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也太固执了。”爱琪有些委屈,“我们也是为了孩子好,怎么就成了想偷懒了?”乐希叹了口气,搂住她:“妈也是心疼孙子,怕他受罪。她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觉得孩子吃饱穿暖不摔着就行,不理解现在这些早期开发的概念。慢慢来,别着急。”
道理都懂,但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乐希妈妈明确反对,他们如果强行送珩珩去,肯定会引发更大的家庭矛盾,老人也会伤心。但如果不送,下学期珩珩的看护和成长环境又确实让人担忧。
接下来的几天,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压在两人心里。他们试着又和乐希妈妈沟通了一次,但老太太态度坚决,甚至有点伤心,觉得儿子儿媳不相信她能带好孩子。
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
转机出现在周末。爱琪实验室暂时告一段落,难得有个完整的休息日。乐希妈妈虽然生气,但心里惦记孙子,还是过来了。
正好小区里几个和乐希妈妈相熟的老姐妹带着孙辈在中心花园玩,乐希妈妈就带着珩珩过去了。
花园里孩子很多,珩珩看到小朋友很兴奋,跌跌撞撞地想加入。但他平时接触外人少,有些胆怯,想玩别人的小汽车,又不敢上前,只敢远远看着。一个稍大点的男孩护着自己的玩具,冲他喊:“不给你玩!”
珩珩愣在原地,小嘴一瘪,委屈地回头找奶奶,眼看就要哭出来。
乐希妈妈赶紧上前哄他:“乖孙,不哭不哭,奶奶给你买更好的!”但珩珩还是情绪低落,不肯再过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只是紧紧拉着奶奶的衣角。
这时,另一个经常上早教班的小女孩,大方地拿着一个皮球过来,主动邀请珩珩:“弟弟,我们一起玩球吧?”她的妈妈在一旁微笑着鼓励。
珩珩有点害羞,但在小女孩的热情邀请下,慢慢伸出了手。两个小家伙笨拙地你推我挡,玩起了球,虽然动作不协调,但珩珩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乐希妈妈在一旁看着,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她忽然意识到,孙子似乎真的需要同龄人的陪伴,而不仅仅是家人的爱护。她自己带,能保证他的温饱安全,却很难给他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社交环境。
玩了一会儿,孩子们散了。那个小女孩的妈妈和乐希妈妈聊了起来。对方无意中说起:“我们家妞妞上了早教班以后,胆子大多了,也愿意跟小朋友分享了。其实早教也不学什么知识,就是有个地方让孩子一起玩,老师会引导他们怎么相处,挺好的。”
这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乐希妈妈看着不远处又恢复独自一人玩树叶的珩珩,若有所思。
晚上,乐希妈妈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跟着儿子儿媳回了他们家。
坐下后,她看着正在地垫上专心玩积木的珩珩,忽然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许多:“今天在花园里,我看珩珩是想跟小朋友玩的,就是有点不敢……那个上早教班的小女孩,倒是挺大方的。”
乐希和爱琪对视一眼,心里微微一动。
乐希妈妈继续说:“我昨天……也偷偷去你们说的那家早教中心门口看了看。确实看到很多跟珩珩差不多大的孩子,被老师带着做游戏,笑得挺开心的……好像也不是我想的那种死板上课。”
她停顿了一下,似乎下了很大决心,看向乐希和爱琪:“我老了,想法可能跟不上你们了。你们要是觉得……那个早教中心确实对珩珩好,那就……先去试试吧。一周去一两次,看看孩子喜不喜欢。要是不喜欢,或者受了什么委屈,咱就不去了。”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乐希和爱琪又惊又喜!
爱琪连忙坐到婆婆身边,拉住她的手:“妈,谢谢您能理解!我们不是嫌您带得不好,就是觉得珩珩这个年纪,可能需要更多的刺激和同伴。我们肯定会选最靠谱的机构,而且也不是完全不管了,我们有空一定会亲自接送陪他上课的!”
乐希也点头:“是啊妈,早教只是补充,您平时想来带珩珩,随时欢迎,您带他出去玩,我们更放心!”
乐希妈妈看着儿子儿媳真诚的脸,心里的那点疙瘩也慢慢解开了。她拍了拍爱琪的手:“行了,我知道你们是为孩子好。我就是……就是怕你们觉得我没用了……”
“妈,您看您说的什么话!这个家谁都能少,就是不能少了您!”乐希赶紧哄道。
一家人总算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第二天,乐希和爱琪就带着珩珩去那家本土早教中心报了名,选择了一周两次的亲子课程。
第一次正式上课,乐希妈妈不放心,也跟着去了。她站在教室外,隔着玻璃墙看着里面的情况。看到老师充满耐心和热情,带着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做游戏、玩器械;看到珩珩从最初的拘谨,到慢慢被吸引,跟着节奏摇摆小身体,甚至尝试着去拉旁边小朋友的手……老太太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也许,时代真的不一样了。老一辈的经验很重要,但年轻人的新观念和新方法,也未必全是错的。关键还是在于沟通、理解和相互妥协,一切为了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回家的路上,珩珩累得在儿童座椅里睡着了,但嘴角还带着甜甜的笑意。乐希开着车,爱琪坐在副驾,乐希妈妈坐在后座看着孙子,车厢里弥漫着一种经过磨合后更加融洽温馨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