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需要的是画面,是证据(1 / 2)

瞬间,那嗡鸣声变得更加清晰了。

震动通过铜管,传递到老李的耳中,形成了一段断断续续的节奏。

老李仔细地分辨着这节奏,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在市政管网巡护队的时候,经常听到的一段热力系统抢修号子!

那号子声粗犷、豪迈,带着一股浓浓的时代气息。

那时候,城市的建设还很落后,抢修设备也很简陋,工人们就靠着这种号子声,来鼓舞士气,协调行动。

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这段号子声竟然还能在这里听到!

老李的心中,充满了震惊和疑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这《沉默忏悔录》真的有什么魔力,能够将历史的声音封存起来?

他不敢再想下去他必须把这件事情告诉别人,让别人来调查清楚。

他慢慢地放下铜管,掏出手机,打开了微信。

他找到一个名为“地底人”的封闭微信群,这个群里,都是一些以前在市政部门工作过的老同事。

老李编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发送到了群里。

消息的内容只有两个字:“他们回来了。”

同时,他还将刚才用手机录下的一段音频,也发送到了群里。

做完这一切,老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感觉自己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他相信,群里的老同事们,一定会明白他的意思。

第二天一大早,于佳佳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

她迷迷糊糊地拿起手机,看到来电显示是李素芬,市档案馆的副馆长。

“于佳佳,出事了!”李素芬的声音听起来非常焦急。

“怎么了?”于佳佳睡意全无,一下子清醒了过来。

“我们档案馆在对h009号《沉默忏悔录》原件进行数字化扫描的时候,用红外成像意外捕捉到,纸张纤维中竟然有微弱的声波残留!”李素芬语速飞快地说道。

“声波残留?什么意思?”于佳佳有些不明白。

“就是说,这些纸张,曾经长期暴露于特定频率的人声共振环境中,形成了类似于‘声音化石’的东西!”李素芬解释道,“我们请教了物理专家,他们初步判断,这些声音,很有可能就是当年工人们在地下作业时发出的。”

于佳佳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赵工的身影。

她记得,赵工生前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晚上十点,都会在锅炉房轻唱一段自编的施工调,用于提神兼检测管道回音。

“我明白了!”于佳佳激动地说道,“不是鬼魂,是记忆!是记忆被土地记住了!”

与此同时,郑卫东,城建集团的项目总工,也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是陈秀兰打来的,环卫工人协会的秘书长。

“郑工,有个事儿想跟你说一下。”陈秀兰在电话里说道,“最近我们接到一些老旧小区的居民投诉,说暖气不热。我们怀疑是地下供热管道出了问题。”

“新图纸标注没问题啊。”郑卫东有些疑惑。

“要不,你找个‘听地人’来看看?”陈秀兰建议道。

郑卫东愣了一下,随即想起了清明展上,那位凭扫帚感知井盖的大姐。

当天晚上,郑卫东带着一位“听地人”,来到了一个老旧小区。

那位“听地人”闭上眼睛,蹲在地上,仔细地倾听着。

十分钟后,她突然睁开眼睛,指着一处隐蔽的接头说道:“这里松动了!”

工人们立刻挖开地面,发现那处接头果然松动了。

正是因为这个小小的松动,导致了整个小区的暖气不热。

郑卫东感到非常震惊。他没想到,“听地人”的本事竟然如此神奇。

当晚,他在报告附录写下:“建议增设‘经验振动图谱’备案项。”

几天后,在市规委内部会议上,王建国,市规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活态档案”。

他主张将可感知的记忆载体(如声纹、手感记录)纳入城市更新评估体系。

他的提议,立刻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下一步是不是要给风立碑?”有人讥讽道。

王建国没有反驳,只是淡淡一笑。

然后,他播放了老李上传的音频,并展示了热力局尘封档案中一份1987年事故预警记录——内容与音频中模糊词句高度重合,而当年因无人重视酿成爆管事故。

“我们错过一次,”他说,“不能再错第二次。”

会议结束后,于佳佳找到了王建国。

“王主任,我想组织一次‘回声采集行动’。”于佳佳说道,“联合环卫协会、退休工程师联谊会,一起寻找城市中那些被遗忘的声音。”

王建国看着于佳佳,

“好啊,”他笑着说道,“我支持你!”

于佳佳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

她知道,一场关于城市记忆的保卫战,即将拉开帷幕。

走到门口,于佳佳停下了脚步,回头看向王建国,轻声问道:“你相信吗?那些老兄弟,真的回来了。”

王建国笑了笑,没有说话,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她。

于佳佳这行动力,简直是“嗖”的一下,比火箭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