几分钟,才小心翼翼凑过去和杨弘文一起看。

两个人都不说话,探着头看相机里的世界。

然后杨弘文对着外面拍一张照片,旺旺看见了,他又出去拍别的地方,旺旺就跟着他一起去了。

两个人全程都没什么交流。

丁遇春来杨沟村之后的第一个病人就是杨弘文,杨弘文出现智力问题,是因为小时候发烧错失最好的治疗机会导致的。

目前国内外脑领域的医学可以说是发展困难,自闭症,孤独症,失语症,甚至是智力低下等……

这些病都没有太好的治疗手段,只能寄希望于康复训练。

而长时间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孩子家常投入金钱时间,事实上,这些投入有可能是收不到好的回报的。

所以,像李娜这样检查出来孩子有问题,另一半要离婚的,在有问题的孩子家庭中并不少见。

大多数母亲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就像是李娜这样。

见儿子出去跟人玩,李娜眼泪就没停过,扑簌簌往下掉,擦都擦不干净,丁遇春给她抽纸巾,李娜又哭又笑地说:“我这是太高兴了。”

丁遇春明白,他问李娜道:“你先别哭,我还没说一定能把他给治好。这事儿我不能给你打包票,你看见刚才的孩子了吗?他跟你儿子一样,自闭症。咱们国内有一种观念哈,就是自闭症的孩子是傻子,智力低下,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很多自闭症孩子被当成傻子是不正确的。”

“只要接受康复,被训练,许多自闭症孩子也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所以我跟你说,想让你儿子回到从前聪明伶俐的样子,不是没可能,只是可能微乎其微,我说话直接点,你是个普通人,没钱没时间,咱恢复成那样不现实。”

“但是呢,你可以换个角度想想。任何家长养育孩子,就跟动物界养幼崽一样,都希望孩子长大能有自我生存的能力,只不过咱们人类进化超前一步,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给父母带来荣誉。”

“从今天开始,你别把目标放太长远,你就想着给他训练出独自生存的能力就行,听明白了吗?”

“把他当个人来看,而不是一个需要照顾的、时时刻刻离不开你的婴儿看,你看,他没在你旁边,不也能生活很好吗?”

丁遇春说了很多,李娜顺着他的视线看外面,旺旺从杨弘文手里接过相机,正在摆弄,像是不明事理的小猴子一样。

李娜听明白丁遇春的意思了,孩子治不好,可也能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

丁遇春教李娜给孩子做康复训练,每周来扎针一次,直到孩子的一些癫痫症状被治好,那他就可以像个正常孩子一样,去锻炼说话,锻炼生活能力了。

带着旺旺离开杨家的时候,李娜还有些懵,她哭得眼睛都肿了,心里的高兴骗不了人。

她已经问过了,村里就能租房子,价格也不贵,她们租一个单间住,一个月一两百就行。

她本来以为找丁遇春看病会挺贵,结果花这么长时间,就给她开了一副药,知道她没地方住,还说熬好了她带着孩子来喝就行,总共花不到五十块钱。

李娜之前在深城上班,为了养家糊口给儿子看病,她一天要打三份工,白天就把儿子放在家里,用链子把他拴着,放动画片给他看。

怕他吃东西卡着,她不在家时,也不敢给他吃的喝的,就跟养什么小动物似的。

李娜知道孩子苦,可她实在没办法,幸好有好心邻居还能帮忙照看点。

她手里攒了一些钱,想着要在杨沟村住一段时间,不如干脆把深城那边的房子给退了,东西就让邻居大姐帮忙寄过来。

那边房租还有一个多月到期,好好跟房东求个情,兴许还能退她三五百块钱。

李娜很快就在村里找好了房子,知道她情况的村里人十分热心,租给她的房子就在村中心,据说刚简单装修过,没什么甲醛,一个月一百五十块钱房租,包水电费,后院还有一块菜地,顶多两三平米,房东是个年纪挺大的老婆婆,连着菜地一块租给她,让她能在家里做饭吃。

