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踏实前程(2 / 2)

次日,秋高气爽,天蓝得像水洗过一样。

景和帝轻车简从,只带了少数近臣和侍卫,来到京郊。

沿途看去,农田里一片繁忙丰收景象,皇帝心情颇佳。

行至周安西庄地界,那明显更加旺盛、收割后堆得更高的粮垛,立刻吸引了皇帝的目光。

“停。”皇帝下了御辇,走到田埂边,随手从还没运走的粮堆上掐下一个沉甸甸的谷穗,金黄饱满的谷粒在手中掂了掂,眼中露出惊讶和喜悦。

“周安,朕听闻你这庄子今年收成极好?尤其是这边上的地,听说原本甚是贫瘠?”

周安连忙上前躬身回答:“回陛下,托陛下洪福,今年风调雨顺,皇恩浩荡,收成确实还行。此地先前是稍显贫薄,微臣只是愚钝,试着用了些前人书中所载、并结合乡野老农经验改良过的土法,侥幸有所收获,实乃天佑陛下,不敢瞒哄陛下。”

“哦?是何土法?细细说来。”

皇帝显然极感兴趣,目光扫过那些造型略显奇特但明显效率更高的农具。

周安不慌不忙,将他如何沤制肥料改良土壤、豆粮套种养地、以及改进农具提高效率等方法,用最朴实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白地奏报了一番。

没有夸大其词,只平实叙述,甚至说了些失败尝试,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务实精神,却让皇帝和随行大臣频频点头。

“……微臣以为,农事乃国之根本。民以食为天。若能因地制宜,精耕细作,肯下力气,一亩地哪怕多收三五斗,天下千万亩田地,所增粮赋便可活民无数,仓廪足则天下安。”

周安最后总结道,话语恳切,毫无虚言,他在古代这些年看够了古代农民的日子,知道他们有多难过。

虽然弄土地有想让皇帝更加看重的想法,但周安也想为广大的老百姓们出一份力的想法。

景和帝听得龙颜大悦,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再听周安这一番务实又心怀天下的奏对,心中对他更是赞赏有加。

这周安,不仅能办案,懂机变,竟还如此通晓农事,体恤民瘼,真是个实干的人才。

“好,好一个‘仓廪足则天下安’,”皇帝抚掌赞叹,“周爱卿不仅是治国之才,竟还如此深耕于农事,体恤民瘼,实属难得!你这些法子看似简单,却蕴含大智慧,于国于民大有裨益!传朕旨意,将周爱卿所呈农法、农具图样,交由司农寺细细研究,若切实有效,当在各州县酌情推广。”

“臣,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周安立刻跪谢,心中激动。

这一步,走对了!

这不仅是在皇帝面前再次露了脸,留下了“能干实事”的深刻印象,更是将周安那点现代知识,以合理的方式在这个时代播下了种子,其长远影响,比在朝堂上斗倒一个孙翰林更大,

回程路上,皇帝心情颇佳,甚至与周安闲聊了几句家常,问及家中子弟学业。

周安一一谨慎应答,既不刻意炫耀,也不过分谦卑,分寸拿捏得极好。

经此“观稼”一事,周安“允文允武、通晓实务”的名声算是彻底传开了。

谁都知道这位新科状元、翰林侍讲,不仅在皇上面前说得上话,会办案,更是有点石成金、让薄田增产的真本事,是个实力派。

周安站在田埂上,望着皇帝远去的仪仗,又回头看看自家堆积如山的粮食,脸上露出由衷的、踏实笑容。

种田,才是穿越者的老本行啊!

这感觉,真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