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第五日深夜,一丝如丝线破裂般的微弱波动,自虚空极远处传来。那不是听觉捕捉的声音,而是识海深处与寂脉相连的一角,轻轻震颤了一下。
牧庭心中不起波澜,只调动寂脉之力,如蛛网般延伸,将那一缕波动缓缓引入识海。瞬间,整个白寂空间微微震颤,四周的微光小点同时共鸣,发出无声的嗡鸣。
一丝极淡、极细的不可闻之声,在识海中缓缓凝聚,组成一段若隐若现的“寂音符”——那是玄寂界本源的律动,是寂静本身的声音。
「你已掌握静空诀第三境:听空。」
老僧张开双掌,空中浮现出一块宛如透明晶体的长碑,碑身光滑,无字无纹,却散发着无尽空寂之意,仿佛能吞噬一切靠近的波动。
「第四境,‘入无’。」老僧的声音带着一丝庄严,「将自身彻底融入寂界,不显不藏,不动不行,不为万物所感,不为天地所扰,成为寂静的一部分。」
牧庭立于寂碑前,缓缓释放全身的寂脉之力。他放弃了灵息的运转,收拢了所有魂念的锋芒,将“我”的存在特征——灵力波动、神魂气息、甚至因果轨迹,都彻底抹除。
他站在虚空之中,身影渐渐变得模糊,与周围的白寂云海融为一体。此时,即便有修士以神识扫过,也只会感知到一片纯粹的寂静,无法察觉他的存在;连玄寂界的天道法则,都仿佛失去了他的坐标,不再将他纳入“生灵”的范畴。
他彻底化入了这片无边之静中,成为寂本身——如石般沉默,如风般无形,如虚无的一角,不被任何力量感知。五行不侵其体,万法不动其形。唯有一道凝练的“寂印”,在灵魂最深处静静流转,标记着他最后的“本我”。
「你已掌握静空诀第四境:入无。」
老僧回身,双掌合十,口诵无声的经文。他的身躯化作万千细沙,缓缓融入地面的白沙之中,彻底与玄寂界同化。
就在老僧消散的刹那,四方的寂静忽然被抽离了一息——那是一种极致的“无”被打破的瞬间,天地为之轻轻共鸣。
远方的白雾中心,一颗古老的圆球缓缓悬浮,圆球表面铭刻着奇异的圆环轨道,轨道中流转着微光,散发着超越寂静的“恒寂”气息。
「第五境,‘守寂’。」识海中响起老僧最后的留言,「非静止之寂,非空无之寂,而是于动中守静,于乱中持空,寂在心中,而非境中。」
牧庭盘坐于圆球下方,将灵魂深处的寂印烙入识海核心,再将寂脉之力与识海中所有主念融合。这一次,他不再刻意屏除五感,反而将听觉、视觉、灵觉全面开启。
他睁眼望天,白寂云海翻涌如浪,虚拟的日月在灰白天际流转,世间万象在眼前变幻,他心中却如空镜,不起半分涟漪;他张口吸息,气流在口鼻间流动如云动海移,灵息在经脉中奔涌如潮,他的神念却始终沉定如渊。
他在识海中模拟风暴:焚魂界的烈焰焚身、雷湮界的万雷贯体、魇墨界的梦魇缠绕、万息界的音浪冲击……无数动态的幻象在识海中炸开,他的身躯随幻象震动,灵气流转加速,丹田剧烈运作,而他的本心,却如空谷回音,始终不动。
他已将“动”与“静”合为一念——身在万变之中,心在恒寂之间。天地不动,心不动;天地百变,心仍不动。
那颗古老的圆球忽然缓缓裂开,一道柔和而永恒的寂光从中射出,照入他的识海,与魂核上的寂印融为一体,形成一道不朽的封印。
「你已掌握静空诀第五境:守寂。」
系统的声音在识海深处轻声响起,如极远处的水滴落入深潭,漾开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
「玄寂界阶段完成度:100%。」
「准备传送下一世界……」
牧庭静坐于白寂云海中,周身寂光流转。玄寂界的修行让他明白,真正的寂静并非死寂,而是于喧嚣中守住本心的恒定——这是比任何力量都更坚韧的境界。他的目光望向虚空,等待着下一段旅程的开启,心中的寂海,已能容纳万千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