代价是李娜要帮她照顾其他菜地,平时浇浇水除除草就行,不用施肥的。

村里的菜地都是绿色无公害,不打药,青蛙一多起来,虫子就少了。

李娜觉得自己捡漏了,这里锅碗瓢盆都有,她和邻居大姐也说好了,把她东西寄过来,房东人也很好,明明她提前退租影响房屋租赁,还是把剩下一个多月的房租都退给李娜。

一天之中遇到这么多好消息,李娜心情大好,觉得人生又能看见希望了。

像李娜这样的家长数量可真不少,夏芜低估了有孩子的人,现在不比从前,孩子少了,也金贵许多,孩子有点小毛病就去医院,要是有点大毛病,四处求医更是多见。

李娜来没过多久,就和村里人混了脸熟,她把儿子放出家门,只要他不碰什么危险的东西,就任由他在村里乱跑,看花看草,看小孩玩耍。

一开始李娜还有些提心吊胆,可慢慢她发现,农村就是比城市更适合孩子玩耍,村里没有车水马龙,大人们都是脸熟的,就是靠近河边,也会有村里的大人在附近多注意些。

于是李娜就放心下来,开始改造自己和儿子生活的小屋,给村里人打好关系,然后给自己找了个活干。

杨国恩的烧烤摊生意越做越红火,每天下午四点半出摊,应顾客强烈抗议,不得不改成下午三点出摊,营业到夜里十点,他们这地方是乡下,天天往这里跑吃烧烤的人其实也不多。

但奈何放暑假,来附近村子租房带娃的人真不少,这些习惯夜生活的城里人,每天晚上跟夜猫子似的,也不睡觉,镇上电动车车行干脆推出租车服务,一百块钱就能租车七天。

于是那些城里人,闲着没事就骑着电动车四处溜达,来杨国恩的烧烤摊吃烧烤,一吃吃到十二点,常有的事。

杨国恩不至于跟钱过不去,他的烧烤摊也行当初的夫妻档变成多了三个员工,一个帮他烤串的大厨,是他老婆的堂弟。

还有串串的,上菜的两个大姐。

五个人忙活一个烧烤摊,还有些忙不过来,杨国恩算算自己挣得钱,感觉还能再请个人。

正巧李娜厚着脸皮四处问有没有需要帮工的,杨国恩知道她是带孩子求医看病的,于是就让她留在干活,一个月三千块钱。

时间还算自由,工作量也不多,最重要的是陪孩子的时间多了。

李娜对此非常满意。

夏至亲自负责中药堂的修建,事实上他和马方舟的工作室,承担了不少村里房屋的修建任务。

来这里玩的外地人越来越多,许多当地村民想要进行房屋改造,做点小生意,挣点小钱,难免要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搞得漂漂亮亮的,才能把生意做起来。

于是马方舟和夏至就忙起来了,他们把郝堂上个世纪的老建筑给改成民宿,中古结合,老少皆宜,同时兼具古典和现代化的美感,属实是审美超过村里人几十年。

他们接的单子都排到明年了,就这还抽出时间给夏芜画出中药堂的设计图来。

中药堂坐落在村里公共区域,占地面积约有两三亩地,分前院后院,上下两层,古式建筑。

楼下是坐诊台,楼上是病人休息、熬药,做康复治疗的地方,后院是员工休息室,药仓,前后两个院子用木制连廊连接,以免下雨不方便通行。

前后建筑中间的天井,中间有一个亭子,四周可以晾晒药材。

总而言之,非常的古香古色,但又不显得过于突兀。

尤其是药堂前面的一棵柿子树,本来施工队只要砍的,可夏至让人把柿子树保留下来,站在二楼上又是一处景观。

东华镇上施工不断,有很多工程队,很轻松就匀出来两个工程队,先把中药堂给建出来。

杨沟村越来越热闹,不知为何,本来籍籍无名的村庄,就是很能吸引人。

王忠呼朋唤友,想多叫些人来这边凑热闹撑场子。

另一边呢,马学庆上次来杨沟村蹭饭,回去没两天,就想罢工不干了。

他算是想通了,自己这些徒弟,大的都四五十了,整天还依偎在他身边,干活,是真没野心呢,还是他管束的太严格了呢?

马家菜馆,总不能一直要他在,那万一他死了呢?

马学庆想挺久,这日趁着大清早不忙,就把四个徒弟给叫来开会,该分的分一分,想单干的就单干,去开分店,干什么都无所谓,不想离开的,就继续守着马家菜馆干,这里有客源,只要别瞎胡搞,肯定不会饿死。

至于马学庆,他要退休,颐养天年了。

徒弟们先是哀求,不愿意他退休,耐不住马学庆是认真的,随后大徒弟和三徒弟说要拿股份去单干,二徒弟和小徒弟想继续守着马家菜馆不愿离开。

马学庆找来律师,没过多久就把这个家给分好了。

老马不打算炒菜了,要走之前,亲自下厨给以前的老客人再做一顿饭,那些吃他饭菜一二十年的老餮们,被他挨个打电话邀请过来。

知道老马要退休了,大家都很不舍。

分别在即,老马这心里啊,是真不好受,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