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是龙是虫(1 / 2)

“如今,严阁老落难,但天下百官缙绅,仍向着他。王爷将来即位,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持。

杨帆此次针对勋臣,王爷更应出头,否则无人扶持。

皇上年事已高,大明天下终将是王爷的。

变法与否、用谁不用谁,将来都由王爷说了算。实力,才是关键。

王爷此前,正是因缺乏实力,才显得窝囊!“

裕王虽对“窝囊”一词感到窝火,却也认同李氏的部分看法。

他觉得皇上支持杨帆变法,已站到百官缙绅的对立面,长此以往,天下必出大事。

自己同意吴鹏的举荐,也是为维护大明江山社稷。

想通后,裕王让李氏先回内堂,等待徐阶、李春芳等人到来。

徐阶、李春芳、谭纶很快抵达。三人落座后,李春芳先开口道。

“圣旨虽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皇上同意谭纶提督漕运军务,表明暂时不打算对严嵩赶尽杀绝。”

“王爷需对索扎暗杀杨帆一事,表明严厉态度,以安抚杨帆。同时,又不能将事情闹大,这才是圣旨本意。皇上是出于平衡考虑,放过了严嵩。此轮风波,暂以息事宁人为主。”

谭纶赞同李春芳的看法,提议道。

“可痛斥佛朗机国,要求其解释清楚问题,但无需采取过激举动。且需向江南说明这一点,臣担心杨帆会对索扎不依不饶,引发更大事端。”

裕王虽大致同意二人说法,却仍觉不妥,询问徐阶的意见。

徐阶早已洞悉圣旨深意,皇上向来不会认为佛朗机国不可侵犯,此次言语反常,实则是在试探裕王。

皇上对裕王同意举荐谭纶一事极为不满,且变法决心坚定,这道圣旨是要他们表明立场。

究竟站在严嵩一边,还是皇上一边。

徐阶意识到自己此前同意吴鹏举荐是失误,建议裕王立即奏请皇上。

“王爷,我以为,当立即奏请皇上,彻底驱逐佛朗机国,将索扎抓捕归案,并让谭纶即刻拟写奏陈。”

裕王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此举过激。

“徐先生,此举过激,不符合邦交之道。即便索扎指使暗杀杨帆,也应按邦交礼仪解决,不应提及抓捕归案。”

他担心此举会得罪严嵩及百官缙绅、勋臣,且对杨帆的身份存疑,认为只要得到百官缙绅支持,即便将来皇上传位于杨帆,自己也有胜算。

徐阶见裕王态度坚决,明白其不支持变法,倾向于站在百官缙绅一边。

考虑到杨帆变法过于激进,与商鞅、吴起类似,难以长久,徐阶决定采取折中方案。

“王爷,我有一策,可两全其美。我们可向各国发送国书,要求索扎亲自到京城,说清多年来的所作所为及佛朗机寇盗的情况。”

“若索扎无法解释清楚,我大明有权让琉球,限期将其驱逐。”

三人皆认为此方案妥当,既体现了对钦差遇刺事件的重视,又照顾到各方感受,若索扎能给出合理说法,舟山之围便可解除,各方也能体面收场。

离开裕王府后,徐阶心绪不宁,看着京城闷热的阴天,恍若身处历史的十字路口。

他深感大明朝从今日起进入新阶段,杨帆变法走到这一步似是必然,自己作为内阁临时当家人,既无力改变事态,也难以掌控自身命运。

虽后怕险些站到皇上对立面,但见裕王态度坚定,又稍觉安心。

他坐上轿子,拉下布帘,恍惚间仿佛告别了一个熟悉的时代。

十余日后,葫芦山水寨。

海风带着咸腥的气息,吹拂着水寨的旗帜。

杨帆刚从镇海卫回来,舟山公廨的案子已审理至尾声,岛上仅剩八百多人未过堂。

这场战争罪法庭的审判,基本告一段落。

对于大村纯忠、托雷斯、索扎、毛烈等首脑,下一步将继续抓捕审理,昭告万国,以警示各国不敢再支持私寇势力。

近日,赵士祯送来一批火炮。

俞大猷从官营钱庄拿到银子后,重启了一家造船厂,正在建造大福船。

两人商议,待舟山之事了结,便派出船队前往九州、朝鲜南道、马六甲等地剿灭海盗,恢复海上贸易的正常秩序。

两人查看海图至傍晚,亲卫从杭州送来内阁廷寄。

杨帆接过文书,仔细阅读起来。

廷寄的措辞扭捏,但内容大致清晰。

内阁先接浙直总督胡宗宪、兵部尚书兼官庄协理张居正、大学士钦差兼舟山公廨主司杨帆等人关于佛朗机国纵容盗寇应严加驱逐的奏陈,尚未议定,江南又呈上关于漕运及钦差遇刺的奏报。经内阁请示裕王拟定,命谭纶提督漕运军务,张翰代胡植任漕运总督,令佛朗机国总督索扎一月内赴京陈情,若不合旨意,则明令藩国琉球将其驱逐。

杨帆看完廷寄,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裕王顾及勋臣,勋臣顾及严家,双方连成一气,形成庞大阵营,徐阶被这一阵营裹挟,难以保持中立,只能勉强表明态度。

这意味着原本中立的势力已分化,形成以裕王为首和以皇上、自己为首的两大阵营,隐隐对峙,且这种分化不可逆转,卷入其中者无法再脚踩两只船。

俞大猷虽不精通朝堂弯弯绕,但一生历经起落,也看透了大势的变化,认为棋局已至中盘,胜负手即将出现,所有反对杨帆的人都集结到裕王旗下,开始为下一届王朝布局。

杨帆反复研读廷寄,意识到这是一场平静却重大的变革。

勋臣与严家的关系紧密程度超出预期,上次皇庄改革清理投献田已让勋臣担忧。

此次钦差遇刺案中,漕运总兵郭琮虽责任间接却极度紧张,说明变法已触及深层,引发恐慌。

此外,藩王与严家也存在长达十几二十年的盘根错节关系。

这些力量与严家联合,躲在裕王身后,导致皇家出现裂痕——嘉靖支持变法,而裕王阵营则与之对立。

天下矛盾转化为父子间的矛盾,以及杨帆与皇族勋臣的矛盾,这似乎是变法大臣的宿命,如同商鞅、吴起、管仲都曾面临的中盘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