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威震漠西四(1 / 2)

在铁匠铺简单交流几句后,众人便一同返回谭府,刚走进中院,谭威便注意到院子里放着两个罩着灰布的笼子,笼内不时传来“咕咕”的鸽子叫声。

安盛快步走上前,脸上带着几分笑容,对谭威说道:

“都督,那件事成功了,您请看。”

说着他示意手下揭开灰布,灰布被缓缓掀开,露出两个竹笼,每个笼子里都装着三只淡灰色的鸽子,这些鸽子羽毛光洁,眼神灵动,见有人靠近,也不慌乱,只是轻轻梳理着羽毛。

谭威看到鸽子的瞬间,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一直苦恼于大明朝信息传递不便,无论是军情还是政务,都只能靠快马传递,不仅耗时久,还容易受天气、路况影响,稍有延误便可能错过关键时机。

此前他便曾想过用信鸽改善通信,只是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信鸽与驯养者,如今见安盛带来了信鸽,心中的期待瞬间被点燃。

一旁的文强与孙跃等人却有些不解,他们实在不明白,不过是几只普通的鸽子,为何能让谭威如此重视,脸上满是疑惑。

安盛看在眼里,却只是含笑不答,他知道只有用实际成果才能让众人明白信鸽的价值。

谭威快步走到笼边,仔细观察着鸽子,随即问道:

“这些信鸽是否试验过?传递信息的成功率如何?”

安盛立刻上前汇报:

“都督放心,这些信鸽是从莱州寻来的优质品种,那里的信鸽素来以耐力强、认路准闻名。我还特意买下了十名经验丰富的驯养者,其中五人已经带到营州,另外五人留在京师,负责两地的信鸽驯养与信息接收。”

他思忖了下,继续说道:

“我们已经进行了多次试飞,像开州到京师、沙城到开州这些常用路线,都反复测试过,成功率非常高。这六只鸽子是所有信鸽中成绩最佳的,不仅飞行速度快,还能在复杂天气下准确抵达目的地。”

谭威听得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称赞道:

“你考虑得很周到,目前我们可以采取批次多只传递的方式,避免单只信鸽出现意外。同时挑选特定几只优秀信鸽,作为长距离密信传递的补充,这样既能保证信息传递的效率,又能提高安全性。”

他稍作思索,补充道:

“从目前的测试结果来看,这套信鸽通信系统,基本达到了军用要求。”

谭威并未停下观察的脚步,他俯身凑近竹笼,目光在鸽子身上细细打量。

很快他便发现了不同,黑色布套罩过的笼子里,鸽子的前半身明显长于后半身,站立时始终抬头挺胸,一双眼睛灵动有神,不时转动着观察周围。

而灰色布套罩过的笼子里,鸽子前后身几乎等长,大多半蹲在笼中,姿态显得更为沉稳,动作也相对迟缓些。

他直起身,看向安盛问道:

“这两种鸽子外观差异很明显,它们的用途想必也不同吧?说说看,二者有什么区别?”

安盛闻言,心中暗自佩服谭威的细致,这些差异连驯养者都需仔细观察才能察觉,谭威不过是初看便一眼识破,这份洞察力实在惊人。

他连忙上前解释:

“都督果然眼光独到!前半身长、后半身短的是短距快速鸽,这种鸽子的翅膀肌肉发达,拍翅频率极高,飞行速度非常快,在短距离飞行中总能最先归巢,特别适合传递紧急且距离较近的信息。但它也有缺点,耗体力快,无法长时间飞行,超过三百里便容易体力不支。”

他又指向另一个笼子:

“而前后身等长的鸽子,肌肉与羽翼、尾羽的比例更为适中,虽然拍翅频率不如短距鸽,但耐力极强,能长时间保持高速飞行,而且记忆力出色,哪怕飞行路线复杂,找巢能力也极佳,适合传递长距离信息。不过它外观不如短距鸽气派,看起来少了几分灵动。”

谭威听完,满意地点点头,看向安盛的眼神中多了几分赞许:

“你能把信鸽的特性研究得如此透彻,可见这半年来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越发成熟了。既然用途不同,咱们也得给它们起个好记的名字,短距快速鸽就叫‘短波’吧,后续按分号编号区分。长距离飞行的就叫‘长频’,同样用分号编号,这样调度起来也方便。”

安盛立刻领会了“短波”的含义,心里暗自琢磨:“短波”如湖中波纹般,传递速度快且范围集中,正符合短距鸽的特性,这个名字既形象又好记。

可他对着“长频”二字琢磨许久,却始终没明白其中含义,“长”字能理解是指长距离,可“频”字与长距飞行有何关联?

他抬头想向谭威请教,却见谭威正盯着信鸽若有所思,脸上带着几分自我陶醉的神情,显然是对自己取的名字颇为满意,便把到了嘴边的问题又咽了回去,想着日后再找机会询问。

谭威此刻却想起了半年前的一件事,当时英娘从家乡寄来一封家信,讲述家中近况,可这封信却因路途遥远、驿站延误,迟至次年春天才送到他手中,信里提及的事早已时过境迁。

想到这里,他对信鸽通信的需求愈发迫切,当即对安盛说道:

“你让人准备些小纸条和文房四宝过来,我要写几封信,试试咱们的信鸽能不能将信顺利送到京师的谭府。若是这次试验成功,日后咱们传递信息,就能彻底摆脱对驿站的依赖了。”

文强动作麻利,很快便将裁好的小纸条与笔墨砚台送到书房,细心地为谭威磨好墨,又将纸条铺展在案头,才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留下谭威独自在书房斟酌。

谭威走到案前,拿起毛笔,笔尖悬在纸上,却迟迟没有落下。

他看着空白的纸条,脑海中思绪翻涌,一时竟不知该写些什么。

起初他想写西北近来的胜仗,圭圣军接连挫败几部胡人,稳固了营州周边的局势,这样的消息既显军功,也能让英娘安心。

可转念一想,这样的内容更适合写进奏章,而非夫妻间的私语,满纸战事只会显得生硬,少了几分温情,便又打消了这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