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元寿元年,精绝国的绿洲忽然闹起了泄泻。起初只是几个村民拉肚子,后来竟传遍了半个村子——大人孩子都捧着肚子蹲在茅房旁,拉出来的便像稀水,还带着未消化的麦麸,有的孩子拉得眼睛都凹了下去,哭声越来越弱。
阿罗憾背着药箱,挨家挨户看病。他走进村民帕提玛家,见帕提玛的小儿子躺在毡子上,脸色蜡黄,嘴唇干裂,帕提玛正用陶勺给孩子喂水,水刚喝下去,就又拉了出来。“医师,这病太邪门了,喝了止泻的草药也没用,再这样下去,孩子就撑不住了。”帕提玛哭着说。
阿罗憾摸了摸孩子的肚子,软软的,不胀,又看了看孩子的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奶皮,“这不是普通的泄泻,是‘脾肾阳虚泄泻’。近来绿洲的河水凉,村民们常喝生水、吃凉馕,寒邪伤了脾肾,脾不能运化水谷,肾不能固摄水液,光止泻没用,得温肾暖脾。”
他想起胡韭子的温性,便赶紧回药庐,把之前存的胡韭子倒进陶锅,小火慢炒——黑籽在锅里慢慢翻滚,渐渐泛出油亮的光泽,药香飘得老远,连路过的村民都问:“医师,这是什么香啊?闻着心里暖暖的。”炒好后,阿罗憾把胡韭子倒进石臼,捣成细细的粉末,用细布筛了三遍,确保没有粗粒。
他让人在村口架起陶灶,烧了一大锅粟米粥,待粥煮得软烂,便把胡韭子粉撒进去,边撒边搅,粥里立刻飘起药香和米香。“大家都来喝这药粥,大人一碗,孩子半碗,每天三回,喝了就好!”阿罗憾对着村民喊。
村民们半信半疑地来喝粥——药粥带着点胡韭子的辛香,不难喝,反而比平时的粥更暖。喝了半日,不少村民就说不泻了;三日过后,泄泻的人少了大半;七日之后,绿洲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孩子们又在葡萄架下追逐打闹了。
帕提玛带着康复的儿子来谢阿罗憾,手里捧着一篮刚摘的葡萄:“医师,您这药粥太神了!要是没有您,我们村不知道要没多少人。”阿罗憾接过葡萄,笑着说:“不是我神,是这胡韭子神。它能温肾暖脾,粟米粥能养脾胃,两者配在一起,才能治好泄泻。”
他把这次的治法记在药册上,写道:“胡韭子炒香磨粉,拌粟米粥服,治脾肾阳虚泄泻,尤其适用于小儿。此法源于绿洲民生,未见《神农本草经》《西域异物记》载,然救人数百,实乃‘源于生活’之智。”夜里,阿罗憾望着窗外的尼雅河,河水静静流淌,像在诉说着绿洲的故事。他知道,这些治泄泻的法子,不是从书里学的,是看着村民们的生活,一点点试出来的;是胡韭子和粟米,在这片土地上,生出的最好的缘分。
第四回汉使西域遭寒疾脂酿传香续药缘
西汉元始元年,一支中原的使团来到精绝国——为首的是西域都护府的副使赵信,他们要沿着丝绸之路南道,去大宛国传达汉廷的旨意。可刚到精绝国,赵信就病倒了。
使团的随从慌了,赶紧去请阿罗憾。阿罗憾走进使团的帐篷,见赵信裹着两层丝绸锦被,还在瑟瑟发抖,脸色白得像中原的宣纸,嘴唇泛着青紫色。“医师,我家大人自小在中原长大,受不了西域的寒,来了这几日,总觉得浑身发冷,连喝了三碗姜汤,也没暖和过来,夜里还总咳嗽,痰里带着白沫。”随从说。
阿罗憾坐在床边,摸了摸赵信的手腕——脉沉迟无力,再看他的舌苔,淡白得没半点血色。“副使这是‘肾阳虚畏寒症’,西域寒邪重,直中命门,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全身,所以才会畏寒、咳嗽。姜汤只解表寒,解不了里寒,得用温肾的药,才能除根。”
阿罗憾想起安提俄克送的大秦胡韭子,还有精绝国特产的葡萄酒——葡萄酒性烈,能引药入肾,正好配胡韭子。他回到药庐,取来些胡韭子,用清水洗干净,晾干后放进青铜酒壶里,再倒入葡萄酒,密封好,放在陶灶旁温着。
半日过后,酒壶里的葡萄酒变成了淡褐色,飘着胡韭子的药香。阿罗憾提着酒壶,回到使团帐篷,给赵信倒了一小杯:“副使,这是胡韭子泡的葡萄酒,每日喝一杯,能温肾祛寒。”赵信接过酒杯,闻了闻,酒里带着药香,却不刺鼻。他抿了一口,酒液滑过喉咙,一股暖意从丹田慢慢散开,传遍全身,竟不觉得冷了。
连喝五日,赵信能脱下一层锦被了;十日过后,他能跟着阿罗憾在绿洲里散步,脸色也红润了许多,咳嗽也停了。“阿罗憾医师,这胡韭子真是神药!我要把它带回中原,让中原的百姓也能用上。”赵信高兴地说。
临行前,阿罗憾给赵信装了一袋胡韭子,还把泡药酒的法子写在竹简上,交给赵信:“胡韭子泡葡萄酒,温肾祛寒,治畏寒症。若中原百姓不适应葡萄酒,也可用米酒代替,只是药效稍缓。”赵信接过竹简和胡韭子,感激地说:“医师放心,我定会把这药和法子,带回中原,记在文书里,让更多人知道。”
阿罗憾送使团到尼雅河边,看着他们的骆驼队渐渐消失在沙漠尽头。他回到药庐,整理织物时,发现之前阿依莎掉落胡韭子的绛色绢织物上,又沾了些新的籽实——是刚才给赵信装胡韭子时,不小心蹭上的。阿罗憾轻轻拂去籽实,却又停住了手——他把织物叠好,放进木盒里,想着:或许有一天,这些籽实和织物,会成为这段药缘的见证,会让后人知道,在汉代的精绝国,胡韭子曾温暖过中原的使者,曾连接过西域与中原的药脉。
这便是上卷的终章。那盒藏着胡韭子籽的织物,那册记满实践法子的药册,还有赵信带回中原的竹简,将在千年后,与尼雅遗址的考古发现相遇,续写这段跨越时空的药神话。而下卷的故事,将从赵信把胡韭子带回中原开始,讲述这颗西域的药籽,如何在中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何让“口传知识”,最终变成“文献记载”,如何让汉代的药魂,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