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十室九空(2 / 2)

“将军,”雷五安突然压低声音,指向村口那棵光秃秃的老槐树。

树下跪着个蓬头垢面的妇人,她怀中抱着个约莫三四岁的孩子,正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嚎。那孩子青紫的小脸深深凹陷,细弱的脖颈几乎撑不住头颅,一双小脚上还沾着泥巴:想来是是挖野菜时染上的。

王思政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他解下腰间的钱袋,倒出里面仅有的几枚铜钱:

“去买些粮食吧。”

里正呆滞地望着掌心里泛着青光的铜钱,浑浊的眼泪突然滚落。他重重地磕了个头,额头抵在冰冷的泥地上久久不起:

“将军大恩……可这钱……”他哽咽着:

“如今市面上一斗麦豆要二百钱,这些……”

王思政猛地攥紧了拳头,他转头望向村中其他茅屋,这才发现几乎每户门前都挂着惨白的丧幡。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妪正用树枝在地上刨坑,身旁躺着具用草席裹着的尸体。更远处,几个面黄肌瘦的汉子蹲在墙角,麻木地嚼着树皮充饥。

“拿着吧。”王思政的声音沙哑得不成样子。他想说朝廷很快就会开仓放粮,想说玉璧城筑成后就能挡住晋阳的铁骑,想说这一切苦难终将过去……

但最终,所有话语都化作一声长叹,消散在凛冽的寒风中。

就在这时,一个瘦得皮包骨的少年踉跄着跑来:

“将军!我愿意去筑城!”他扑通跪地:

“我阿爷昨儿饿死了,家里只剩我和小妹。我不要工钱,只要给口吃的……”

王思政看着他嘴角可疑的褐色痕迹,解下自己的羊皮大氅裹在少年身上,声音低沉:

“你日后跟着我,不用再吃树皮了。”

少年听到这个消息兴奋不已,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咳着咳着竟呕出一口血。他慌忙用袖子擦嘴:

“将军别见怪,”少年讪讪笑道:

“前些日子饿极了,吃了观音土……”

王思政再也看不下去,猛地转身走向村外。

望着眼前荒芜的田野,枯黄的麦秆东倒西歪地插在龟裂的田地里。

“关中十室九空……”他喃喃自语,这四个字他曾在邸报上看过无数次,可直到今日亲眼所见,才真正明白其中分量。

一阵寒风卷起尘土,王思政抬手揉了揉眼,却摸到眼角一片湿润。

他想起昨日在驿亭看到的景象:一个妇人抱着死去的孩子,就那么直挺挺地坐在路边,眼睛空洞得像是两个窟窿。而就在不远处,几个商队护卫正把吃剩的饼子扔给野狗取乐。

“明日召集义川、南汾所有商号主事!”王思政突然转过身,面色不虞,身后的亲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命令惊得一颤。

雷五安犹豫着上前:“将军,这恐怕……”

“恐怕什么?”王思政冷笑一声,指着远处正在刨树皮的流民:

“你看看这些人!去年秋粮被蝗虫吃尽,今春连种子都没剩下。而那些奸商呢?”他猛地踢飞一块冻土:

“直到如今还在囤积居奇,长安米价已经涨到每斗二百钱了!两百钱!一个壮劳力干一整天的活,换来的工钱还不够一日三餐的!”

雷五安从未见过王思政如此失态,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王思政深吸一口气,声音忽然低沉下来:

“告诉那些囤积粮食的奸商,要么平价粜粮助我筑城,要么……”

他缓缓抽出佩剑:

“本将军亲自带兵去他们的粮仓‘借’粮!”

远处传来一阵凄厉的哭声,不知是谁家又饿死了人。

PS:叠个甲:

北魏自孝文帝时期推行“和籴”政策,即政府用征收的帛、绢、布等物资向民间购买余粮,以充实官仓。也就是说,国家在中枢设太仓,地方设州郡仓廪,粮食调配需中枢统一批准。粮食来源以田租、贡纳为主,民间商业性粮贸空间有限。

从这个角度看,北朝的粮食管理体系似乎主要应该是国营的,但我个人觉得,这种模式在其运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民间”粮商参与其中,像粮食的收购、运输和供应等环节,在北魏时期,这些东西纯官营应该是不太现实的。

当然主要应该还是以行政调配为主的,本章稍微调整了一下……(再次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