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脂韵:怀骨脂疗腰传豫章(下卷)(1 / 2)

下卷一:产后腰痛添血虚,骨脂配归补气血

黄河的汛期刚过,麦仁村的空气里还带着泥土的湿润,村西的秀英却愁眉不展——她刚生下孩子半月,本应坐完月子,却被腰痛缠得下不了床。夜里喂孩子时,稍一弯腰就疼得龇牙,连抱着孩子喂奶都得靠婆婆托着腰;更糟的是,她总觉得浑身发冷,手脚凉得像冰,恶露也没完全干净,颜色淡得像血水。婆婆急得团团转,听说王大爷的腰痛是张景然治好的,赶紧扶着秀英来找他。

张景然走进秀英的屋子,见她靠在土炕上,脸色苍白得像没染墨的宣纸,露在外面的手腕细瘦,轻轻按一下腰侧,她就疼得皱眉。“产后恶露多吗?有没有头晕乏力?”张景然轻声问。秀英点头:“恶露不多,就是总没完,头也晕,喂完奶就觉得浑身没劲儿,腰像断了似的。”

他伸手搭脉,脉象沉细而弱,比王大爷的脉更虚;再看她的舌苔,苔薄白,舌面还有些干纹。“这是‘产后肾阳虚兼血虚腰痛’,”张景然沉声道,“产后气血大亏,肾阳也跟着虚了——肾主骨,肾阳不足则腰失温养,血虚则不能濡养经络,所以又疼又虚。只像王大爷那样用怀骨脂配杜仲不够,得再加些补血的药,气血双补才行。”

他正想下笔开方,李阿婆提着一篮鸡蛋来了,听说秀英的情况,笑着说:“后生,产后的媳妇身子虚,怀骨脂不能用三钱,得减成二钱,不然温燥伤阴;再加当归二钱、枸杞二钱,当归补血,枸杞滋阴,既不碍温肾,又能补她亏的血。”张景然恍然大悟——产后多虚多瘀,用药需“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李阿婆的调整正合中医“顾护产后阴血”的要义。

最终的方子定了:怀骨脂二钱、杜仲三钱、当归二钱、枸杞二钱、生姜两片。张景然特意叮嘱煎药方法:“用砂锅煮,先把怀骨脂、杜仲、当归、枸杞泡半个时辰,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到一碗,出锅前放生姜,煮五分钟就行——生姜别煮太久,免得耗气。”秀英按法子服药,第一日喝了,就觉得腰里暖了些,没那么冷了;第三日,恶露少了,能自己坐起来喂孩子;第七日,头晕乏力的毛病没了,腰也不那么疼了,能扶着墙在院子里走。

张景然复诊时,见秀英的脉象从沉细弱变得平缓,舌苔也有了些血色,便把当归减为一钱,加了一钱白术——白术能健脾,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健脾能让气血补得更稳。连服半个月,秀英的腰痛完全好了,能下地做饭,抱着孩子走也不觉得累。她婆婆特意给张景然送了双自己做的布鞋:“这鞋是用黄河边的麻线纳的,结实,您上山采药能穿。”张景然接过布鞋,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秀英,26岁,产后肾阳虚兼血虚腰痛,伴畏寒、恶露不尽、头晕乏力,脉沉细弱,苔薄白。予怀骨脂二钱(减量)、杜仲三钱、当归二钱、枸杞二钱、生姜两片,水煎服。七日症减,半月痊愈。中期减当归加白术健脾,防温燥伤阴。”他还在旁边画了当归和枸杞的形态,标注“当归选岷县产,油润者补血佳;枸杞选宁夏产,粒大味甜者滋阴优”——这些细节,是李阿婆从多年接生、治病的经验里总结的,如今落在纸上,让产后腰痛的治法更完整。

下卷二:老妪尿频兼腰痛,骨脂配智固肾精

入秋后的麦仁村,黄河边的风渐渐凉了,村头的老嬷嬷王氏却犯了难——她年过七旬,不仅腰天天疼,夜里还得起五六次夜,有时候刚躺下就得起来,折腾得整宿睡不着。白天坐在门口晒太阳,也总觉得腰里发空,得靠着墙才舒服,连织毛衣的针都握不住。她的孙子见她难受,背着她来找张景然:“先生,我奶奶总起夜,腰还疼,您快救救她吧!”

