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心情极差(1 / 2)

杨帆察觉不妙,拉着徐渭欲跑,却被二三十个壮汉堵住。

领头的壮汉,经身边一个惨绿少年的指认,误认杨帆是钱塘大兑户张贵翁的小儿子张韧。

“你就是张韧?老子的哥哥,就是被你逼死的!今天,老子要替我大哥报仇!”

壮汉怒吼道。

徐渭急忙辩解。

“你们认错人了!这位是朝廷命官!”

然而,壮汉根本不听,挥舞着手中的砍刀,便要上前。

杨帆看清其中几人形似舟山倭寇,领头的壮汉,则像运河船帮的水手。

他断定,这是一场刺杀。

两人奔至岸边,已无路可退。

危急时刻,一条小船从柳湾划出,撑船的张老大,认出了徐渭,将二人救上船。

小船迅速驶离岸边,张老大解释道。

“徐先生,我是张进的父亲。我儿子曾跟您学过画画。杨大人废除奴婢部曲的法令,让我儿子得以去东阳做雕工。二位,都是我们父子的恩人啊!”

三人相视而笑,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涌上心头。

杨帆询问“兑户”的含义,徐渭解释道。

“兑户,是包收漕粮的大户。他们常常百般勒索,导致漕农破产。乡农被逼急时,便会与之拼命。”

杨帆听了,觉得江南变法尚浅,诸多问题,都源于化公为私。

他又提及袭击者不像乡农,张老大称其更似粮长兑户养的打手,徐渭猜测是舟山方面指使,杨帆表示认同。

上岸后,死里逃生的二人,恍如梦寐。

杨帆向徐渭诚恳求助。

“徐先生,大明已到变革之时。我希望,您能相助我一臂之力。”

徐渭历经坎坷,目睹世道沉沦,对杨帆的变法,十分认可。当即应允。

“杨大人,我愿为拯救大明与百姓,肝脑涂地!”

杨帆认为,徐渭是难得的奇才,毫无士大夫习气,易于理解尧舜大道与治乱循环理论,将来必能发挥重要作用。

回到馆舍,杨帆越想越觉后怕。

自来到大明,他从未遭遇过生命危险,此次竟遭人暗杀。

那种冰冷的杀意,让他不寒而栗。

这口气他无法咽下,且不查清楚,早晚还会遭遇不测。

次日,杨帆什么事都没做,先与徐渭一同前往观音寺找到吴明、吴亮兄弟,随后三人来到运河驳口。

他记得第一次来江南时,为对付鄢懋卿,吴明曾找到运河上一个名叫陆豪的小帮派头目,心想找到此人或许能查到些线索。

“吴明,你还记得当年,那个陆豪吗?”

杨帆问道。

吴明点了点头。

“记得,大人。那小子机灵得很,若不是他,我们当年也拿不下鄢懋卿。”

很快,吴明熟门熟路地在运河边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了陆豪。

时隔一年未见,江南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一户普通的院子里,陆豪正赤着上身,拿着蒲扇纳凉。

乍见昔日恩人,他当即双膝下拜,激动不已。

“陆豪,快起来,快起来!“

杨帆扶起他,笑着打趣道。

“我看你日子过得不错,人都长膘了。”

陆豪腼腆地回应道。

“都是托了大人的福,如今日子安稳,日子也好过了。”

随后,几人坐下闲聊。

陆豪说起自己赋闲在家的缘由,称如今运河被兑漕粮的势家把持。

他们这些地头蛇被打压得抬不起头,再加上担心当年掌掴鄢懋卿的事遭报复,便躲了起来,至今已有大半年。

杨帆听完,心中一动,问道。

“陆豪,昨夜,我遇到一伙人,领头的王姓打手,以及几个戴斗笠的怪人,你可知道他们的底细?”

陆豪的脸色,骤然大变。

他压低声音,说道。

“大人,自您围困舟山后,许多走私粮食的倭国人,时常在这一带出没。那几个戴斗笠的人,多半是来买粮的倭寇。”

杨帆觉得线索靠谱,便让陆豪帮忙查王姓头目的下落。

“你查到后,去观音寺告知吴明,我自有赏赐。”

陆豪当即应下。

“大人放心,此事包在小的身上!”

回去的路上,吴明、吴亮担心杨帆的安危,立刻找了许多人,假扮成各色人等,终日跟在他身边。

杨帆也怕再遭不测,干脆搬到观音寺后院居住,还调来一支十人火枪队,时刻跟随护卫。

这天午后,在词人祠内,杨帆想起陆豪提及的漕粮问题,心中十分担忧。

他拉着徐渭商议,觉得漕粮乱象不简单,担心出什么乱子。

“徐先生,这漕粮问题,你如何看待?”

杨帆问道。

徐渭曾在胡宗宪幕府负责军粮,对江南实情更为了解。

他沉思后,问道。

“杨大人,您是否担心,严家父子,拿粮食做文章?”

杨帆于是向他询问户部和军粮的相关问题,徐渭头脑清晰,对诸多细节记忆甚详。

杨帆越听越心惊,了解到漕粮这条供应京城和九边的命脉,早已被严家掌控。

那些为漕运卫军兑交粮食的粮长、兑户,背后是严家在江南的党羽。

即便许多人已被罢免,仍对缙绅有影响力。

此外,漕粮卫军已脱离卫所框架,成了户部下属的独特存在。

现任户部左侍郎高耀,是严世藩推荐的。

这意味着,大明漕粮,实则掌握在严家手中。

若严家在漕粮上动手脚,不出数月,京城和京营几十万人,就可能挨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