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钟会(1 / 2)

颍川钟氏,源远流长,自东汉以来,便是名门望族,声名显赫。

其家族成员皆以德行高尚而着称,其中尤以钟皓最为突出。

钟皓一生秉持着儒家的道德准则,为人正直,品行高洁,深受世人敬仰。

而钟繇,作为钟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更是在曹魏时期崭露头角,成为朝中重臣。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官至太傅,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着非凡的造诣,与东晋的王羲之并称“钟王”,其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建安十五年,钟繇在许都的府邸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这个孩子的到来,让整个钟氏家族都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由于这个孩子出生在暮春时节,窗外正好是芍药盛开的季节,花朵娇艳欲滴,美不胜收。

于是,钟繇便为这个幼子取名为“会”,字“士季”,寓意着他将来能够如芍药一般,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钟会从小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天赋和才华。

当他年仅四岁时,钟繇开始教导他认识文字和阅读书籍。

令人惊讶的是,钟会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只需看一眼就能记住所学的内容,而且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他就能够熟练地背诵整部《论语》。

时光荏苒,转眼间钟会已经七岁了。

有一次,他和兄长钟毓一同被召见去面见曹操。

面对这位权势滔天的人物,钟毓显得十分紧张,额头不断冒出汗水,甚至连衣服都湿透了。

曹操注意到了钟毓的异常,好奇地询问他为何如此紧张。

钟毓诚实地回答道:“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然而,与钟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钟会却表现得异常镇定自若。

他站在一旁,毫无惧色,当曹操同样询问他时,钟会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这句话一出,曹操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对钟会的胆识和机智赞叹不已。

他感慨地说:“此子胆气与智识皆非寻常孩童可比啊!”

钟繇对这个幼子钟会可谓是寄予了厚望,他不仅为钟会请来了当时最有名的儒士为其授课,还亲自教导钟会读书写字。

然而,钟会却并不满足于仅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他常常缠着父亲询问朝堂之上的事情。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

当时的钟会年仅十岁,但他却能对父亲分析道:“魏王若想取代汉室,首先需要安抚世家大族,然后再平定四方。”

钟繇听到这番话后,大为震惊,连忙叮嘱钟会道:“小儿不可妄议国事!”

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暗自感叹这个孩子将来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太和年间,钟会刚刚成年,便踏入了仕途,担任秘书郎一职。

此时的魏明帝曹叡在位,他热衷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

朝中的大臣们大多对此敢怒不敢言,生怕触怒了皇帝。

然而,钟会却借着整理典籍的机会,向曹叡呈上了一篇名为《论宫室疏》的奏章。

在这篇奏章中,钟会引经据典,详细地阐述了“民为邦本,过度劳民则国危”的道理。

曹叡虽然没有完全采纳钟会的建议,但还是对他的才华和见识赞赏有加,称赞他“有古大臣之风”,并将他擢升为尚书郎。

当时的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暗流涌动。

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明争暗斗,如同两头凶猛的野兽,彼此对峙,互不相让。

在这场权力的角力中,有一个年轻人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钟会。

尽管年纪尚轻,但钟会却拥有着远超常人的洞察力和智慧。

钟会深知在这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上,若想立足,就必须懂得审时度势。

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他敏锐地察觉到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和非凡才能。

更重要的是,钟氏家族与司马氏家族向来有着深厚的交情。

这层关系使得钟会在选择阵营时,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司马懿一方。

于是,钟会开始暗中与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结交。

二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很快便成为了好友。

他们常常一同探讨兵法,钟会的见解独到而深刻,每每都能让司马昭眼前一亮。

尤其是钟会提出的“兵贵神速,攻心为上”的观点,更是让司马昭对他刮目相看。

司马昭不禁感叹道:“士季之智,胜过我麾下诸多谋士啊!”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魏政权内部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暴——“高平陵之变”。

这场事变的主角是司马懿,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一举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成功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在这场事变中,有一个人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就是钟会。

钟会在事变发生前,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并提前向司马昭传递了重要消息。

这一举动为司马昭提供了关键的情报支持,使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在事变发生后,钟会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他协助司马昭迅速稳定了洛阳的局势,平息了可能引发的混乱和动荡。

他的果断行动和出色表现,赢得了司马昭的高度赞赏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