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娃敷了三天,脚踝就不肿了;敷到七天,能慢慢伸直腿;到了半月,竟能跟着药农的孩子跑着玩了。虎娃的娘拿着剩下的药粉,问青崖翁:“先生,这法子怎么书上没写?我翻了家里的农书,只说松针能当柴,没说能入药啊。”
青崖翁便领着她去了草庐后的柴房,里面堆着几本泛黄的旧册子,是前几辈药农传下来的“农药杂记”。他翻开一页,上面用炭笔写着:“松针性温,味甘,能祛风燥湿,敷痹痛效佳;陈酒埋松根,得木气,能引药入络。”
“这是老辈药农的‘口传笔记’。”青崖翁说,“农书记的是耕种,可秦巴的药农,把山里的草木都摸透了——松针能护药,柏叶能敛气,野菊能清燥,这些都是没写进文献的细节,却藏着七情配伍的理。”
他又取了些拐子七,和晒干的山楂一起炒。“山楂味酸,性温,归脾、胃经,能消食化积。”青崖翁说,“有些老人吃了拐子七,会觉得腹胀,加两颗山楂,既能助拐子七通经,又能消食,这是‘相须’;要是有人吃了拐子七上火,加片麦冬,麦冬的凉性能制拐子七的温,这是‘相使’。”
虎娃的娘把这些都记在本子上,回去后还教给了村里的妇人。后来,秦巴的药农们都知道了:拐子七配松针外敷治小儿痹症,配山楂内服助消化,配麦冬能降火——这些从“农药杂记”里挖出来的细节,成了秦巴人独有的用药秘诀。
第四卷薪火相传:本草续新篇(口传系统化·传承不息)
青崖翁的背更驼了,走山路时得拄着根柏木拐杖,可他还是天天去寒崖下转,看着药农们采拐子七,教年轻的药农辨药:“叶背金斑密的,根就实;根须白而粗的,药力就足;要是根上长了霉点,再粗也不能要。”
村里的年轻人阿山,最肯学,每天都跟着青崖翁,把先生说的话都记在本子上,连“采拐子七要避开霜天,埋青石要选朝南的坡”这样的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先生,您把这些都教给我,我以后也能像您一样,给人治病吗?”阿山问。
青崖翁摸了摸他的头,把那方青石板指给他看:“这石板陪了我二十年,埋过的拐子七,治好的人,数不清了。可它不是‘先生’,秦巴的山、秦巴的草木、秦巴的药农,才是真的‘先生’。我教你的,是老辈传下来的口传知识;你要学的,是在山里摸爬滚打,自己去验这些知识。”
那年秋天,山外来了个客商,得了急性痹痛,两条腿不能动,躺在客栈里直哼哼。阿山听说了,就背着药箱去了。他先给客商诊脉,脉弦紧而数,是风寒骤侵的征兆。“我用先生的法子,给您治。”阿山说。
他取了冬至采的拐子七根,用黄酒拌了,埋在青石板下阴干三日,然后煎成药汁,又加了点生姜——生姜味辛性温,能散寒解表,引拐子七的药力到经络。客商喝了一剂,腿就不那么疼了;喝了三剂,竟能站起来走两步。
“你这药,比城里的大夫开的还灵!”客商赞道。阿山笑着说:“这是秦巴的药,秦巴的法——是我们老辈药农一辈辈试出来的。”他还把自己记的本子拿给客商看,上面不仅有拐子七的采制方法,还有配伍的秘诀,连哪年的气候反常、该怎么调法,都写得明明白白。
客商看了,很是惊奇:“这些都是民间的口传知识,你竟把它写成了册子!”阿山说:“先生说,口传的知识怕丢,写成册子,能传给更多人;可册子是死的,还得有人去山里验,才能活起来。”
后来,阿山把册子送给了县里的药铺,药铺掌柜又把册子抄了好几份,分给周边的郎中。有个郎中把册子带去了省城,给编《陕西本草》的先生看,先生看了,很是感慨:“秦巴的拐子七,实践先于文献;秦巴的药农,把口传知识变成了活的本草——这才是传统医学的根啊。”
青崖翁听说了,只是对着那方青石板笑。那年冬至,阿山带着药农们去采拐子七,选的还是深石隙的阴土处,炮制时加了柏叶,埋在腐叶土穴里。青石板上的根片,在阳光下泛着深褐色的光,酒香混着柏叶香,飘得很远。
“先生,您看这拐子七!”阿山把根递过去。青崖翁捏着根须,又看了看阿山,忽然觉得,自己的头发虽白了,可秦巴的拐子七,却借着阿山这样的年轻人,把根扎得更深了——就像那方青石板,不管天怎么变,都守着秦巴的土,守着治病的缘。
结语秦巴药韵:天人共此心
秦巴的山,还像往年一样,春生新绿,夏覆浓荫,秋飘落叶,冬裹素雪。那方青石板还在云雾崖下,上面时常摊着酒制的拐子七,风一吹,药香就漫过溪涧,飘进山下的村子。
青崖翁走了那年,秦巴下了场大雪,寒崖下的拐子七却长得格外好,根粗节多,叶背的金斑像撒了层碎金子。阿山带着药农们采拐子七,还像先生教的那样,选冬至后七日,用陈酿黄酒拌了,埋在青石板下,掺上松针和柏叶。
有人问阿山:“先生走了,您怎么还能把药制得这么好?”阿山指着寒崖的方向说:“先生没走,他的话记在册子里,藏在拐子七的根里,跟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律,陪着咱们秦巴人。”
是啊,秦巴的拐子七,从来不是一味普通的药。它藏着天人合一的理——人顺天时而采,天应人需而育;它载着阴阳五行的韵——叶阳根阴,酒阳石阴,相济而成效;它传着实践为先的智——口传的秘诀补了文献的缺,山野的经验证了纸上的理。
从青崖翁到阿山,从老栓到虎娃,秦巴的人用一辈子的时间,把拐子七的故事,写在了山里,记在了心里,传在了手里。这故事里,有草木的魂,有药农的情,有天地的道——这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成于实践,归于天人。
赞诗拐子七赞
秦巴峰峦叠翠屏,寒崖金叶藏仙灵。
冬藏根如连珠串,酒制石埋柏叶馨。
辛麻通经驱痹痛,温肾益血护生灵。
口传心授本草韵,天人合一万古青。
尾章金叶永续:山魂守药缘
又是一个冬至,阿山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去寒崖下,教他们辨拐子七的叶:“你们看,这叶背的金斑,是秦巴的山给它的印记;这根里的辛麻,是秦巴的土给它的力气。”
孩子们蹲在石隙前,小手轻轻摸着叶背的金斑,像摸着一件珍宝。阿山把采来的拐子七根,分给每个孩子一根,让他们嚼一嚼:“记住这辛麻的味,记住冬至采、酒制埋青石的法——以后,你们就是秦巴的药人,要守着这拐子七,守着这山里的本草。”
孩子们把根揣进怀里,跟着阿山往回走。阳光透过雪,洒在寒崖上,叶背的金斑闪着光,像星星落在了草叶上。青石板还在草庐外,上面摊着刚炮制好的拐子七,酒香飘得很远,远到能飘进下一个春天,飘进下一辈人的心里。
秦巴的山还在,秦巴的拐子七还在,秦巴的药人还在。那代代相传的口传知识,那融于天地的用药智慧,会像这拐子七的根一样,深深扎在秦巴的土里,扎在中国传统医学的魂里,一年又一年,伴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永续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