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狼入平阳,满座皆惊
鸿胪寺卿王甫站在洞开的东门之下,脸上挂着一副虚假的笑容。
他身后,是两列身着绯红官袍的鸿蕻寺官员,和一队奏着迎宾乐的皇家仪仗。鼓乐喧天,唢呐嘶鸣。
王甫先是对着北蛮使团的方向拱手:“拓跋王子远来辛苦,陛下已备下美酒,只待为王子接风洗尘!”
拓跋宏坐在那匹比中原马高了足足一个头的高大战马上,根本没有下马的意思。用手中那根镶着狼牙的马鞭,指了指官道两侧,那群眼神麻木的百姓,瓮声瓮气地开口:“王大人,你们南朝的‘欢迎’,就是让客人看这满城的死人脸吗?”
王甫脸上的笑容没有半分变化,他躬身回道,姿态谦卑得无可挑剔:“王子殿下说笑了。此乃我大安子民,听闻王子天神般的威名将至,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这,是我朝百姓最质朴的敬畏之心。”
他话音刚落,不等拓跋宏再发难,便已转向东瀛人的马车。那个戴着般若面具的男人,只是静静地跪坐在车厢内,一言不发,像一座没有生命的石雕。
王甫在车外躬身:“使者大人一路风波,想必乏了。驿馆早已备下上好的温泉汤池,为您洗去尘乏。”
那支由数百辆马车、数千人组成的庞大队伍,开始正式通过东华门,进入京城。街道两旁,是死一般的寂静。百姓们并未散去,只是默默地站着,让出了一条通路。他们的眼神里没有好奇,没有敬畏,只有一种……看死人般的麻木和冰冷。
这无声的注视,比任何刀剑都更让仪仗队里的官员们脊背发凉。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的“咯噔”声,马蹄踏地的“哒哒”声,和旗帜在风中卷动的“呼啦”声,因为缺少了人声的背景,显得格外空洞,格外……刺耳。
南巡王朝的小公主阮月娥,终于忍不住,她掀开车帘,看着那些眼神冰冷的百姓,和远处粥棚升腾起的白色蒸汽,那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困惑。
她转过头,用清脆的声音问身旁一位陪同的鸿胪寺官员:“这位大人,我听太傅说,往年我们来京城,百姓们都会像看节日一样热闹地围观。为何今日……他们好像很不喜欢我们?还有,那些热气腾腾的大锅,是在做什么好吃的呀?”
那名鸿胪寺官员的额角,瞬间便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脸上的笑容僵硬得像一副面具,结结巴巴地解释:“公……公主殿下有所不知……近来……近来天气转暖,陛下……陛下恩典,为百姓们……熬些祛病的汤药……”
当队伍彻底转入那条本该是京城最繁华的东直门大街时,所有使臣商队,都察觉到了不对劲。
曾经商铺林立、行人如织的大街,此刻空旷得能听到风声。十家店铺,九家上着门板。偶尔开着的一两家,也是门可罗雀,伙计靠在柜台上打着瞌睡。
只有一些衣衫褴褛的闲汉,像一堆堆被丢弃的垃圾,毫无形象地躺在街边的屋檐下,对这支庞大的队伍视而不见,只是麻木地翻了个身,继续晒着那并不暖和的太阳。
“人呢?!买货的人呢?!王大人,这就是你说的‘万商云集’?!”胡商巴赫曼的咆哮声在空旷的大街上回荡。
拓跋宏没有愤怒,反而饶有兴致地舔了舔嘴唇,对身旁的谋士低语:“先生你看,一座金碧辉煌的城,一群珠光宝气的官,却一片死气沉沉。这……真是一块上好的肥肉啊。”
南巡的老太傅抚着胡须,看着这萧条的景象,眼中满是忧虑与失望,喃喃自语:“不对……这不对……这不是我每年都来的那个,万国来朝的赫赫天都……”
鸿胪寺卿王甫骑在马上,听着身后使臣们那充满了质疑、惊疑、贪婪与失望的议论声,只觉得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他看着眼前这座熟悉又陌生的京城,看着那些躺在街边,眼神麻木的“闲汉”,一个让他自己都感到不寒而栗的念头,不受控制地从心底冒了出来。
他喃喃自语:“一场……早就布置好的……大戏吗?”
“大牛哥,你看看,那戴着狐皮帽的,肯定就是北蛮的人,听说北境那边就算是开春,也冷的要命。”
“穿着那宽松奇装异服的,肯定是东瀛的人,个子这么矮,难怪说东瀛人都是萝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