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有人走过?什么意思?(1 / 2)

初秋的雨夜,像一个巨大的黑色幕布,将整个城市笼罩。

西郊哨点的值班室内,空气仿佛凝固,紧张得能拧出水来。

“所有孩子,集体举手报警!”值班教师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打破了这份让人窒息的沉默。

姚小波的大脑飞速运转,肾上腺素飙升,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得噼啪作响。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如同脱缰的野马,疯狂跳动。

他死死盯着那些红色的峰值,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共振频率,与赵工笔记本中记载的‘气囊爆裂前兆’完全一致!”他猛地抬起头,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嘶哑地喊道。

值班室内一片哗然。

四十多分钟!

仅仅只有

如果气囊爆裂,整个断裂链区域将会瞬间塌陷,后果不堪设想!

联席会上,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空气仿佛被抽空。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像一把重锤,敲打着人们的神经。

“这四十多分钟,我们能守住吗?”有人带着哭腔问道,声音里充满了绝望。

姚小波咬紧牙关,眼神如炬,仿佛要燃烧起来一般。

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起桌上的对讲机,声音坚定而有力:“我们必须守住!”

“王队长,预备队准备好了吗?”姚小波的声音在雨夜中回荡,带着一股决绝的味道。

“时刻准备着!”对讲机里传来王队长的声音,简短而有力,像一把锋利的刀,划破了沉重的空气。

姚小波没有再说什么他转身冲向门口,身影消失在无尽的雨幕中。

雨越下越大,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一般。

电闪雷鸣,照亮了城市中一张张紧张而坚毅的面孔。

每个人都在屏住呼吸,等待着那决定性的瞬间。

险情解除后,市里终于开了绿灯,批准对断裂链区域启动“微创加固工程”。

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了各方的关注。

毕竟,这可是关系到整个城市安全的大事。

传统的加固方案,无一例外都需要大面积开挖,就像给病人动手术,非得开膛破肚不可。

这样一来,不仅会严重影响交通和民生,还会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于佳佳联合王建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针灸式修复”。

“针灸?”

“修复?”

“这靠谱吗?”

质疑声像潮水般涌来,将整个会议室淹没。

王建国清了清嗓子,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我们借鉴中医的经络理论,将整个断裂链区域看作一个巨大的‘人体’。那些隐藏在地下的空腔和裂缝,就是人体的‘病灶’。我们要做的,就是用‘银针’(微型钻孔),将特制的‘药液’(注浆材料)精准地注入这些‘病灶’,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

“这听起来,有点像……玄学啊!”一个戴着眼镜的老专家,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一脸怀疑地说道。

“玄学?”王建国冷笑一声,反问道,“你们图纸画得再漂亮,能画出三十年前那包没凝固的水泥吗?”

一句话,噎得老专家哑口无言。

王建国说的没错,很多时候,理论和现实之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那些看似完美的图纸,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往往会变得漏洞百出。

“我同意‘针灸式修复’的方案。”市长拍板决定,“但是,要确保万无一失,必须要有严格的档案管理。”

这时,一直默默不语的李素芬站了出来。

“我主动介入项目档案管理。”她的声音不大,但却掷地有声。

李素芬是谁?

市档案馆副馆长,一个以严谨着称的女人。

在她的眼里,任何数据都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八位,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她提出的“双轨存证”要求,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每一处注浆点,除了要留存GpS坐标和材料配比之外,还必须同步封存一只微型陶片,内刻操作人员姓名、时间,以及一句主观描述。

“此处手感发虚。”

“浆液下行顺畅。”

“好像遇到了什么东西。”

技术人员们不解,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李素芬推了推眼镜,淡淡地说道:“等下一代人挖出来时,得知道我们是怎么想的。”

施工首日,赵工的身影,悄然出现在了工地上。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工装,手里提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默默地站在人群中,像一个幽灵。

没有人注意到他,除了于佳佳。

于佳佳快步走到赵工面前,轻声问道:“赵工,您怎么来了?”

赵工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打开帆布包,从里面掏出一袋特殊的黏土。

那是一种颜色发黑,质地粗糙的黏土,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这是……”于佳佳疑惑地问道。

“灾壤。”赵工的声音沙哑而低沉,“是我早年从各地事故现场采集的,里面混合着泥土、沙石、还有……血。”

说着,他将黏土递给于佳佳,低声说道:“把它揉进第一批注浆材料中,让新泥记住旧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