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脂济世:宋境药脉神话录(下卷)(2 / 2)

可转念一想,《本草图经》里写着“补骨脂性烈,多服恐伤肺”,李老丈肺气虚,会不会受不住?苏伯心里犯了嘀咕,决定先自己试试——他按方子抓了药,煎好后喝了半碗,只觉得浑身暖和,没半点不适,反而觉得呼吸顺畅了些。第二天一早,他把方子给了李老丈的儿子,叮嘱:“先喝三副,要是觉得不舒服,就赶紧来告诉我。”

三日后,李老丈的儿子喜滋滋地来报:“苏伯!我爹喝了药,能吃下小半碗粥了,腰痛也轻了,夜里咳嗽也少了!”苏伯松了口气,又调整了方子,把杏仁换成了黄芪,加了点陈皮理气,让李老丈接着喝。半个月后,李老丈竟能自己拄着拐杖来药庐了,脸色也红润了些,说话也有了力气:“苏伯,我现在能吃下一碗饭了,夜里也能睡安稳了,不喘了!”

可苏伯心里还有个疑问:《本草图经》说补骨脂“伤肺”,可李老丈喝了不仅没伤肺,反而咳嗽好了,这是为什么?他又翻了《开宝本草》,里面写着“补骨脂酒浸炒香,能通诸脉”——原来,酒浸炒香后,补骨脂的烈性减了,还能通脉,再配上补肺的黄芪、杏仁,自然不会伤肺。苏伯把这段经历写进《实践录》,在旁边画了个“三脉相连”的图,注上:“文献之言,当活看;实践之法,当活用。所谓‘高于生活’,便是从实践中悟出新道,破文献之迷局。”

这天,李老丈的家人送来一筐新收的小米,说:“苏伯,我爹让我们给您送点小米,他说您的药是‘活药’,比城里大夫的‘死方子’管用多了。”苏伯接过小米,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活药”,不是他自己厉害,是民间的实践厉害,是一代代人在治病中不断调整、不断尝试,才让补骨脂从“单治一症”变成了“兼治多症”,从“文献记载”变成了“活人济世”。

第四回药书成卷传薪火寒疝重症证药魂

冬去春来,莒县的田埂上又冒出了新绿,苏伯的《莒州补骨脂实践录》终于写完了,共三卷,记了二十三个方子,每个方子都附了病案、民间来源,还有他自己的注解。他把书抄了三份,一份存在药庐的木柜里,一份送给了青州的赵老农,一份托人送到了州府的医馆,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民间的法子。

可没想到,州府医馆的年轻大夫却来信说:“补骨脂乃寻常药材,民间之法多粗糙,恐难登大雅之堂,《实践录》恐难采用。”苏伯看着信,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却没气馁——他知道,只有用事实证明,才能让这些法子被认可。

没过多久,村里就来了个重症病人——邻村的王二郎,三十岁,得了“寒疝”,每到夜里,小腹就疼得像被刀绞,冷汗直流,睾丸也肿得厉害,吃了不少药都没用,家人抬着他来药庐时,他已经疼得说不出话了。苏伯诊了脉,脉弦紧,舌苔白滑:“这是寒邪凝滞肝经,肝经绕阴器,寒邪进去,气血不通,才会疼得这么厉害。得用温肝散寒、行气止痛的药,补骨脂能温肾,肾能温肝,再配点荔枝核、小茴香,就能行气止痛。”

他让徒弟取来补骨脂,用酒浸了半日,再和荔枝核、小茴香一起炒,炒到药香四溢,然后用那半截老陶碾碾成粉,再用温黄酒调成糊状,让王二郎服下,又用剩下的药粉加了点猪油,敷在王二郎的小腹上。半个时辰后,王二郎的疼就轻了些,能说话了;一个时辰后,肿胀也消了不少;连服三日,寒疝竟全好了。

王二郎康复后,特意去了州府的医馆,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那些年轻大夫,还带了苏伯的《实践录》。医馆的老大夫看了书,又听了王二郎的故事,亲自来莒县找苏伯,捧着《实践录》说:“苏大夫,您这书里的法子,都是活的,比我们馆里的方子管用多了!以前我们总觉得民间的法子不正规,现在才知道,正规的法子,都是从民间来的啊!”

这天夜里,苏伯坐在药庐里,看着窗外的月光,忽然又看见那个穿白衣的药仙。药仙笑着说:“苏大夫,你做到了,把‘口传知识’和‘文献记载’连在了一起,让药脉传下去了。”苏伯问:“药仙,这补骨脂的故事,还会继续吗?”药仙指着案上的《实践录》:“会的,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民间的故事,愿意用实践去验证,这药脉就不会断。”说完,药仙就消失了,只留下一缕药香,绕着陶碾和“破故纸”药罐,久久不散。

结语

大宋元佑年间,苏伯的《莒州补骨脂实践录》被收录进州府的医书库,后来又流传到京城,成为太医局参考的民间医书之一。莒县西大庄的那半截陶碾,被村民们供奉在村头的土地庙里,每年春天,人们都会采些新收的补骨脂,放在陶碾的槽沟里,祈求药脉绵延。禹州官窑遗址里的“破故纸”药罐残片,也被州府的博物馆收藏,旁边写着“宋代民间用药之证,实践先于文献之见证”。

补骨脂的故事,从神农尝草的传说,到宋代的陶碾、药罐,再到苏伯的《实践录》,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是一代代民间医者、药农、病人共同的故事——他们用口传心授,把“怎么用药”记在心里;用实践尝试,把“怎么用好药”试出来;用文献记载,把“怎么传下去”写下来。这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源于生活,所以真实;高于生活,所以长久;实践与文献互动,所以能绵延千年,济世救人。

赞诗

莒地灵脂藏古意,宋窑瓷片记真章。

陶碾碾出千般法,口传传尽万家方。

实践先开医道路,文献后补药魂长。

千年脉续民生里,一寸草心济世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