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疆脂影:精绝药路神话录(下卷)(1 / 2)

汉疆脂影:精绝药路神话录

下卷

第一回洛水宫寒难孕育脂酒温经续亲缘

西汉元始二年春,洛阳城的洛水刚解冰,副使赵信带着精绝国的胡韭子,回到了阔别半年的府邸。刚歇下三日,管家就匆匆来报:“大人,东街的张娘子求见,说她多年不孕,听闻您从西域带回了神药,想请您救救她。”

赵信想起阿罗憾的嘱托,赶紧请张娘子入内。张娘子年近三十,穿着素色襦裙,眼眶微红:“大人,我嫁入张家五年,肚子一直没动静,看过不少大夫,都说我‘体寒’,喝了无数汤药也没用,婆婆都要让我夫君休妻了……”赵信见她双手冰凉,说话时带着颤音,便想起阿罗憾说的“肾阳不足”,便让人取来胡韭子,又去药铺买了艾叶、当归。

他按着阿罗憾教的法子,先把胡韭子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放进陶瓮,倒入洛阳产的米酒,密封好,放在灶边温着;再把艾叶放进陶锅,小火炒至焦黑,捣成细粉;当归切成薄片,备用。三日后,胡韭子酒酿成了,淡褐色的酒液里飘着药香。赵信让张娘子每日早晚各喝一小杯,同时用艾叶粉加温水调成糊状,敷在小腹上,连敷十日。

张娘子半信半疑地照做——起初只觉得小腹暖暖的,没别的感觉;到了第七日,她发现月经竟准时来了,之前总是错后十几天,量还少得可怜;又过了一个月,她的手脚渐渐暖和了,脸色也红润了些。三个月后,张娘子带着一篮桃花糕来谢赵信,笑着说:“大人!大夫说我有喜了!这胡韭子真是神药!”

赵信高兴极了,赶紧把这法子记在自己的《西域行记》里,写道:“西域胡韭子,酒浸配艾叶、当归,温肾暖宫,治妇人宫寒不孕。此法得自精绝国阿罗憾医师,中原典籍未见载,验之有效。”他让人把《西域行记》抄了几份,送给洛阳的几位名医,可当时中原医家多信奉《神农本草经》,对西域传来的“偏方”不甚在意,只有一位姓王的老医官,把这法子记在了自己的私人方册里,注了句:“待日后验证,再补入医书。”

赵信看着窗外的洛水,忽然明白——西域的药籽传到中原,不是终点,是新的开始;那些口传的法子,要经过无数次实践,才能慢慢走进文献里。就像这胡韭子酒,要在洛阳的陶瓮里温够时日,才能酿出最醇的药香;这药脉的传承,也要在时光里慢慢沉淀,才能续得长远。

第二回南阳遗尿缠稚子脂粥固肾显民智

东汉建武三年,南阳郡的麦田刚泛绿,郡吏陈默却愁得睡不着觉——他五岁的儿子陈阿福,每天夜里都尿床,换了好几床褥子,找了不少大夫,喝了不少汤药,也不管用。这天,陈默带着阿福去乡下巡查,路过一个叫李家庄的村子,见个老妪正给孙子喂粥,粥里撒着些黑亮的籽实,便好奇地问:“老妪,您这粥里加的是什么?”

老妪笑着说:“这是‘胡韭子’,前年从西域来的商队换的,我孙子以前也总尿床,喝了这胡韭子粥,就好了。”陈默眼睛一亮,赶紧请老妪细说。老妪领着他进了茅屋,从陶罐里倒出些胡韭子:“把这籽实炒香,磨成粉,每天早上拌在小米粥里,给孩子喝一碗,连喝半个月,保管好。”

陈默半信半疑,带着胡韭子回了郡府。第二天一早,他亲自下厨,把胡韭子放进陶锅,小火慢炒——黑籽在锅里慢慢翻滚,渐渐泛出油亮的光泽,药香飘满了厨房。炒好后,他把胡韭子倒进石臼,捣成细细的粉末,用细布筛了三遍,确保没有粗粒。然后,他煮了一锅小米粥,待粥煮得软烂,撒进胡韭子粉,边撒边搅,粥里立刻飘起药香和米香。

