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莹出自范阳祖氏,他年少好学,映炭夜读,八岁便能诵《诗》《书》,时人多赞叹之。胡太后在神龟三年(520年)接见数百备选官员,令其奏对,结果只有朱元旭、辛雄、羊深、源子恭及范阳祖莹等八人因有真才实学得到胡太后留用,其余备选官员全部罢黜遣散。
祖莹是胡太后的心腹,故而被委任为督军,然而祖莹因为《三字经》上“莹八岁能咏诗”得以名扬天下,故而一路上向“创作”《三字经》的主动卫铉示好,派他出马交涉,那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元琛扫了眼这位督军,没有立刻回答。
他知道祖莹是帮卫铉来探路的。同时也有些恼火,这卫铉也太不知好歹、太贪得无厌了一些,他从收复定州、击退葛荣开始,便马不停蹄的扬名和扩张。几乎每年都在率军打仗,没有丝毫停歇之时!
也不知道卫铉是怎么说服胡太后的,胡太后竟然又让他引军入关,执掌西道行台十多个州镇军政,使自己立足关中的梦想一朝葬送。
但是看到卫铉兵力军威,以及西道行台大都督所代表的生杀大权。元琛心中也是有些害怕,自己这个西道行台副都督只有两万五千大军,无论是哪个方面都不能和名正言顺的卫铉相比。
更何况柳楷军、韦子粲军和另外几支军队也遵照朝廷诏令,站在卫铉那一边,而自己遍数了下,发现偌大的关中竟无一个盟友。一旦双方撕破脸,不仅在大义上说不过去,而且举目无援。
“祖督军,元某为朝廷讨伐叛乱,将叛军御于岐州,使其寸步难进。若无某,大都督又当如何御敌?”元琛说道:“再者说了,我等征战一年之多,元某要是忽然带军返回京城,朝廷又是如何封赏、抚恤?”
“河间王所虑之事,朝廷自有安排。”祖莹见他语气软了下来,心中暗自松了口气,接着说道:“朝廷欲使新军前往颍川,让您率军坐镇京畿,为陛下排忧解难。今之朝廷几无善战之将,大王能征善战,要是返回京城,朝廷必有重用。”
元琛听得神色一动,朝廷确无善战之将,自己若是返回京城,定得重用,然而入京为将,既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
好处是新军即将移镇颍州,以作淮水防线后备之师,自己要是此时入驻兵力空虚的京城,将会减少许多阻力,定得重用;坏处是一旦入京,将被限制得死死的。然而圣命已下,军中将士又普遍厌战,若自己赖着不走,只怕反而被军士们绑去献功。
想到这里,元琛心中有了决断,他对祖莹说道:“元某谨遵朝廷之命,他日就会依令离开槐里,返回京城。不过万俟丑奴视槐里为进军雍州的门户,并且在西边的岐州武功郡、武都郡部署了十八万大军;诸路贼军一直蠢蠢欲动,若非此今天寒地冻、雨水绵绵,怕是早就发兵进击了。”
“祖督军,临阵换将乃是兵家之大忌,而今情况异常严峻,叛军又是咄咄逼人,此番换将、换军之凶险,远超以往。还请大都督尽快前来接防。”
祖莹顿时如释重负,暗道一声“成了”,起身拱手道:“好,我立刻前往好畤县,向大都督说明此间事。”
“督军请便。”
“告辞。”
“慢走。”
元琛送走祖莹,立刻召集麾下文武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