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防患于未然(1 / 2)

鼎定南北朝 碧海思云 1130 字 3小时前

“元琛离开关中,我们最大的难题终于解决了。”祖莹离开之后,陈元康和杜弼、赵彦深笑容满面的说道。

卫铉笑着说道:“天下虽然战事不休,但是将帅们对朝廷还算恭顺,一些人甚至贡赋不绝。”

“能上贡的,已经相当不错了。”陈元康道:“天下诸州之中,不受战火荼毒的上州、中州多多少少都上供,反倒是那些下州,一个个跋扈异常,一文钱也不给朝廷。朝廷现在竭力督促天下各州运输税赋至京。元延明每有缴获,都将奇珍异宝上供朝廷,而不是分给有功将士,陛下、朝官极为满意;我看此人大奸似忠,迟早要露出真正面目。”

“元延明在淮水北岸肆意扩张,并吞邻州,何时顾念过朝廷的想法?待他击退萧梁,彻底掌控徐、豫、东豫、东荆、南兖州等州,也许不用看朝廷眼色了。”卫铉说道:“这就是离京城远的好处。我们以前吞并一两个郡都要再三权衡,不过凡事都利弊,离京城有坏处,自然也有好处。元琛如今愿意移镇,这便算是好处了。”

卫铉心情相当美好。在上党七郡起家,朝廷和尔朱荣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坎,上党七郡就那么大,没有丝毫扩张的余地,而且实力一旦过于庞大,立刻引起朝廷担忧和警惕,然后制造重重麻烦;这也是卫铉要将军队一分为二的缘故。但是关中却有无限的扩张空间,也不用太过担心朝廷的反应,非常的畅快。

今后在关中扩军固然容易令朝廷警惕,但是理由也很多!其中最好的理由便是对付吐谷浑。

陈元康道:“主公,岐、泾、豳三州将是主战场,一旦将之攻下,余者不足虑。而我们可用的州郡之才寥寥无几,到时候应该如何安排?”

“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不过这些事确实需要考虑好。”卫铉沉吟片刻,抬眸问道:“但不知长猷是个什么看法?”

陈元康建议道:“主公,岐、泾、豳三州的地方亦是不大,不如罢州为郡、罢郡为县,之后转隶雍州。”

卫铉笑着说道:“长猷,泾州便罢了,地狭人少,与上党郡差不多,但岐州、豳州可是中州,若转隶雍州,是不是过分了些?”

“不过分,而且正当其时。”陈元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朝廷在中原清查隐户、隐田,惩办贪官污吏、裁汰冗官。但我相信用不过多少,冗官冗吏又会接踵而来,其原因就是州郡县太多,以至于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主公可上表朝廷,建议撤并州郡县,并从西道行台各州镇开始推行;陛下推崇新政,支持主公大刀阔斧革除旧弊,相信她会同意的。”

卫铉知道自从秦朝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以来,汉、魏、晋的郡县数量和地域大小不断改变。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当今有的州不到百里之地,却设置好几个郡。有人口不满千户之郡,就设置两三县。官吏太多,耗费太大,而税收却逐年下降。

直到史上的杨坚在开皇十年采纳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将一些郡县合并。隋朝仅仅只是在长江以北就撤消了500多个郡,同时裁汰大量的冗官,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鉴于疆域太大,州县太多,管理不便,于是将全国分为十道,后陆续增至十五道、至二十三道,各道设采访使监察各州县。中唐后与方镇结合形成了比较稳定“道—州—县”三级制。

想到这里,卫铉向陈元康说道:“我也想‘存要去闲、并大去小’。如果在中原执行的话,就会出现裁判冗官冗吏的问题,如何裁减、裁减谁又是一个老大难。我们在西道行台收复一州撤并一州,根本没有来自内部的阻力;要是错过了这个时机,今后的阻力势必无穷大。”

“主公英明。”陈元康称赞一声,道:“冗官冗吏、人浮于事是每个王朝不可避免的事情。面对这种现象,多数王朝听之任之,以免动摇国本。但是听之任之的结果是十羊九牧,到了真正危害国本的时候,已然无从处理。主公要打造一个全新的西道行台,就要一开始就从根本上解决,而根本就是州郡县大多。”

卫铉仔细的想了想,说道:“以陛下的性子而言,她九成九会答应。长猷,你代我书写奏疏一封,使人送往京城。而后,你与辅玄、彦深就着雍凉地图,在此规划全新的郡县。另令王佑、范宏、段荣、裴昂之、陈嘉之前来协助。”

“喏。”陈元康和杜弼、赵彦深抱拳应命。

“主公,但不知何时前往槐里接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