阿福起初不乐意喝,说粥里有“怪味”,陈默哄着他尝了一口,胡韭子的辛香混着小米的清甜,竟不难喝。阿福喝了小半碗,当天夜里,竟没尿床;连喝七日,被褥全干了;半个月后,阿福不仅不尿床了,精神也比以前好了,每天跟着陈默在院子里跑跳。

陈默高兴极了,特意去李家庄谢老妪,还送了她两匹丝绸。老妪笑着说:“这法子不是我想的,是我那去西域做过生意的儿子传回来的,他说西域人都用这胡韭子治尿床,只是他们配的是羊奶,我们中原没有羊奶,就用小米粥代替,没想到也管用。”

陈默想起郡里的《南阳郡志》正在修订,便把这法子写进了“民生方技”篇里,写道:“胡韭子炒香磨粉,拌小米粥服,治小儿遗尿,源于西域商客口传,中原改良用之,验之有效。”他还特意去查了当时的农书《四民月令》,里面只提到“胡韭子可种于园圃,籽可食”,却没提药用——原来,这治遗尿的法子,是百姓在生活里慢慢试出来的,是“实践”走在了“文献”前面。

后来,南阳的不少百姓都学着用胡韭子粥治小儿遗尿,渐渐成了当地的“土方子”。那些喝着胡韭子粥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又把这法子传给自己的孩子,像一颗种子,在南阳的土地上,慢慢生根、发芽。陈默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最好的医书,不是写在竹简上的,是写在百姓的生活里的;最好的药脉,不是靠大夫传承的,是靠一辈辈人的口传心授,慢慢延续的。

第三回汉末腰痛缠老将脂粉针灸疗沉疴

东汉建安十年,南阳郡来了位特殊的病人——前将军周泰。周泰早年随孙策征战,身上受了几十处伤,到了晚年,腰痛得越来越厉害,连站着都要扶着拐杖,夜里疼得睡不着觉,吃了不少补肾的汤药,也没好转。南阳郡的太守听说郡里有位叫吴普的医者,是华佗的弟子,擅长用“草木配针灸”治病,便请吴普给周泰诊治。

吴普来到周泰的府邸,见周泰坐在榻上,脸色蜡黄,眉头紧锁,双手按着腰侧。他上前给周泰诊脉,脉沉细无力,再看周泰的舌苔,淡白得没半点血色。“将军这是‘肾气虚衰型腰痛’,早年征战伤了肾气,晚年又受了风寒,肾气不足,不能濡养腰脊,所以才会疼痛难忍。”吴普说。

周泰叹了口气:“先生,我吃了不少当归、熟地,也没用啊。”吴普笑着说:“将军,光用补气血的药不够,得用能温肾壮腰的药,再配上针灸,才能除根。”他想起南阳百姓常用的胡韭子,便让人取来些胡韭子,炒香后捣成细粉,又取来一根银针。

吴普先在周泰的“肾俞穴”“命门穴”上扎了针,手法轻柔,周泰只觉得腰里有股酸胀感,却不疼。扎针半个时辰后,吴普取下银针,让周泰用温水送服一小勺胡韭子粉。周泰服下后,只觉得腰里暖暖的,像有股热气在慢慢散开,疼痛竟轻了些。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普每天都来给周泰针灸、送药。他还根据周泰的病情,调整了药方——在胡韭子粉里加了点磨碎的核桃肉,说能“填精益髓”。半个月后,周泰竟能扶着拐杖在院子里散步了;一个月后,他能不用拐杖,慢慢走路了;两个月后,他能骑马出门,腰痛彻底好了。

周泰感激地说:“吴先生,您这法子真是神了!我以前只知道中原的草药,没想到西域来的胡韭子,也这么管用。”吴普笑着说:“将军,这胡韭子的法子,不是我想的,是南阳百姓在生活里试出来的。我只是把它和针灸结合起来,让药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