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转瞬即逝(2 / 2)

许阳看着窗外分局院子里熟悉的训练场,缓缓道:“树欲静而风不止。有时候,不是你想惹事,是事找到你头上。走吧,正好趁这三个月,把脑子里的弦松一松,也好好想想接下来的路。支队的兄弟们,也需要时间从这次的事情里缓一缓。”

第二天,许阳和周正准时到市委党校报到。这个培训班果然如赵景川所说,学员是来自全省各市各区县的年轻骨干,这里面不光是有警察还有其他政府部门的青年才俊。

气氛看似平和,却又隐隐透着一种无形的竞争和打量。他们两人的到来,无疑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毕竟“扳倒副市长”的事迹早已在圈内传开,大家看他们的眼神都带着好奇和探究。

学习生活按部就班,理论课程、小组讨论、实地调研……节奏紧张而充实。许阳和周正暂时从血腥的案件和巨大的压力中抽离出来,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努力融入,认真听课,参与讨论,但刑警的本能让他们依然时刻关注着外面的消息。

期间,他们从赵景川和方恪那里断断续续得知一些情况:乔健民案件进展顺利,但牵扯出的层面似乎比想象更深;杨万里等涉案人员陆续交代了更多问题;“鼎清科技”的洗钱网络被初步摸清,但境外资金追缴难度极大;袭击警察的匪徒背景复杂,似乎还与另一些未结的旧案有关……

每一个消息都让他们心头一紧,恨不能立刻回到岗位上去。但他们也知道,现在的“静观其变”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培训班进行到一半时,一次省领导前来座谈。来的是一位分管政法的省委副书记。座谈结束后,这位副书记特意留下了许阳和周正。

领导的谈话很艺术,先是高度肯定了他们在乔健民案件中的突出表现和敢于碰硬的精神,称赞他们是“蓉城公安的尖刀”,然后话锋一转,开始强调“大局观”、“稳定性”、“干部成长的规律”,勉励他们珍惜学习机会,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将来“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话虽说得漂亮,但许阳和周正都听出了弦外之音:肯定过去,更要展望未来;肯定能力,更要强调“服从大局”。他们的“尖刀”属性被认可,但似乎也被暗示需要“入鞘”一段时间,需要被“打磨”得更符合某种预期。

离开座谈室,周正苦笑一声:“阳哥,看来咱们这‘静一静’,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长啊。”

许阳目光平静,看着党校院子里郁郁葱葱的树木,淡淡道:“刀磨快了,总是要用的。至于用在哪儿,怎么用,既要看执刀人的想法,也要看……哪里最需要这把刀。”

三个月的学习转眼即逝。毕业典礼上,许阳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他讲的是“新时代基层干部的使命与担当”,言辞恳切,逻辑清晰,赢得了阵阵掌声。但只有周正看得出,他眼神深处的那团火,从未熄灭。

学习结束,回到分局。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又似乎悄然改变了许多。赵景川局长召开会议,欢迎他们学成归来,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安排了初步分工,许阳依旧主持刑侦支队全面工作,周正负责思想政治和队伍建设,但明显能感觉到,一些更为重大、敏感的案子,分局层面似乎更加谨慎了。

日子仿佛回到了从前,又仿佛再也回不到从前。他们依旧忙碌,破案、抓人、审讯,但乔健民案的余波,以及那次党校学习的经历,像一层透明的隔膜,悄然笼罩在他们前行的路上。

这天晚上,许阳和周正加完班,一起在支队办公室旁边的露天阳台抽烟。夜风微凉,楼下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

“阳哥,有时候想想,还真有点怀念以前只管埋头破案的日子。”周正吐了个烟圈,说道。

许阳笑了笑,弹了弹烟灰:“现在也一样。只不过,以前案子破了就破了。现在破了案子,还得想想破了之后的事。”

他顿了顿,看向远处黑暗中依稀可见的市政府大楼轮廓,声音沉稳:“但不管怎么样,路还得往前走。只要穿着这身警服,该做的事,一件也不能少。”

“没错!”周正将烟头摁灭,“管他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咱们都能带着支队的兄弟们一起闯过去!”

夜色中,两双眼睛依旧明亮,坚定如初。未来的挑战或许更多、更复杂,但有些信念,从未改变。他们的故事,确实还远未结束,下一个案件,或许就在不远处等待着他们。而经历了风雨洗礼的蓉城新区分局刑侦支队,必将更加坚韧和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