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脂传奇:亳州药市九蒸录(下卷)(2 / 2)

山西药商听了,又佩服又感动,真的跟着景然学了一个月,临走时说:“我在山西卖药,会告诉所有人,这法子来自亳州,来自苏景然和魏药师。”魏药师听说后,笑着对景然说:“好,好,这样才叫传承。不是把法子藏起来,是让它走出去,帮更多人。”

景然还按魏药师的嘱咐,去拜访了亳州周边的老药农,收集了不少补骨脂的民间用法——比如有人用墨脂泡酒,治风湿痛;有人用墨脂和蜂蜜做成丸,治老人的尿频。他把这些用法都记在册子上,还画了补骨脂的样子,标注了采摘的时间。魏药师见了,欣慰地说:“以前都是口传,现在你把它写下来,画下来,以后就算没人记得我,也记得这法子。”

下卷第四卷墨脂留香传千古

永乐二十年,亳州药市办了一场“药材盛会”,各地的药商、药师都来了,景然被推举为“药市首座”,要在会上展示九蒸九晒法。这一天,北关药市挤满了人,景然的灶前围得水泄不通,他按照老规矩,用桑柴火蒸补骨脂,每蒸一次,就讲解一次:“一蒸去生涩,二蒸入酒魂,三蒸......”

正当景然讲到第九次蒸晒时,人群里突然走出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李医官!他这次来亳州,是特意来告诉景然,太医院已经把“补骨脂九蒸九晒法”编入了新修的《本草品汇精要》,还把魏药师的病案也加了进去。李医官举着书,对众人说:“这法子不是玄学,是无数次实践换来的,是亳州药人的智慧,值得被所有人记住!”

人群里爆发出掌声,有人喊:“苏先生,再给我们讲讲您治过的病吧!”景然便说起了张阿公的腰痛、李嫂的宫寒、王大娘孙子的遗尿......每讲一个,就有人跟着点头,说自己也得过类似的病,用了墨脂就好了。魏药师坐在一旁,听着景然的话,眼里满是骄傲,他悄悄对景然说:“你比我强,把这法子传得更远了。”

盛会结束后,亳州知府亲自给景然和魏药师颁发了“药术传承”的牌匾,还下了一道命令:把补骨脂九蒸九晒法列为“亳州药市古法”,每年都要在药市举办“炮制培训班”,让更多人学习。景然便在药市办了个小课堂,免费教药商和药农炮制补骨脂,还把魏药师的口诀刻在石碑上,立在药市门口。

这年秋天,魏药师走完了一生,临终前,他拉着景然的手说:“景然,记住,这补骨脂不是药,是人心——你对它用心,它才会对病人用心。”景然含泪点头,按照魏药师的遗愿,把他葬在了龙山脚下,旁边种满了补骨脂。每到秋天,补骨脂开花的时候,景然都会带着新收的籽实,去坟前看看,跟老人说说药市的事。

后来,景然的儿子、孙子都跟着他学炮制补骨脂,这九蒸九晒法一代代传了下来。到了清朝,《亳州药志》里专门写了这段历史,说“明清时期亳州药市补骨脂交易居全国之首,九蒸九晒法为当地药人所创,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药市门口的那座石碑,历经风雨,口诀依旧清晰——那是老辈人的智慧,是口传心授的温暖,更是中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最好见证。

结语

从明永乐年间的苏景然、魏药师,到如今亳州药市的炮制匠人,补骨脂的九蒸九晒法,走过了数百年的时光。它不是凭空而来的“秘方”,是药农在灶火边一次次试出来的;不是藏之深山的“绝技”,是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温暖;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是治好了无数病人的实践。

这墨色的籽实里,藏着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实践先于文献,生活高于书本。老辈人的手写册子、口诵口诀,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典籍都更鲜活;药市上的一次次辨伪、一场场教学,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让古法得以延续。

如今,当人们在亳州药市看到那墨如漆、味甘润的补骨脂时,或许不会记得苏景然的名字,不会记得魏药师的茅屋,但一定会记得,这小小的籽实里,凝结着无数人的用心与坚守——这,就是墨脂传奇的真正意义。

赞诗

涡水之畔药香淳,九蒸九晒出真魂。

墨脂温润驱寒疾,古法传承抵万金。

口授心传藏智慧,实践为先胜典文。

千年亳州留佳话,一寸匠心一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