张景然跟着去看王氏,见她坐在竹椅上,腰杆挺不直,双手紧紧按着腰侧,说起夜的事,眼里满是疲惫。“夜里起夜时,尿多吗?尿色清不清?”张景然问。王氏点头:“尿多,还清得像水,腰一疼就想上茅房,上完了还疼,跟没尿干净似的。”

他搭王氏的脉,脉象沉迟无力,像快要冻住的黄河水;看她的舌苔,苔白滑,舌根处还带着水湿。“这是‘肾阳虚衰,固摄失司’,”张景然解释,“肾主二便,您肾阳太虚,不能固摄尿液,所以尿频;肾又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则腰失温养,所以又疼又空。得用怀骨脂温肾,再加些能缩尿的药,又治腰又治尿频。”

李阿婆听说后,从家里的药罐里取出些益智仁和山药,递给张景然:“益智仁能暖脾固肾、缩尿,山药能健脾补肾,和怀骨脂一起用,怀骨脂温肾强腰,益智仁缩尿,山药补脾胃——您想啊,脾能生血,血能养肾,三样一起,里外都补,尿频和腰痛都能好。”她还教张景然调整剂量:“老嬷嬷年纪大,怀骨脂用二钱,益智仁二钱,山药三钱,别用太多,免得她消化不了。”

方子定了:怀骨脂二钱、益智仁二钱、山药三钱、杜仲三钱。张景然还特意把药磨成细粉,让王氏用温水送服,每日两次,每次一钱——粉末比汤药更温和,适合老人虚弱的脾胃。王氏按法子服药,第一日夜里就只起了三次夜,能睡上两个时辰;第三日,腰不那么空了,不用总靠墙;第七日,尿频减到一日两次夜尿,腰也能挺直些,能织会儿毛衣了。

张景然每周都来复诊,见王氏的情况在好转,便在药粉里加了少许菟丝子——菟丝子能补肾益精,让固肾的效果更持久。连服一个月,王氏夜里只起一次夜,腰痛的毛病也全没了,每天能坐在门口和老姐妹们聊天,手里还织着给孙子的毛衣。她特意给张景然送了罐自己腌的咸菜:“这咸菜是用黄河边的盐腌的,配粥吃香,您尝尝。”张景然接过咸菜,在笔记本上补充:“王氏,72岁,肾阳虚衰致尿频(夜尿5-6次)兼腰痛,脉沉迟无力,苔白滑。予怀骨脂二钱、益智仁二钱、山药三钱、杜仲三钱(研粉温服),一月后症愈。中期加菟丝子一钱补肾益精。注:老人用药宜磨粉,减量,防伤脾胃;益智仁选广东产,粒大饱满者效佳。”

下卷三:秋收储脂藏巧思,田野调查证实效

立冬过后,黄河边的风更冷了,麦仁村的怀骨脂也到了采收的时节。李阿婆带着村里的药农,拿着镰刀走进药田——怀骨脂的植株已经枯黄,顶端挂着饱满的籽实,风一吹,籽壳沙沙作响。“采收得选晴天,”李阿婆一边割植株一边说,“连着晒三天,籽实才容易脱粒,还不容易发霉。”

张景然跟着帮忙,只见药农们把割下的怀骨脂植株捆成小捆,竖在田埂上晾晒,阳光洒在枯黄的枝叶上,泛着淡淡的金光。“晒的时候得竖着放,”李阿婆解释,“这样通风好,里外都能晒干,要是堆着晒,里面容易捂出潮气,籽实就会发黑。”三天后,植株晒得干脆,药农们把它们放进石臼里轻轻捶打,褐色的籽实就从壳里掉出来,落在铺好的麻布上,颗颗饱满,泛着灰褐的光泽。

脱粒后的怀骨脂还得“扬净”——药农们拿着木锨,把籽实扬到空中,风把碎叶、空壳吹走,留下干净的籽实。“扬的时候得顺着风,”李阿婆演示着,木锨一扬,籽实像褐色的雨一样落下,碎壳被风吹到远处,“不扬净,碎叶混在里面,储存时会生虫。”张景然看得仔细,在笔记本上画了扬净的动作,标注“立冬后晴天采收,割株竖晒3日,石臼捶打脱粒,顺风扬净,除碎叶空壳”。

储存的方法更有讲究——李阿婆把扬净的怀骨脂籽实倒进陶瓮里,在瓮底铺一层晒干的麦秸,瓮口盖着麻布,再用陶盖封严,放在阴凉干燥的屋檐下。“陶瓮透气,麦秸能吸潮气,”李阿婆拍了拍陶瓮,“别用木箱装,木箱不透气,容易受潮;也别用铁桶,铁桶会生锈,沾了锈味,药效就差了。”张景然好奇,便做了个对比:他用陶瓮、木箱、铁桶各装了一斤怀骨脂,放在同一处,三个月后打开看——陶瓮里的怀骨脂依旧饱满,闻着有焦香;木箱里的有些发潮,香味淡了;铁桶里的竟沾了些锈迹,闻着有异味。

他还发现,李阿婆储存的怀骨脂,第二年用的时候,药效和新收的差不多。有次村东的刘大叔腰痛复发,用了储存一年的怀骨脂,配杜仲煮药,七天就好了,和用新怀骨脂的效果一样。张景然在笔记本上写下:“怀骨脂储存:陶瓮为优,瓮底铺麦秸防潮,阴凉干燥处存放,保质期可达两年,药效基本不变;木箱、铁桶储存效差,易受潮或变质。”这些未被文献记录的储存细节,是黄土地药农代代相传的巧思,如今被张景然一一记录,成了“实践先于理论”的鲜活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