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听天由命(1 / 2)

“严阁老德高望重,此事非您莫属。”

三人推让间,严嵩目光微闪,给站在不远处的吏部尚书严讷使了个眼色。

严讷本非严家人,却因长期畏惧严嵩,只好硬着头皮上前。

“诸位大人,不如由下官暂代主持?”

严讷声音有些发颤。

裕王眼中带着不易察觉的笑意,点头道。

“如此甚好。”

严讷走到台阶中央。

在明朝,尚书有时只是衔,兼大学士的尚书才是真尚书,无大学士名号的多为虚阶,一部多尚书的情况常见。

上次高拱案后,郭朴被罢,杨帆谦退,徐阶推荐严讷,先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实掌礼部。

“咳咳。”

严讷清了清嗓子,从袖中取出诏书,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追溯洪武以来倭患历史...”

诏书内容详述了倭寇之患的由来与大明历代应对之策,特别提到如今倭寇首领大友宗麟被诛,日本义士织田信长请求恢复勘合贸易之事。

严讷声音洪亮,字字清晰,但额角却渗出细密汗珠。

“...皇上甚为嘉许,命裕王代为主持款待,昭示天下以义制暴、吊民伐罪之理。”

诏书宣读完毕,广场上一片寂静。片刻后,群臣齐声高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礼炮声骤然响起,十二门礼炮依次轰鸣,震得地面微微颤动。

随后乐工奏起《河清海晏》,曲调高亢悠扬,仿佛真的预示着天下太平。

裕王走下台阶,来到外宾席位前。

日本使者羽柴秀吉立刻起身,恭敬行礼。此人身材矮小,面容精瘦,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活像只机灵的猴子。

“使者请起。”

裕王从侍从手中接过金杯,亲自斟满御酒。

“织田信长诛杀倭寇首领,不仅为大明除害,更为诸国百姓谋福。父皇特命本王敬使者一杯。”

羽柴秀吉——即日后大名鼎鼎的丰臣秀吉——原本是织田家奴,因忠贞机敏得以侍奉左右。

织田派他来明朝,一是因其精明,二是为表诚意。

他原本担忧名义问题,怕回国后遭今川义元等人联合讨伐,听完诏书后已打消大半顾虑。

“小人代藩主叩谢大明天子和裕王殿下恩典!”

他双手接过酒爵,声音洪亮,随后转向满场群臣。

“日本亦受倭患之苦,幕府及义藩屡禁未果。自大友宗麟皈依洋教,倚其为爪牙,倭患更烈十倍。织田信长久欲除之,今大功告成,特上告大明天子及众贤臣。因藩国简陋、礼数不周,望请恕罪。”

这番话条理清晰,措辞得体,徐阶与李春芳对视一眼,均露出赞赏之色。

他们佩服这倭人能在两三天内做出如此陈词,颇有春秋时晏子之风。

但多数朝臣却以为他是背熟的套话,没把一个倭人放在眼里。

严世蕃站在父亲身后,没看仪式,时不时瞥向后殿方向。

他肥胖的脸上阴晴不定,心中暗恨。

皇上此次对严家的打压让他难以忍受。

他冷哼一声,昂头闭眼,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

严嵩则暗自叹气,觉得皇上此举有违君臣之礼。

他目光扫过全场三四百严党官员,见他们个个强忍不满,心中已有计较,打算在诗中暗自反讽,看看皇上如何对待满天下的严党缙绅。

“好!”

裕王见羽柴秀吉饮尽御酒,面露喜色。

“父皇因百姓常受倭患,如今大义伸张,特命群臣献诗,以彰显万民太平之乐。”

羽柴秀吉又鞠一躬。

“上国是文明之邦,歌咏盛事值得永为纪念。小人代藩主感谢众贤臣。”

裕王点点头,转向严嵩。

“严阁老,请。”

严嵩缓步走出,站在广场中央。阳光照在他雪白的须发上,映出一层淡淡光晕。

他从袖中取出奏本,徐徐展开,声音沉稳而有力。

“汉皇御宇垂衣裳,四海澄清思亦安。

良将合符东来紫,奇才变法中玄黄。

清修曾许青词客,议礼谁识汉中王?

海内威加多猛士,高隆帝道日月长。”

诗声刚落,全场鸦雀无声。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捉摸不透诗中含义,不敢表露情绪,个个端然肃立,心里却暗自打鼓。

这诗听起来不对劲,却又说不上哪里有问题。

在场大人物都是进士出身,熟读诗词,反复品味后,都隐隐感觉到暗藏的情绪。

徐阶眼中精光一闪,立刻察觉其中玄机。诗中虽赞颂舟山之战和倭酋授首,提到“良将”指戚继光、俞大猷。

“奇才”指杨帆,点明了杨帆的功劳,但第三联表面颂圣,说嘉靖修道如羽士、称帝如汉高,实则暗藏诉苦之意。

'清修曾许青词客,议礼谁识汉中王?'——严嵩这是在说,皇上曾视自己为奇才,自己在危急关头一直支持皇上,可如今新人换旧人,皇上帝威日隆,自己却变得微不足道。

大殿内,香炉中的龙涎香袅袅升起,却驱散不了那股无形的压抑。

群臣垂首而立,连呼吸都刻意放轻,生怕惊扰了这微妙的平衡。

嘉靖皇帝一袭玄色道袍,手持拂尘,缓步走向龙椅。

他没有坐下,而是站在高阶之上,俯视着满朝文武,目光最终落在严嵩身上。

“诗言志。”

嘉靖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刺入每个人的耳中。

“严卿此诗,朕已听闻。”

严嵩白发苍苍,却站得笔直,闻言微微躬身。

“老臣拙作,不堪入圣听。”

嘉靖嘴角微扬,眼中却无笑意。

“严卿过谦了。朕观此诗,用典精妙,气象万千,堪称卿大夫之典范。”

大殿内更静了,连呼吸声都几乎消失。所有人都听出皇帝话中有话,却无人敢出声。

“朕听闻,诗有三境。”

嘉靖拂尘轻扫,目光扫过群臣。

“士人之诗为小雅,卿大夫之诗为典雅,帝王之诗为大雅。严卿此诗,当属典雅之列。”

徐阶站在前排,低眉顺目,却暗中观察着严嵩的反应。

他注意到严嵩的手指微微颤动,虽然脸上依旧平静。

“典雅在于用典。”

嘉靖继续说道。

“严卿诗中'清修曾许青词客'一句,朕思索良久,不知众卿可曾听出其中典故?”