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打探消息(2 / 2)

“但岸上山贼,归兵部管。戚继光挂帅,最合适。我会向内阁奏陈。”

张居正说道。

张翰明白张居正不想与杨帆过从甚密,暂持观望态度,而自己由杨帆举荐,关系众所周知,沉吟后表示。

“既然查明倭寇染指漕运,下官身为总督,责无旁贷。但凡与漕运相关的事,绝无二话。”

杨帆见状,称有“海运漕粮”的想法,想让张翰听听是否可行。

“如今京师和江北诸省,依赖漕粮,弊端明显,迟早出事。”

杨帆解释道。

“且如今种田人减少,粮食很快会出问题。屯垦卫产出足够粮食,还需两三年。在此期间,我想从朝鲜、日本、南洋、邉罗、安南等国购粮。此前已托商人去日本、朝鲜买粮,估计这几天就会回来。接下来,我想在杭州设米市,部分漕粮从杭州走海路,即‘海运漕粮’。”

两人明白,杨帆此举是想将兵部和漕运都与海关联,让舟山公廨名正言顺用兵,同时向裕王和严家展示仍有支持者。

张居正心想,自己支持变法,裕王也曾支持,只是杨帆提“恢复尧舜大道”让裕王起疑。

如今形势多变,勋臣与杨帆为难,自己不便帮忙,等裕王登基仍可继续变法。

眼下还是等皇上妥协,于是表面称海运漕粮可行,如今倭寇大部已平,可尝试,建议杨帆找提督漕运军务的谭纶商量。

“海运漕粮,此策可行。”

张居正说道。

“如今倭寇大部已平,可尝试。但此策关系重大,杨大人,我以为,你还是找提督漕运军务的谭纶,商量一下,更为妥当。”

杨帆感慨追剿倭寇残部不易,难怪倭寇难平,众人要等内阁政令,实则是怀疑自己实力,俞大猷也会因此为难,便决定暂不行动,当务之急是尽快查出线索,打击严党及勋臣,让他们服帖。

于是,杨帆不再勉强,提出先追剿岸上山贼,尤其是福建、潮汕、两广山区的,拜托张居正处理。

“既然如此,那追剿岸上山贼之事,就拜托张大人了。”

杨帆说道。

“尤其是福建、潮汕、两广山区的,还请张大人多费心。”

张居正欣然应允,称会立刻向内阁奏陈,用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杨帆出门后有些不快,便从观音寺搬出,回到北校场居住。

亲卫们整顿妥当已是天色将黑,他估摸着吕坤应有了方案,当即派人去叫吕坤到北校场商议。

没过多久,吕坤赶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书,说自己这几天有了些想法,让杨帆看看是否妥当。

“杨大人,我这几天,想了些法子,您看看,是否妥当。”

吕坤将文书递给杨帆。

杨帆接过文书,展开一看,上面是一幅树状结构图,主干写着“明法校尉”,树干上有“丁、旗、所、镇、司”等字样。

吕坤解释道。

“对外,我们称之为忠武校尉,但对内,我称之为‘明法校尉’。毕竟,我们是为了变法。”

他坦言。

“世人都说商鞅酷烈,但有些办法,不得不采用。“

“这明法校尉总部,叫做法司,其下依次是法镇、法所、法旗,最。每个层级,人数依次减少,比如,我们先设一百个法丁,法旗十个,法所三个,法镇一个,最终归法司,也就是我管辖。”

说完,他期待地看着杨帆。

杨帆觉得吕坤很有天赋,这种组织架构看似简单,实则精湛,尤其是“因事而设”的设想,抓住了情报学组织隐形的本质。

他询问临时设职该如何操作。

“吕先生,这临时设职,该如何操作?”

杨帆问道。

吕坤说。

“我找过运河上的陆豪、大同时期百人队里几个老实稳重的亲卫、屯垦的一些义勇以及部分被释放的契奴,这些人都可靠。所谓临事设职,是考虑到这些人不是官员,不能让明法校尉司沾染太多官场习气,他们说到底是百姓,查事的方式与锦衣卫、东厂不同。”

“比如陆豪,无论是做法所还是法镇都不合适。要查织造局需要不少人,这些人总得有牵头的,层级分明能让消息快速上报,且没有固定职分,日后对皇上和朝廷也好交代,免得被人扣上谋反的罪名。”

杨帆感慨吕坤很接地气,这样做虽然组织上会有些乱,但只要核心人员可靠就没问题,若给这些人固定职分反而容易坏事。

他认为吕坤找的人都很靠谱,最初的百人队经历过风浪,义勇中的殷小虎等人没问题,契奴只要人品不差也会支持自己,陆豪等人做法丁也可行。

随后,杨帆说起上午找张居正、张翰商议出兵朝鲜南道、安南、南洋的方略,张翰还好,张居正却当面回绝了。

他踱步感叹道。

“吕先生,以后的路,不好走。即便有皇上支持,只要内阁不配合、群臣掣肘,也会一筹莫展。所以,我们要抓紧行动,只要查出实情、拿到证据,内阁就不得不处理。以后,我们几人要亲力亲为,多在北校场碰头,不必过多理会其他官员。”

吕坤深表赞同,说。

“杨大人,自从谭纶担任提督漕运军务后,杭州的官员对我们,就不如以前客气了。”

他认为对方虽连成一气,但做事离不开百姓,走私瓷器需要脚夫、船夫,走私丝绸离不开织工、桑农,他们的所作所为总会有人看到、听到,从普通人入手总能打探到一些消息。

比如让陆豪做法丁,多花些钱,总能买通一些与织造局有关的贩夫走卒,询问这样是否可行。

杨帆觉得这个办法非常可行,就像汉朝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国君臣一样有效。

不过他补充说,还需要搞单线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