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朕就是最大的名将(2 / 2)

见众臣依旧是一副将信将疑、忧心忡忡的样子,萧衍为了证明自己“宝刀未老”,又开始喋喋不休地吹嘘起自己当年的“英明神武”:“哼!尔等可知当年陈庆之、兰钦是如何成为一代名将的?那都是朕!是朕一手调教出来的!是朕识人之明,用人之智!若非朕之指点,他们焉能有日后之成就?朕虽久不亲临战阵,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乃朕之本能!朕,才是这大梁最大的名将!”

他越说越激动,唾沫横飞。然而,台下的群臣听着这些陈年旧事,看着眼前这位沉溺于昔日荣光和佛理之中的老皇帝,心中只有一阵阵的厌烦和无力感。陈庆之?兰钦?他们的尸骨怕是都化成灰了!现在提这些有什么用?能挡住侯景的刀锋吗?

萧衍自顾自地说了一会儿,见台下反应寥寥,自己也觉得有些无趣,便停了下来。但他内心对自己的布置却满意至极,自觉已经稳操胜券,心情反而又好了起来,甚至开始盘算着等擒获侯景后,该如何在佛前超度这个迷途的“羔羊”。

他心中得意地想道:“侯景啊侯景,你这只不知天高地厚的蚂蚱,就算给你装上翅膀,蹦跶得再高,又岂是朕这头大象的对手?你想打赢朕?呵呵,这不是幻想,也不是臆想,这完完全全就是痴心妄想!”

随后,他仿佛已经完全将城外的威胁抛诸脑后,竟真的不再理会殿中那些魂不守舍的大臣,转而兴致勃勃地继续与侍立一旁的普信大师探讨起某部佛经的微言大义来,仿佛外面的刀光剑影只是另一场需要参悟的“红尘劫难”。

留下满殿惴惴不安、心如死灰的群臣,在越来越浓的夜色和越来越近的危机感中,徒劳地煎熬着。

---

另一方面,建康城外·朱雀航

侯景的五千人马,如同暗夜中流淌的毒液,悄无声息地渡过了秦淮河上的朱雀航。然而,他们并没有像建康城内那些“守城大将”所预料的那样,直接扑向高大的建康南门,而是猛地一个转折,如同毒蛇甩头,直扑向建康的“两肋”——丹阳郡城和东府城!

这正是谋士王伟和宋思玉为侯景精心制定的计划核心。他们深知,就凭这五千人,想要强攻拥有百万人口、城防坚固的建康主城,无异于以卵击石。必须用巧!而“巧”就在于——资源!

丹阳郡城和东府城,虽非主城,却是建康最重要的仓储基地和物资囤积点!大量的粮食、布匹、军械,尤其是国库备用和勋贵们寄存的金银铜钱,都集中于此。更重要的是,由于今日是上元佳节,绝大部分守军都被抽调去加强建康主城的戍卫了,这两座辅城的防御力量空前虚弱,每处仅有不到三百老弱残兵驻守。

侯景大军如同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城下。守军看到那面狰狞的“侯”字将旗,以及军队散发出的百战凶悍之气,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有抵抗的勇气?几乎没放一箭,没动一刀,两座城的守军便争先恐后地打开了城门,跪地请降。

侯景兵不血刃,凭借凶名就拿下了这两座至关重要的城池!王伟立刻建议:“大将军,时不我待!立刻开仓放粮,用金银募兵!建康周围,士族庄园林立,佃户、流民无数,生活困苦,只需稍加利诱,必能云集响应!”

侯景眼中凶光毕露,立刻下令:“传令!打开所有仓库!竖起招兵旗!告诉那些穷哈哈,跟着我侯景,有饭吃,有钱拿!能抢到多少,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一时间,侯景的游骑四出,如同瘟疫般在建康周边的乡村坞堡间传播着“开仓放粮,重金募兵”的消息。无数生活无着、备受压迫的佃户、流民,如同闻到了血腥味的饿狼,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向丹阳和东府城……

而此时,建康城内那五位被萧衍寄予厚望的“守城大将”,还如同五个尽职尽责的“门神”,傻傻地守在各自负责的城门楼子里,伸长脖子,眼巴巴地等着侯景来进攻呢。(萧正德不是)

他们完全不知道,致命的毒牙,已经悄无声息地嵌入了建康最柔软的腹部,并且正在急速地膨胀、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