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坐在案前,铺开麻纸,提笔写下:“元符二年秋,得陈州王氏传仙灵脾浸酒方,七日而饮,痹痛稍减,步履渐轻。此草三枝九叶,秋采阴坡,以黍米酒浸之,实乃民间妙法,补典籍之缺。”写完,他把笔放下,望着窗外的阳光,忽然觉得陈州的秋,也没那么冷了。
第三卷传方济邻:藿香满巷陌
张耒服用仙灵脾酒的第十天,痹痛已好了大半,不仅能正常写文章,还能拄着拐杖去巷子里散步。这天他刚走到巷口,就看见邻居李大娘扶着墙咳嗽,她儿子李三郎蹲在一旁,愁眉苦脸:“娘,这痹痛又犯了,咱还是去请大夫吧。”李大娘摇摇头:“大夫的药太贵,咱付不起,忍忍就过去了。”
张耒心里一动,走上前道:“李大娘,我有个治痹痛的方子,是药铺王掌柜传的,用仙灵脾浸酒,便宜又管用,你要不试试?”李大娘愣了愣,连忙问:“张学士,这方子真能行?我这膝盖疼了五年,下雨阴天就钻心。”张耒点点头,把仙灵脾的采制、浸酒的方法细细说了,还让僮仆回家取了一小瓶自己泡的酒,递给李大娘:“你先试试这酒,要是管用,再去买草药泡。”
李大娘半信半疑地接过酒,当天就喝了一杯,夜里膝盖竟没那么疼了,能睡个安稳觉。三天后,她让李三郎去“仁心堂”买了仙灵脾,按张耒说的方法浸酒,喝了半个月,膝盖的痹痛竟好了,能下地种菜,还能给巷子里的孩子做针线活。李大娘特意包了些自己种的青菜,送到张耒家:“张学士,多亏了您的方子,我这老腿又能走了!这仙灵脾真是神药啊!”
张耒笑着收下青菜,心里却想:“这不是神药,是民间百姓一代代实践出来的智慧。”后来,巷子里的赵老丈、周婶子听说了,都来向张耒要方子,张耒一一细说,还把王掌柜的病案簿借来给他们看。王掌柜见来买仙灵脾的人多了,便在药铺门口贴了张告示,写清仙灵脾的用法用量,还画了草药的图样,方便百姓辨认。
有一天,张耒去药铺,看见王掌柜正在给一群村民讲仙灵脾的故事:“当年我祖父见羊吃了这草,在雪地里跑得欢,才知道它能驱寒……”村民们听得入神,不时点头。张耒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忽然明白:口传的知识,就是这样在市井乡野间流传,比典籍更贴近人心,也更有生命力。
第四卷探源访野:田埂识藿性
张耒喝仙灵脾酒一个月后,痹痛基本痊愈,不仅能正常拜客,还能跟着僮仆去淮水岸边散步。他心里一直好奇:这仙灵脾在野外是怎么生长的?为何阴坡的比阳坡的好?便请王掌柜带路,去郊外采仙灵脾。
王掌柜选了个晴朗的清晨,带着张耒往淮水南岸的山坡去。路上,王掌柜指着路边的野草说:“学士,这仙灵脾喜欢阴湿的地方,却又不能太潮,所以阴坡的岩石缝里最多,阳坡的太燥,药性弱。”张耒仔细听着,不时弯腰观察路边的草木,生怕错过仙灵脾的踪迹。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他们来到一处阴坡,王掌柜指着岩石缝里的草药说:“学士你看,这就是仙灵脾!”张耒凑过去,看见那草药贴着岩石生长,三枝茎秆挺拔,每枝顶生九片叶子,叶背泛着淡金,叶片上还沾着晨露,在阳光下像撒了碎银。他小心翼翼地拨开周围的杂草,发现仙灵脾的根须扎得很深,紧紧贴着岩石,王掌柜说:“这根须能吸岩石里的湿气,所以药性才足,采的时候要连根拔,不能断了根,不然药劲就散了。”
正采着,远处走来一个采药人,背着竹篓,篓里装满了草药。采药人见他们采仙灵脾,笑着走过来:“王掌柜,张学士,你们也来采这草啊?我采了三十年仙灵脾,知道个诀窍——晨露未干时采的,叶子里的津液足,浸酒更润;要是过了晌午采,叶子就蔫了,药性差些。”张耒连忙问:“老丈,你这诀窍是怎么知道的?”采药人坐在石头上,喝了口酒说:“都是试出来的!早年我采晌午的仙灵脾,给我爹浸酒,治了半个月没见效;后来试了晨露的,才七天就好了,从此就只采晨露的。”
张耒把采药人的话记在心里,又问:“老丈,这仙灵脾除了浸酒,还有别的用法吗?”采药人想了想:“还能晒干了研成粉,和蜂蜜调成膏,敷在痹痛的地方,不过还是浸酒最管用,酒能把药性引到骨缝里。”王掌柜补充道:“我还试过用仙灵脾配干姜煎水,治风寒感冒也管用,只是不如浸酒治痹痛来得专。”
夕阳西下时,张耒和王掌柜背着采好的仙灵脾回家。路上,张耒看着篓里的草药,心里感慨:这些民间的实践细节,比如晨露采、阴坡生、配酒服,《神农本草经》里都没写,却比典籍更实用。他暗下决心,要把这些口传的智慧整理下来,补进自己的文集里,让更多人知道这仙灵脾的妙处,也让这源于生活的医药智慧,能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