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纸她都快背下来了,其中有一项特别刺眼:回填“声音滑道”,再铺上统一规格的地砖。
“声音滑道?这啥玩意儿?华强北批发来的?”吴小雨对着图纸直撇嘴。
简单来说,这玩意儿就是一种特殊的地下结构,能引导声音在地下传播。
设计理念是好的,想通过声音来感知城市脉搏。
但问题是,这玩意儿特别贵,而且维护起来麻烦得要命。
吴小雨觉得这玩意儿纯属多此一举。
她琢磨着,这钱省下来,给附近小区的井盖换成防盗的,它不香吗?
于是,她吭哧吭哧写了一份变更申请,详细论述了取消“声音滑道”的必要性,以及省下来的钱能干啥。
结果,申请直接被驳回,理由是:影响整体设计理念,未经专家论证不得更改。
“专家?砖家吧!”吴小雨心里疯狂吐槽。
但她没放弃。这年头,光靠嘴炮是没用的,得拿出真东西来。
她开始研究通道附近的地形地貌,调阅了近十年的气象数据。
她发现,这片区域属于易涝区,一下暴雨就容易积水。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浮现:既然不能直接改图纸,那就让数据说话!
她偷偷找到设计院的建模大佬,软磨硬泡地求他帮忙,在验收模拟中加入了一个“极端降雨场景”。
“哥,帮帮忙,就当是帮我完成毕业设计了!”吴小雨使出了浑身解数,卖萌撒娇,外加请客吃饭。
建模大佬被她缠得没办法,只好答应了。
模拟结果一出来,吴小雨直接惊呆了。
如果取消“声音滑道”,周边三个老旧小区的地下室进水概率直接飙升63%!
“卧槽,这么恐怖?”吴小雨倒吸一口凉气。
原来,“声音滑道”不仅仅是传递声音的,它还承担着一部分排水的功能!
这下,她彻底明白了设计的用意。
但她并没有完全按照图纸来。
她觉得,完全复原“声音滑道”,还是有点浪费。
她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很快,评审会开始了。
一帮专家坐在会议室里,对着图纸指指点点。
吴小雨站在角落里,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
轮到她汇报的时候,她深吸一口气,打开了投影仪。
屏幕上,出现了一段录像。
那是暴雨夜,偏斜地砖周围积水自然分流的画面。
雨水顺着地砖的缝隙,汇聚成一股细流,最终排入下水道。
配乐,是地下传来的,清晰的三击节奏。
那是雨水滴落在“声音滑道”上的声音,也是城市的心跳。
“这不是缺陷,”吴小雨的声音不大,但却掷地有声,“这是城市的排水口令。”
全场一片寂静。
专家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这个刚毕业的小丫头片子,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
副院长,一个头发花白,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头,沉默了良久。
他缓缓拿起笔,在图纸角落里,批注了一行字:
“此处留缝,宽0.7厘米。”
吴小雨知道,她赢了。
另一边,林小满也接到了一个邀请。
某高校建筑系邀请她去做一场讲座,主题是“声景采集技术”。
林小满是谁?
一个自由声音记录者,一个曾经对生活失去希望,又重新找回信念的女人。
她对“声景采集技术”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但她并不想照本宣科,讲那些学院派的理论。
她想让学生们明白,真正的生音,不在实验室里,而在生活里。
讲座当天,林小满没有带任何设备,只带了一颗好奇心。
她直接把学生们拉到了大街上,直奔步行街东口的井盖。
“今天,我们不讲理论,只听声音。”林小满对着学生们说道。
她让学生们闭上眼睛,静立十分钟,记录各自听到的“三声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